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对社会还有反抗行动。到爱米丽亚家作客时,她已表现出对金钱地位的追
求和向往。在克劳莱家当家庭教师时,她尚只求能左右或控制家庭环境;到
巴黎和伦敦后,她便完全走上了招摇撞骗的人生道路。
(3)勃朗特姐妹
勃朗特姐妹(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爱米莉·勃朗特1818—1848)
跟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等同属19世纪英国的一批杰出小说家。她
俩生活在英国宪章运动蓬勃兴起的时代,父亲是英国北部约克郡的一个穷教
士,母亲早逝,兄弟姐妹六个全靠父亲的微薄收入过活,经常贫病交加。为
使女儿们能免费受教育,老勃朗特把除小女儿安妮外的四个女儿都送进了慈
善机关开办的寄宿学校。因生活条件太差,长女玛丽亚和次女伊莉莎白不久
便患肺结核去世。夏洛蒂和爱米莉侥幸活下来,但也不得不外出当教员或家
… Page 41…
庭教员以糊口。1848年,她们唯一的兄弟勃兰威尔死于肺病,小妹安妮第二
年也病逝,爱米莉因过份悲伤,年仅30便走向了坟墓。夏洛蒂在历尽艰辛后,
不满40岁也先于父亲辞世。
勃朗特姐妹从童年起便勤奋好学,锐意写作,力图把自己的苦难生活及
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压迫者的憎恨反映在文艺作品中。1846年她们曾自费出版
过一本小诗集。1847年夏洛蒂的长篇小说《简·爱》出版,给她带来了巨大
声誉。同年出版的爱米莉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当时虽不为读者所理解,
后来也成了英国文坛上的脍炙人口的名著。夏洛蒂写于1844年但1849年才
获出版的另一部长篇小说《雪莉》在统治者和劳动者鲜明对比的基础上,如
实地描绘了工人的暗无天日,资本家的冷酷自私及工人们被迫斗争的社会原
因。小说虽仍跟狄更斯一样主张道德改良,但却显示对英国宪章运动的直接
反映。
《简·爱》是一部以作者自身经历为基础的新颖小说。女主人公简·爱
的备受虐待而又桀骜不驯的孤儿命运,她在寄宿学校的地狱般处境和倔强反
抗,她在大地主罗切斯特家作家庭教师时为维护独立人格和争取男女平等所
采取的种种坚毅行动,她在泽地房时期对大笔遗产的分让和对缺乏爱情婚姻
的拒绝,以及最后自愿与遭灾身残的罗切斯特的结合等等,都贯穿着对英国
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奴化教育、歧视虐迫、金钱罪恶和宗教伪善的激烈批判,
同时也鲜明塑造了简·爱这个理智、倔强、勇于反抗、敢于维护自身独立和
自由的叛逆女性形象。其身世命运,言谈举止,在英国文学的妇女形象中,
处处显得卓然不凡,锋芒独具。其言行,在很大程度上竟可以看成是英国妇
女的独立宣言和独立行动。
小说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真切感人的心理描写和鲜明多姿的对比手
法。如简·爱的种种挣扎、反抗、痛苦、自律,都通过她本人的内心感受抒
发出来,读之深刻而又感人。又如小说把驯服安命的海伦·彭斯安排作倔强
反抗的简·爱的同室女友;在布鲁克尔哈斯特神父向学生大讲节衣缩食之际,
让其夫人和女儿服饰华贵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等,也都收到了强烈的对比效
果。
跟重在展示主人公独立自主精神的《简·爱》不同,曾被人称作“世界
①
十部最佳小说”之一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表现的是19世纪资本主义
社会中人的尖锐精神矛盾和生活悲剧。小说的故事发生在英国偏远外省的一
座经常暴风呼啸的山庄上。山庄主人老肖恩收养了一个吉普赛弃儿希斯克利
夫,其女卡瑟琳跟希斯克利夫从小热烈相恋。但老肖恩去世后,继承人辛德
雷·肖恩却对希斯克利夫倍加歧视,认为他跟妹妹恋爱有辱自己的家庭,力
主卡瑟琳嫁给有钱的地主埃德加。具有茨冈人热烈倔强天性的希斯克利夫为
此愤而出走,并起誓要发财回来报复。数年后,希斯克利夫发财归来,先诱
使辛德雷酗酒赌博,抵押呼啸山庄,沦为乞丐。再在辛德雷死后把他的不满
6岁的儿子培养成野蛮愚昧的奴仆。同时,他还拐娶并残忍地折磨埃德加的
妹妹伊荷贝拉,并强迫病重的儿子盖尔顿与埃德加和卡瑟琳的独养女小卡瑟
