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相等的一對,因為瞋以不善的方式厭離目標,知識則通過發現真實的過患而厭離目標。痴行與散漫行也組成相等的一對,因為痴行者由於膚湺q豫,散漫行者則由於常臆測而猶豫。對性格更詳細的解釋,見《清淨道論》第三章、段七四至一○二。
節四:修習
Parikammabhàvanà; upacàrabhàvanà; appanàbhàvanà cà ti tisso bhàvanà。
心之修習有三個層次:遍作修習、近行修習與安止修習。
節四之助讀說明
「遍作修習」始於人們剛開始修禪的時候,直至鎮伏了五蓋及似相出現的時候。「近行修習」是鎮伏了五蓋及似相出現的時候。從似相出現直至種姓心的剎那都是屬於近行修習的階段。緊接著種姓心之後生起的心被稱為安止;這即是安止修習的起點。安止修習發生在色界禪那或無色界禪那的階段。
節五:禪相
Parikammanimitta§; uggahanimitta§; pa?ibhàganimitta¤ cà ti t??i nimittàni ca veditabbàni。
當知有三種禪相:遍作相、取相與似相。
節五之助讀說明
「遍作相」是在起始修行階段用以培育定的目標。「取相」是與肉眼所看到的目標一模一樣、出現在心中的影像。毫無瑕疵的心之影像是「似相」。似相被形容為「呈現為有如自取相中出來,而且是比它更為清淨一百倍或一千倍……就有如從雲朵背後出來的圓月」(《清淨道論》第四章、段卅一)。亦見本章節十七。
四十種業處
(kamma??hànasamuddesa)
節六:十遍
Katha§? Pa?hav?kasi?a§; àpokasi?a§; tejokasi?a§; vàyokasi?a§; n?lakasi?a§; p?takasi?a§; lohitakasi?a§; odàtakasi?a§; àkàsakasi?a§; àlokakasi?a¤ cà ti imàni dasa kasi?àni nàma。
如何?十遍是:地遍、水遍、火遍、風遍、耍108、黃遍、紅遍、白遍、虛空遍與光明遍。
節六之助讀說明
十遍:巴利文kasi?a(遍)的意義是「全部」或「整體」。如此稱之是因為必須把其似相擴大至十方無邊之處。
地遍等:修習地遍時,禪修者可準備一個直徑大約三十公分的圓盤,把它填滿黎明色的泥,然後再把它的表面弄平。這即是地遍圓盤,即作為修習地遍的遍作相。禪修者可把該圓盤放在離他一公尺之處,張著眼凝視它,以及觀察它為「地、地」。
若要修習水遍,禪修者可以準備一桶清水,然後觀察它為「水、水」。若要修習火遍,禪修者可以起一堆火,然後透過在一張皮或一塊布上剪出的圓洞凝視那火,以及觀察它為「火、火」。修習風遍的禪修者可以專注於從窗口或墻壁的洞吹進來的風,觀察它為「風、風」。
若要修習色遍,禪修者可以準備一個上述大小的圓盤,然後把它塗上耍ⅫS、紅或白色。過後再於心中默念它的顏色地專注於它。禪修者甚至可以選用某種色的花作為目標。
想要修習光明遍的禪修者可以專注於月光,或不搖曳的燈光,或照在地上的光,或穿過牆縫照在另一道牆上的光線。
想要修習虛空遍的禪修者可以專注於一個直徑大約三十公分的圓洞,觀察它為「虛空、虛空」。
對於修習遍處的詳細解釋,見《清淨道論》第四章與第五章。
節七:不淨觀
Uddhumàtaka§; vin?laka§; vipubbaka§; vicchiddaka§; vikkhàyitaka§; vikkhittaka§; hatavikkhittaka§; lohitaka§; pu?avaka§; a??hika¤ cà ti ime dasa asubhà nàma。
不淨有十種:模洝⑶囵觥⒛摖、斷壞、食殘、散亂、斬斫離散、血塗、蟲聚、骸骨。
節七之助讀說明
十種不淨是死屍腐爛的不同階段。這些業處專為對治欲欲。見《清淨道論》第六章。
節八:隨念
Buddhànussati; dhammànussati; sa?ghànussati; s?lànussati; càgànussati; devatànussati; upasamànussati; mara?ànussati; kàyagatàsati; ànàpànasati cà ti imà dasa anussatiyo nàma。
十種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棄)隨念、天隨念、寂止隨念、死隨念、身至念、安般(入出息)念。
節八之助讀說明
佛隨念等:首三種隨念的修習方法是隨念佛、法、僧的功德。
