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玻璃制品
在唐朝,人们一直相信法门寺塔30年开启一次,把佛骨请出来让世人瞻仰,就会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32年命令开启法门寺地宫,让人们礼拜佛指,祈祷佛祖保佑平安。这个先例开创了唐代狂热的迎送佛指活动。
事实上,在唐朝300多年的历史中,先后有6位皇帝迎奉过佛骨,每一次开启法门寺地宫,都会引起人们理性的眩晕和情感的痴狂。
然而,唐代第15位皇帝唐武宗却不喜欢佛教,他上台后,颁布法令抑制佛教并要毁灭佛骨。
佛指舍利
韩金科:“这个石碑上记载,就是要把舍利调到武宗的当面要当殿碾碎。法门寺的和尚冒着生命危险把舍利保留下来,搞了一个复制的,把皇帝搪塞过去。”
法门寺地宫中的4枚佛指舍利,与这一说法吻合起来。一枚真身佛指,是灵骨;三枚玉质佛指,是影骨。影骨既是保护真身的复制品,又是真身的影像。
第五部 时空隧道
6500年前的祭祀:地下星图
天文学与考古学可谓有天壤之别,难道能在黄土之下找到数千年前的星斗吗?
如果真的如此,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古人将自己的骨骸与星宿埋葬在一起呢?
在豫北平原的一次偶然发现,使得古墓的“天机”显现了端倪……
45号墓墓主东边是用蚌壳摆塑的龙,西边是虎, 墓主到底是谁
一切文明的历史几乎都是从神话开始的。从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传世文献《尚书》中可知从三皇五帝时代起古人对星象的观测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在中国传统的天文学体系中,被古人称为“帝星”的北极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45号墓中仅存的唯一殉人
远古时代,古人发现与北极星密切相关的是北斗七星,它终年不没入地平线,一年四季都能被看到。同时,北斗的位移明显而有规律,民间的一切节令,无不与它有关,所以,古人把北斗七星不仅作为时间的指示星。
以北极星和北斗星为基础,古人把整个的天区划为五个宫,也就是中宫和东西南北四个宫,中宫的主要星象就是北斗七星,也就是当时的极星,东西南北四个宫管辖着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星座”是古人观测行星、记录特殊天象的背景,也是绘制星图、制定历法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的主体部分之一。二十八宿在东、南、西、北四宫中各有七星。为了便于识别和记亿,古人将它们分别想象为一种动物,即东宫像苍龙,南宫像朱雀,西宫像白虎,北宫像玄武,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四象”。
一九七七年,湖北随县发现了一座战国早期墓葬,墓主是一个小诸侯国一一曾国的一位名叫乙的国君,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墓葬中出土的青铜编钟,以其瑰丽的造型、雄浑的气势、准确的乐音轰动了全世界。
6千多年前的祭祀仪式
就在音乐史家和全国上下沉浸在编钟带来的惊喜之中时,细心的天文学家却从一只漆箱的盖面上发现了又一个巨大的惊喜。墓中出土五只样式相同、大小相近的衣箱,箱身和箱盖分别是用整块木料雕凿而成的,外表髹(xiu1)有漆。
此漆木衣箱之珍贵,并不在它的制造工艺与髹漆技术,而在于它的盖面上所书写的二十八宿名称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关于二十八宿的最早文字记载,是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一件重要文物。
曾侯乙漆箱盖星图中左青龙、右白虎与二十八宿同时出现,证明了“四象”并非汉代儒家的附会。
曾侯乙墓下葬的年代是公元前四百三十三年左右,这表明至迟在公元前五世纪初,中国就有了完整的二十八宿体系。但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需要相当漫长的过程,它的源头必然要远远早于此。
河南登封的古观象台
一九八七年盛夏,仰韶文化聚落遗址被发现。
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奇迹,其中最神秘的是一座编号为M45的古墓。
墓葬中的北斗图形
一位男性墓主头南脚北地仰卧于墓中,周围葬有三具殉人。特别奇怪的是,在墓主骨架两旁,有用蚌壳排列成的图形。东方是龙,西方是虎,形态都颇生动,其头均向北,腿均向外。在墓主脚下,另有蚌壳排列成的一处三角形,旁边还有两根人腿骨。同时,在45号墓室以外的同一层位上,另有两处也用蚌壳排列的龙、虎、鹿等动物图形,这两处图形和45号墓排成一南北直线。
墓葬的年代无论是通过考古学的研究还是碳十四的测定,都把它限定在公元前四千五百年左右。
西水坡45号墓照片
对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未解之谜发表过意见的学者当中,最具有鲜明特点的,也许要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冯时教授。
冯时教授在整理西水坡45号墓发掘资料时,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细节引起了他的及大关注,照片中为什么没有人腿骨和蚌壳合摆的图形呢?
