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际花盛衰记》(1838—1847)中,他竟又当上了巴黎警察厅的保安警察队长。
(3)福楼拜
比巴尔扎克稍后驰名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1821—
1880)出生于外科医生家庭,童年在医院度过,大学先攻法律,后也改为学
医。受严格遵循客观规律的医学科学的影响,他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特别重
… Page 36…
视客观而精确地认识和反映事物。对所描写对象,他必多次进行仔细调查、
验证。用词遣句,他必反覆进行吟诵、推敲。为使作品完全贴近现实,他甚
①
至认为“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面露面”。其对内容真和形式美的严格而
执着的强调,竟使后来有人把他看成自然主义和唯美派的先驱。
他早在中学时期便开始创作。早期作品带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和悲观情绪
—— 《狂人日记》(1838)写他对一个音乐出版商妻子的炽烈感情。《圣安
东的诱惑》(1849)借古代宗教传说,表现他对1848年革命的失望和沮丧。
50年代后,他转向现实主义创作,接连写出了《包法利夫人》(1856)、《萨
朗波》(1862)和《情感教育》(1869)等三部震动法国文坛的长篇小说,
集中表现了他的严格客观的现实主义风格。
他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写七月王朝时期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又充满
浪漫幻想的平民女子的悲剧。女主人公爱玛本是富裕农民卢欧的独养女儿,
因在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深受浮华的贵族习气和幻想的浪漫小说影响,不
满平庸得“象人行道一样平板”的乡村医生丈夫包法利及其平庸生活,先被
风月老手地主罗道夫以私奔为饵诱骗遗弃,后又跟练习生赖昂维持姿意挥霍
的“巴黎式的爱情”关系。结果声名狼籍,债台高筑,在债主勒逼,情人背
弃、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服毒自尽。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深刻描绘,一步
步有力地展示出爱玛悲剧的社会原因:她本是稚弱纯洁的女子,是修道院寄
宿学校违背常情的宗教生活和浪漫幻想作品戕害了她的心灵;是闭塞沉闷、
狭隘琐俗的外省生活迫使她要去追求较好的生活;是冷酷自私、淫糜享乐的
社会风气,使她在腐化堕落中一陷再陷,难以自拔;是情人的玩弄、背弃,
债主的冷遇、勒迫,法官的猥狎、愚弄,邻里的奚落、凌辱……把她最后逼
上了死路。小说把从外省到巴黎的各式贵族资产阶级人物的丑恶嘴脸,七月
王朝的金钱淫威和小市民的自私保守,全都一一作了详尽描述,就是人物幽
会的时间地点、债主逼债的口吻方式,乃至人物死时的痛苦呻吟,也都一一
作了仔细交代。其精确严峻的现实主义态度,竟达到了使人如临其境、如闻
其声的逼真程度。以致小说出版后,作者、编者和承印人,都被法院以“有
伤风化”的罪名传讯,当局对“主犯福楼拜”更主张予以“严惩”。
《萨朗波》是作者在上述巨大压力下被逼暂时转向古代题材而写出的历
史小说。小说描写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的雇佣军哗变起义的故事。雇佣军不
堪迦太基的压榨,在首领马托率领下起义。马托的英勇,博得了迦太基统帅
汉密迦的女儿萨朗波的爱情。当起义被镇压,马托被当众处决死时,萨朗波
也殉情倒地死去。小说以迦太基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复杂矛盾,影射第二帝
国时期法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指出“苛政猛於虎”是被压迫者起义反抗的
社会根源。因而出版后仍遭到当局和教会的攻击。
比《包法利夫人》晚十三年发表的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情感教育》,
以1848年革命和这一时期巴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主人公中产阶级
青年莫罗的碌碌无为的一生。他一会儿爱上这个,一会儿又爱上那个;学业
既荒废掉,股票生意也做不成;二月革命曾使他热情爆发,但不久便烟消云
散;最后只能在炉边回忆无聊虚度的岁月。小说广泛描写了1840—1867年间
的法国社会生活,塑造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议员、文学家、哲学家、画
家……等各类富有特征的人物形象。主人公莫罗正是深受那个时代淫糜享乐
① 福楼拜: 《致乔治·桑》(1875 年12 月),载《文艺理论译丛》1958 年第3 期,第180 页。
… Page 37…
的“情感教育”,集那个时代“一切弱点之大成”的中小资产阶级青年典型。
他耽于幻想,而又意志薄弱,不乏行动,而又见异思迁;结果只能随波逐流,
一事无成。甚至,社会越动乱,他便变得越堕落。小说的明显阶级局限,是
蔑视和歪曲劳动人民的革命行动——把 1848年的革命写成放纵无度的破坏
行为。
普法战争期间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出卖行为使作家深感失望,1871年的
巴黎公社革命他又持不解和反对态度,接着建立的第三共和国更使他大为不
满。在这种情况下,因看不到积极的社会力量和光明前途,福楼拜作品的思
想意义已较前削弱,悲观主义和宿命论情绪则有所增强。这时期,他的较著
名的作品是描写一个劳动妇女平凡一生的优秀短篇小说 《一颗纯洁的心》
(1877)和描写1848年革命在外省的反映的长篇小说《布瓦尔和佩居榭》
(1881)。
… Page 38…
3。狄更斯、萨克雷和勃朗特姐妹
(1)狄更斯
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理·狄更斯 (1812—1870)出身贫苦
的小资产阶级家庭,12岁起便开始当学徒、杂工和律师事务所缮写员,19
岁进报界任记录员和采访记者,跑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熟悉英国各阶层人
物和各方面的社会生活。他21岁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5岁时因《匹克威
克外传》一举成名,32岁后长期侨居瑞士、法国和意大利潜心从事文学创作,
间也主办报纸和组织业余剧团,1870年在写作最后一部小说《爱德温·德鲁
特》时因劳累过度患脑溢血逝世。
狄更斯是以人道主义思想和幽默讽刺手法著称的多产小说作家,他共创
作了14部长篇小说和多部中短篇小说,其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
期 (1833—1841)受宪章运动和议会改革影响,作品虽对社会抱批判态度,
但多抱有乐观信念。主要作品有既写社会荒谬不公,又写主人公乐善好施的
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一方面揭露贫民生活的苦难和
“济贫法”的荒谬,一方面又把主人公的获救希望寄托在资产者无私救助和
突然得到大笔遗产上的长篇小说《奥列佛·推斯特》(1838),以及长篇小
说《老古玩店》(1841)、《尼古拉斯·尼古贝》(1838—1839)、历史小
说《巴纳比·拉奇》(1841)等。中期(1842—1848)因议会改革的阶级局
限明显暴露,社会矛盾趋向尖锐,其作品的乐观信念已不复存在,而是把批
判矛头从个别人、个别机构指向社会整体,把温和的嘲讽变为严厉的讽刺。
但以“仁爱”、“谅解”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却又成了解决一切矛盾的
通用法宝。主要作品有深刻揭露以董贝为代表的冷酷、傲慢、扼杀人性、唯
利是图的英国商业资产阶级本质,但又让他在被弃女儿的温情感化下恢复人
性的长篇小说《董贝父子》(1848);揭露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批判为
资本主义辩护学说的荒谬,但又幻想资产者能皈依圣诞精神,化冷酷为仁爱
的中篇小说《圣诞故事集》(1843—1845);以及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
金钱罪恶,但又让年青资产者历经困苦而道德更新的长篇小说《马丁·朱什
尔维特》(1843—1844)等。晚期(1849—1865)英国宪章运动已经衰落,
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也相继失败,但工业资本主义的表面繁荣掩不住日趋尖
锐的社会矛盾和日益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