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衣服上的绘绣图案不但标明地位,更主要的是标明富有。《说苑》:“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汉武帝也说过这样的话。《汉书·朱买臣传》:“上拜买臣会稽太守,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子今何如?’”扬雄《逐贫赋》:“人皆文绣,余褐不完。”这都是把绣衣当作富贵的象征。刺绣不止用于衣服。在古代文献中关于锦绣用于帏帐房屋的记载很多,这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前面所引的《史记·文帝本纪》,即以“帏帐不得文绣”说明文帝生活俭约。这从反面反映出通常帝王之家帏帐都是要绣的。又如贾谊《治安策》:“白縠之表,藁纨之里,緁(qiè,妾。等于说缀)以偏诸(花边、绦子),美者黼(fǔ,府。白黑相间的花纹)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且帝之身自衣皂(黑色)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淮南子·主术训》:“百姓短褐不完,而宫室衣锦绣。”可见远在汉代就以锦绣装饰房屋,在这之后历代都有增无已。
绘与绣都是在绢帛织好后再加工的。那种直接织出花纹图案的织品叫锦、绮。锦衣为今人所熟悉,绮字则不大为人所知。《汉书·地理志》:“齐地……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与上面所引《淮南子》文的意思相同,古人常以有绮文的织品跟老百姓的衣服加以对比。例如《史记·平原君列传》:“李同日:‘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绣,余粱肉,而民褐不完,糟糠不厌(饱)。”
老百姓的衣服与富贵人的衣服形成鲜明的对比。《孟子》上说,如果国君施行“王道”、“仁政”,让百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足见当时的平民是穿不上丝织品的。《列子·杨朱》说:“[田夫]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锦纩狐貉。”当时确是如此。百姓只能穿麻、毛编织品,最常见的是上文例子中提到的“褐”。
褐是用麻或毛捻成线编织的粗衣,不但重,不光华,而且不暖。《孟子》赵岐注说褐“若马衣”,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劳动者的生活与马羊相等。但是即使是这样粗劣的衣服,也不一定能得到,“褐不完”、“不得短褐”的情况也是常见的。《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足见自古已然。《韩诗外传》卷九:“士褐衣缊著未尝完也。”曹植《杂诗》之二:“捐躯远从戍,毛褐不掩形。”“士”与战士尚且如此,劳动人民的情况就更可想见了。《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gǔ,古。黑羊)大夫……被褐食(Sì,四。喂)牛。”五羖大夫叫百里奚,原为春秋时虞国大夫,虞被秦灭,沦为楚人的奴仆,后由秦用五张黑羊皮赎回。“被褐”正是当时“下等人”穿衣的情况。
但古代作品中提到“褐”并不全是写实,常常是借此另有含义。例如陶渊明《饮酒》十六:“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这是以穿褐表示自己贫穷而又不做官,当时他穿的未必就是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间道亡(逃回赵国)。”这是让人化装成贫苦人以遮人耳目。左思《咏史》之五:“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这是他表达蔑视当时的官场和门阀制度,表示自己要作个隐士,其实他是不会“被褐”的。《晏子春秋·内谏上》载,齐景公登高看到齐国的鼎盛后说,人要不死多好啊。晏婴回答说:“若使古而无死,丁公(战国陈氏齐的祖先)、太公(即姜太公,名尚,春秋姜氏齐的祖先)将有齐国,桓、襄、文、武(都是齐景公的先人)将皆相之,君将戴笠(斗笠)衣褐,执铫(yáo,姚。大锄)耨(nòu,小手锄)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这是以“衣褐”作为农夫的标志之一。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赠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则又以“短褐”指代平民。古书上还以“释褐”表示做官,如《陈书·沈炯传》:“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释褐王国常侍。”沈炯的祖、父都做官,他从来不会衣褐,但褐既然是平民之服,一做官就告别了平民生活,所以要说“释褐”,这个“褐”已经没有了原来实指的意思。
三、足衣
1.鞋
古代的鞋有屦(jǜ,巨)、履、屩(juē,决阴平)、屐(jī,鸡)、鞮(dī,低)等名称,其间有异有同。下面分别介绍。
屦,《说文》:“履也。一日鞮也。”段玉裁引晋蔡谟曰:“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左传》‘踊贵屦贱’,不言‘履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