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cctv发现之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开始清理到这座石棺墓的底部时,他们有了不同以往的感觉。。 
  朱达:“就是当时,我们做这个墓的时候,清理玉器的时候,那种感觉,是没话说的,就是我们拿这个小竹签儿,因为怕里头有这个(文物),因为下头是文物啊,我们就用小竹签儿,一点儿点儿剔,一剔,往下一插,就躇溜一下子,这感觉一下子(有文物),把它扒拉扒拉,用刷(子)扫扫,一看一件玉器,再剔,也是(玉器),觉得下面特别滑,后而做完这个墓,做完以后,整个全身全是玉器,这个摆放的全是玉器,这里面出现的有玉龟呀,马蹄形玉箍,勾云型玉佩。” 
  墓的主人是一个老年男性,随葬品是七件玉器。勾云型玉佩,竖放在死者的右胸,下面压着一件马蹄形玉器,右手腕戴着一个玉镯,两件玉璧放在头部的两侧,双手各握着一个玉龟。 
  放在死者胸前的勾云型玉佩,呈长方形,它的四个边角翻卷,背面有可供悬挂的钻孔,中间有勾云形纹饰。 
  在此之前,有不少红山文化的勾云型玉佩被发现,人们对它的解释也莫衷一是。 
  田广林:“概括地说呢,主要有龙神说、凤凰说、饕餮说,饕餮就是那种大眼睛,有这种饕餮纹,饕餮说,还有就是,人兽合体说,里面包含着人和动物,还有的说,神目(说),神眼,我个人认为呢,这种形式多样,款式繁多的这个,所谓的勾云纹玉佩啊,它本身表现的是一种鸟,它是神面、鸟神形象。” 
  也有学者把它说成是一种花卉图案。他们推测:在5000年以前的红山地区,很可能存在着一些以花为图腾的部族。这些以花为原形的勾云形玉佩,可能就是“花族”部落的象征。假如这种说法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牛河梁第五地点中心大墓的主人,应该就是“花族”部落的首领。
  而郭大顺则认为,这种玉器很可能是权力的象征物。 
  1989年秋天,考古队按照计划发掘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的墓,当打开这座墓葬之后,琳琅满目的各种造型的玉器竟然有20件。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随葬玉器最多的一个墓葬。 
  在21号墓葬死者的头部上方,精心摆放的是一个马蹄形玉器。 
  马蹄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流传较广而且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因为它的外形颇似倒置的马蹄,所以,它被人们叫做这个名字。 
  关于马蹄形玉器的用途,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玉杯,有人说它是舀米的器具,有人把它说成是手腕上的装饰,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打击的礼乐器,还有人认为它是搁置头发用的束发器。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考古队就在距离红山文化牛河梁第二地点,只有一公里的马家沟生产队扎下营寨,他们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大炕,吃的是小米饭。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是,考古工作者每天都为重大的发现激动着。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对这里的60多座墓葬进行了发掘。 
  在发掘中,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牛河梁红山文化墓葬中只用玉器随葬,大型石棺墓随葬的玉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工艺讲究。小型的石棺墓里,不仅玉器数量少,有的根本就没有玉器随葬。 
  面对这种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完备的玉礼制。 
  刘国祥:“在红山文化晚期,用玉制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从中我们可以认为,随葬玉器种类和数量的多寡,以及玉器的组合关系,能够直接反映出,墓葬级差的变化,那么我们通常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比较完备的玉礼制系统,这也是目前,我们所能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礼制形态。” 
  古人以祭祀的形式,向神奉献玉的行为称作礼。所谓“古者行礼以玉”。为什么古人要“以玉礼神”呢? 
  有的学者认为:在金属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玉器是最为贵重的物品。所以,古人用它创作出各种神灵,对它们顶礼膜拜,这就是最早的礼器为什么是玉器的根源。 
  有的学者推测,人类最初是注重玉器的审美价值,只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和巫术之间发生了紧密的联系,玉才有了神秘的力量,在宗教仪式中常常作为巫师手中的法器或祭祀的礼器,当巫师离开人世的时候,它们就作为随葬品被埋入地下陪伴主人。, 
  学者普遍认为,在神秘的“积石冢”里,拥有玉器的墓主人就是5000年以前,红山部落里的首领兼巫师。 
  冯时从天文学考古的角度,对牛河梁4号墓的人物身份作了考证。 
  冯时:“这个墓主人呢,这个葬式呢,很特别,他虽然是仰身直肢,躺在那,但是他不是,这个直身的,他两个这个,腿骨是交叉起来的,他是一种这个巫觋啊、祭司啊,这样一类的,比较显赫的人物。” 
  5000年以前,红山人为了生存与发展,便虔诚地乞求于神灵的帮助和庇护,于是就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从而部落里也就有了巫师,巫师成了人与神之间的媒介。他们又是部落里的精神领袖。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人们又有了重要发现:在积石冢里还有红山人建造的大型祭坛。 
  朱达:“祭坛它都是用这种,一种红色的,暗红色的石头桩,砌筑起来的,三个同心圆,一层比一层高,它在这个,这就是红色石头桩呢,也是最外圈的最粗,往里呢,逐渐细,这三圈的这个石头的规格还不一样的,它一般的高度,都在三十公分左右这石头桩。” 
  积石冢和大型祭坛的出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5000年以前的红山人,已经纳入了同一个宗教信仰和同一行为模式中。这无疑会增加各群落、聚落间的凝聚力,强化地域共同体的认同感,促进社会秩序一体化进程。 
  因此,红山文化积石冢和大型祭坛的出现,被看成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