琳结婚,以吞并埃德加的产业,使其处于家破人亡的境地。
作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和受尽凌辱与践踏的被压迫者,希斯克利夫的
① 毛姆著、杨静远译:《爱米莉·勃朗特和〈呼啸山庄〉译后记》,载《文艺理论研究》1981 年第4 期,
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 年版,第167 页。
… Page 42…
孤独而骄傲的拜伦式叛逆性格和蓄意报复,本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可理解
的行为动机。但他用加倍虐待来反虐待,用使对方家破人亡,甚至不惜把亲
生儿子也牵连在内的斩尽杀绝手段来进行报复,却使他从被压迫者变成了疯
狂的压迫者或“披着人皮的恶魔”。因此,小说在同情其遭遇又谴责其报复
手段的同时,让希斯克利夫也在极度寂寞与空虚中精神失常,孤苦地在一个
暴风雨的夜晚死去。
小说充满哥特式的惊险情节,偏僻荒原的神秘气氛和紧扣心弦的风云剧
变,但人物的生活悲剧和精神冲突又全都来自残酷虐待和尔虞我诈的资本主
义现实生活;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身世、经历和奋斗,也全都是真切具体的
现实主义图象。同时,小说末了写希斯克利夫从非人性的复仇狂回到人性的
理性境界,也一扫他前此所具有的某些梦魇和恐怖气氛。因此,我们有理由
认为,小说实是一部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并非为某些
西方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是荒诞不经的梦魇传奇,而是一部资本主义时代的社
会悲剧。
… Page 43…
4。海涅
19世纪德国革命民主主义作家亨利希·海涅(1797—1856)出身在莱茵
河畔德法边界杜塞尔多夫城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自幼深受流行于这一地区
的法国启蒙思想和革命原理的薰陶。1813年这一地区重新沦为普鲁士封建领
土后,德国人民特别是犹太人的深重灾难,更增强了他的革命信念和决心。
他曾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和哥廷哈根大学学法律,但较多时间却去听
史雷格尔的文学课和黑格尔的哲学课,且在大学时代即已进入诗歌创作的旺
盛期。1830年他怀着极度兴奋的心情,长期移居七月革命后的法国。在这里,
他受到了法国进步文艺界的热烈欢迎,跟雨果、巴尔扎克、乔治·桑、大仲
马及波兰音乐家肖邦等广泛接触,还跟空想社会主义者交往密切。1843年他
跟马克思结识并结下深厚友谊后,思想和创作也随之进入最成熟阶段。可惜
诗人的健康状况一直欠佳,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又使他感到十分苦闷和失
望,以致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在“床褥墓穴”里度过。
海涅以浪漫主义诗人的姿态登上文坛,一开始就在短文 《论浪漫派》
(1820)中,把批判矛盾头指向德国消极倾向的浪漫主义文学。他大学时代
的主要作品,如组诗《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
集》(后全收入1827年出版的《歌集》)和旅游散文扎记《哈尔茨山游记》、
《观念——勒·克朗特文集》、《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璐珈浴场》、
《英国断片》(后合称《旅行杂记》1826—1831),除以浓郁的诗情描绘哈
尔茨山的壮丽风光和意大利的迷人景色外,也多在表现封建重压下的思想苦
闷,抨击封建专制的统治罪恶和渴望在德国爆发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旅
居法国后,随着诗人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加强,他的创作也日益向现实主义
转化,但仍保留较多浪漫主义艺术手法。这时期他的主要创作是痛斥德国消
极浪漫主义作家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