西水坡遗址出的蚌龙图形,被当地称为中华第一龙
在发现西水坡遗址十六年后的今天,冯时教授专程赶到濮阳与当年发掘现场的负责人孙德萱一起来到现已是供水调节池的发掘现场。
经过现场了解后,孙德萱先生邀请冯时教授到存放西水坡文物的戚城文物仓库对残存的有关物件进行检视……
现在已是水库的西水坡遗址
当年在发掘西水坡45号墓时,由于种种原因,而出了不少意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使许多及为珍贵的信息自此变得不可复得。
经过认真地观察、比较后,冯时教授发现了一个值得仔细关注的线索。
旭日东升黄河大拐弯
在这个45号墓虎的腹部的下边有一堆散乱的蚌壳,但是在这个墓的其他位置没有任何零乱的蚌壳,只能在这个虎的肚子底下有这么一堆蚌壳。那么在这个曾候乙墓的漆箱盖的腹部下边也有一个类似于火型的这么一个图像,这两个线索该把这两个图像紧密地联在一起。也就是西水坡的45号墓的这个图形和曾候乙墓漆箱盖的图形,他们所反映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不可能有第二种解释,因此我们确定它就应该是一个星图。
整个45号墓它有三殉人,这三个人在墓葬中处的位置非常有意思,非常特别。
有关星象图在古文书中都有记载
在注意这些特殊的安排的同时,科学家还考虑了这些殉人的年龄,经过骨架鉴定,他们都属于十二至十六岁的男女少年,而且他们的头部有刀砍的痕迹,均属非正常死亡。
这些事实促使人们不得不将墓穴表现的这种奇异现象与《尚书·尧典》的记载加以联系,在这部书里,古人当时已有一个很完整的文化观念,认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由四位天文官分别掌管着,及所谓的“分至四神”。
这个墓中的三个孩子分别象征司掌春分、秋分和冬至的神,我们又找到了代表司掌夏至的那个神的殉人。
墓葬中呈现的这一切意味着当时的古人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回归年,也就是说,最原始的历法很可能产生了。同时,也证明中国的早期星象在六千多年前已经形成了体系,尽管这些答案的象征意义十分强烈。
这个墓主人的地位一定不会很低。他虽然没有瓶瓶罐罐,没有日常的生活用具,但是在他的墓葬中随葬的是整个的星斗,是整个天上的星斗,这个表明了是他生前所掌握的职系的一个特点。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献《尚书》
被称为“颛顼之墟”的濮阳地区,在上古时代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及其部族集团的主要活动区域,古称“帝丘”。正是在宗教兴盛的帝丘时代,颛顼帝实施了“绝地天通”的重大举措,大大推动了天文科学的发展,创制了中国第一部天文历法“颛顼历”,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贡献。
颛顼死后葬埋于帝丘濮阳,但灵魂升天,乘龙而达至四海,这些事迹与西水坡壮丽的宗教遗迹所表现的内涵难道不是太相似了吗?
令世人震惊的濮阳西水坡M45号墓遗址的发现,可以说是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的极大幸运,它为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第五部 时空隧道
4000年前的叙事:远古年轮(上)
青铜板上的中国历史
西周晚期,周厉王在位。厉王重用奸佞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