第二地点祭坛牛河梁第二地点二号冢中心大墓第二地点第四号冢

第二地点一号冢第21号墓第二地点一号冢第27号墓



 《五千年以前的文明》第五集《聚焦女神庙》



  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考古队员们,发现了积石冢和大型祭坛之后,又一个问题开始出现在脑海里:按照常识,史前文化的墓地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总是与相关的地面建筑遗迹相伴随。 
  在这里,会不会有红山先民们在5000多年以前的建筑物呢?于是,在1983年的秋季里,考古队员把目光放在了寻找红山人的建筑遗址上面。 
  几天过去了,考古队员们一无所获,又由于连日的奔波,使得他们的情绪大受影响。 
  有的队员甚至产生了疑问:在牛河梁上,真的存在过红山人的建筑物吗?如果存在,那些建筑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是不是被人为或者自然的因素彻底破坏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1983年的一天,在北梁的主山上,进行了一整天勘察工作的考古人员又是一无所获。正当他们要下山的时候,一个叫赵文彦的考古队员突然内急,他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个因为冲水而形成的土沟里。 
  就在这时,一块土红色的东西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弯下腰来,把这件东西拣起来仔细一瞧,心里禁不住一阵狂跳:原来,这是一个用泥巴塑成的人耳朵。 
  泥塑人耳朵的出现引起了考古队员们的高度注意,在继续寻找的过程中,他们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混在沙土里的泥塑的人鼻子、乳房、手臂和一些红山文化的陶片。 
  冲水沟里怎么会有泥塑的人体残块呢,这些残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队员们的视线不约而同地顺着冲水沟瞄向高处的东山坡。 
  朱达:“后而,大家就分析,在一起分析,这些泥(塑)的(人体)残块,是来自哪里。这个地方就是冲沟,地势比较低,它只能从这个,经过流水冲刷,只能在高处(往下)冲下来。” 
  根据冲水沟里发现的女性泥塑人体的残块,队员们推测,在5000年以前的东山坡上,可能曾经耸立着一座红山人建造的女神庙。 
  带着兴奋的心情,考古队员们回到了驻地马家沟。当他们把在东山坡冲水沟里的发现告诉房东的时候,勾起了房东的回忆,房东告诉考古队员这样一件事:大概是在1962年,社员们在东山坡上修建拦水堤坝的时候,有人用锄头在那里挖出了一些用红土做的人的鼻子、耳朵一类的东西,当时也没人把它当一回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