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十五年(1382)定名为“育王禅寺”。一千多年来,阿育王寺几经兴衰,现存建筑为清以后陆续重建。1980年进了全面整修。
寺内主要建筑有阿耨达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钟楼、念佛堂、客堂、舍利单、先觉堂、原大悲阁、文物陈列室、大坛、云水堂、祖师殿、传宗堂、承恩堂、宸奎阁等。
1983年,阿育王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大佛寺
坐落在浙江省新昌县西南的南明山。
大佛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原名石城寺,宋初改名宝相寺,清初又称南明寺,民国十四年(1925)始称大佛寺。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开窟凿小石佛千余尊,次年(486)扩开凿大石佛像,至梁天监十五年(516)石弥勒大像方始完工。隋开皇十七年(579),智者大师圆寂于大石佛像前。
大佛寺因石雕弥勒大佛像而名扬中外,民间称其为弥勒道场。大佛寺自明万历年间起,以临济为宗。
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千佛院、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西方殿、方丈殿、“智者大师纪念法塔”、两个放生池以及东西厢房等。
大佛寺与日本佛教天台宗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日本比睿山天台宗开祖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法,到此参学。大中七年(853),最澄的弟子义真之徒园珍、园载入唐历访名刹,于公元885年到石城寺。此后,日本佛教界凡到天台国清寺朝拜者,必到新昌大佛寺朝礼大佛和智者大师塔。
1983年,大佛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国清寺
位于浙江天台山南麓。
相传,公元575年,智者大师率弟子到天台,结茅为庵。陈宣帝为大师敕建修禅寺。后寺荒废。隋开皇十八年(598)建天台山寺。大业元年(605)赐额国清寺。唐会昌灭法时毁。大中五年(851)重建,柳公权题“大中国清寺”额。宋景德二年(1005),改名“景德国清寺”。元至正元年(1341)扩建。明洪武十七年(1384),寺院大部被风雨摧毁。雨华亭于嘉清三十九年(1560)毁,隆庆四年(1570)修复。大雄宝殿于隆庆中毁,万历二十三年(1595)重建。国清寺代久年湮,屡毁屡修,现存主要建筑均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1973年,又进行了全面整修。1983年,国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嗽骸*?、钟楼、鼓楼、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文物室、妙法堂、斋堂、方丈楼、迎塔楼、修竹轩、禅堂、静观堂等。
寺前东侧小山上有隋塔,系隋炀帝遣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所造。寺北,有智者大师的肉身塔院。离隋塔不远,还有一行墓。
国清寺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唐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义真来寺,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观,并依道邃受菩萨戒。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莲宗,奉国清寺为祖庭。大中七年(853),该宗五祖圆珍;南宋乾道四年(1168),该国临济宗初祖荣西等,都曾先后来此巡礼求法。近年来,朝拜祖庭者更是不绝于途。
高明寺
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城北天台山。
公元575年,智者大师率弟子入天台,即在此结草为庵,讲经说法。至唐天年间(904—907)建寺。因寺背倚高明山,故称高明寺。亦取名净名寺。它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智)道场,为十方丛林。明代寺废。万历年间,传灯大师来山,立志重建寺宇,经数十年辛苦,殿宇重辉。此后,寺屡遭兵燹。民国初修复。“文革”中被毁,1980年再度重修。
现寺内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殿(楼上为藏经楼)、法物流通处、地藏殿、钟楼、观音殿、大悲阁、西方殿、僧房、库房、客堂、斋堂等。
1983年,高明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方广寺
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
方广寺分上、中、下三寺。下方广寺建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后毁于火。南宋绍熙四年(1193)重建。分为上方广、中方广、下方广三寺。其后,因代久年湮,逐渐荒废。今年来,进行了全面修复。
1983年,方广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江心寺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北。
唐咸通七年(866),在江心孤岛的东山建普济禅院。宋开宝二年(969),又在江对面的西山建净信讲院。南宋建炎五年(1131),宋高宗赐改普济禅院为龙翔禅寺。后两寺住持青了率徒众以土石填江,使两岛连为一体,并在中川新基上建中川寺,将三寺融为一体。高宗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因寺江中,俗称“江心寺”。其后八百多年里,该寺屡废屡兴。新中国成立初期,江心寺几将倾圮。1952年进行了修复。1985年交还给佛教界。1983年,江心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斋堂等。
雪窦寺
位于浙江省奉化溪口,全称“雪窦资圣禅寺”。因寺原涧水喷注垂泻,状如飞雪,雪窦由此得名。
据史料记载,晋时有尼结庐山顶,因山以瀑胜,称之为“瀑布院”。唐武宗会昌元年(841)移建今址。宣宗大中末年(860)被毁。懿宗感通八年(867)修复,创名“瀑布观音禅院”。昭宗景福元年(892)常通禅师来主寺事,成为十方禅刹;刺史黄晟施田一千三百亩,赡供僧众。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2)改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赐经籍,始建藏经阁。真宗咸平三年(1000)赐“资圣禅寺”额。乾兴元年(1022)扩建。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再次被毁,孝宗隆兴元年(1163)重建。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第三次被毁,越二年,修复。明崇祯十六年(1643)第四次被毁。清顺治八年(1651)重建。“文革”期间,殿宇大部被毁。1984年以来,次第修复。
相传五代时奉化的布袋和尚为弥勒化身,认为雪窦寺即弥勒道场,与五台、峨嵋、普陀、九华并称五大名山。
雪窦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僧舍等。
福建佛教名刹一览
法海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山。
法海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初名“兴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始改今名。一千多年来,该寺历经沧桑,代有兴废。宋政和七年(1117)曾改作道观,称“神霄宫”。此后不久,又恢复为佛寺。明代,寺院一度被豪强占为私人别墅。至万历年间,才复旧观。此后又久为俗家所侵占。直至1928年,圆瑛法师主持雪峰崇圣寺时,才将法海寺收回加以重修,作为雪峰下院。1948年,忠心和尚曾创办“法海中学”,招收贫寒失学青少年,为社会培育了一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文革”中,除殿堂建筑外,佛像等一切陈设悉遭破坏,房屋被工厂、机关等占用。1976年后落实宗教政策,寺院交还佛教界,并重加整修。
法海寺的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弘化楼、客房等。
涌泉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鼓山。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当建寺时,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
涌泉寺现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筑,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经楼、印经楼、香积厨等。
西禅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门外的怡山。
西禅寺建于隋以前,原名清禅寺。后唐长兴年间(930—933)改名长庆寺,后以福州四城各有一大寺(东禅、南禅、北禅、西禅),将长庆寺称为西禅寺。宋代两次重修。元至正九年(1349)再修。明正统二年(1437)、崇祯十年(1637)又两次重修。清代几度重修。光绪二年(1876)至十七年(1891),按唐宋时格局重建,并在法堂后新建一藏经阁。1928年又重建明远阁一座,辟寄园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禅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军炸毁。后修复。1956年又进行重修。“文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