戒隨念的修習方法是具有正念地憶念自己清淨無染的戒行。
捨(棄)隨念是具有正念地憶念佈施的功德。
天隨念的修習方法是具有正念地如下憶念:「諸天神因為他們的信、戒、多聞、佈施及慧而得以投生至如此殊勝之地。而我也擁有這些品德。」於此業處,禪修者以自己的信等功德作為目標以培育正念,以及以諸天為證。
寂止隨念是觀察涅槃的素伲
死隨念是觀察自己肯定會死、死亡何時會來臨無法肯定,以及當死亡來臨時,人們必須捨棄一切。
身至念是觀察自己身體的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肉、腱、骨、骨髓等三十二不淨的部份。
安般念是專注於呼吸時接樱奖强走吘壔蛉酥械娜胂⑴c出息。
關於十隨念,詳見《清淨道論》第七章及第八章。
節九:無量
Mettà; karu?à; mudità; upekkhà cà ti imà catasso appama¤¤àyo nàma; brahmavihàrà ti pi pavuccanti。
也稱為四梵住的四無量是:慈、悲、喜與捨。
節九之助讀說明
四無量:這些法被稱為「無量」(appama¤¤à)是因為(在禪修時)必須把它們遍佈至十方一切無量的眾生。它們也被稱為「梵住」(brahmavihàra),因為它們是梵天界諸梵天的心常安住之境。
慈(mettà)是希望一切眾生幸福快樂。它有助於去除瞋恨。
悲(karu?à)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時心生不忍。它是希望拔除他人的痛苦,及與殘酷相對。
喜(mudità)是隨喜他人的成就與富裕。它是恭喜他人的態度,及協助去除對他人成就的妒嫉與不滿。
捨(upekkhà):屬於梵住的捨是洠в袌讨'有厭惡而平等地對待他人的心境。平等的態度是它主要的特相。它與偏愛及反感相對。
對於四梵住的詳細解釋,見《清淨道論》第九章。
節十:一想
?hàre pa?ikk?lasa¤¤à ekà sa¤¤à nàma。
一想是食厭想。
節十之助讀說明
食厭想是省察食物可厭的一面而生起之想,例如省察尋食之苦,食用它、消化、排泄等時的不淨。詳見《清淨道論》第十一章、段一至廿六。
節十一:一分別
Catudhàtuvavatthàna§ eka§ vavatthàna§ nàma。
一分別是四界分別觀。
節十一之助讀說明
四界分別觀是觀察身體只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合而成。詳見《清淨道論》第十一章、節廿七至一一七。
節十二:無色
?kàsàna¤càyatanàdayo cattàro àruppà nàmà ti sabbathà pi samathaniddese cattà??sa kamma??hànàni bhavanti。
四無色是空無邊處等。如是在止之義釋裡一共有四十種業處。
節十二之助讀說明
以下是四無色禪:一、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詳見《清淨道論》第十章。
節十三:適合之分析(sappàyabheda)
Caritàsu pana dasa asubhà kàyagatàsatisa?khàtà ko??hàsa… bhàvanà ca ràgacaritassa sappàyà。
Catasso appama¤¤àyo n?làd?ni ca cattàri kasi?àni dosacaritassa。
?nàpàna§ mohacaritassa vitakkacaritassa ca。
Buddhànussati àdayo cha saddhàcaritassa。
Mara?a…upasama…sa¤¤à…vavatthànàni buddhicaritassa。
Sesàni pana sabbàni pi kamma??hànàni sabbesam pi sappàyàni。
Tatthà pi kasi?esu puthula§ mohacaritassa; khuddaka§ vitakkacaritass'evà ti。
關於性格,貪行者適合修十不淨及身至念,即三十二身分。
瞋行者適合修四無量及四色遍。
痴行者與散漫行者適合修安般念。
信行者適合修佛隨念等六隨念。知識行者適合修死隨念、寂止隨念、食厭想及四界分別觀。
其餘的業處適合一切性格。
於遍處,痴行者適合採用大的(圓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