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sa?khàra)是與二十九世間善及不善心相應的思心所。八大善心及五色界禪那善心裡的思整體地被稱為「福行」(pu¤¤àbhisa?khàra);十二不善心裡的思則被稱為「非福行」(apu¤¤àbhisa?khàra);而四無色禪善心裡的思則被稱為「不動行」(àne¤jabhisa?khàra)。
當有情的心流還是受到無明影響時,行即會製造能夠產生未來世的業。由此無明被稱為產生行的主要緣。無明在不善業裡很顯著,而在世間善業裡則是潛伏性地存在。所以世間善與不善行兩者皆被說為緣於無明。
(二)緣於行,識生起:這是指三十二種(世間)果報心緣於行(上述二十九種善與不善思)而生起。在前一世死時,其中一個累積在心流裡特強的業即會在下一世與該業相符之地裡產生十九種結生心之一。如在第五章、節廿七至卅三裡所解釋,在隨後的生命期裡,其他以往所累積的業也能夠根據情況產生其他種類的果報心。
(三)緣於識,名色生起:在第二項裡的「識」專指「果報識」,然而在此它則是指「果報識」及前世的「業識」兩者。「名」(nàma)一詞是指與果報識相應的諸心所;「色」(r?pa)一詞則是指業生色。在「五蘊有」(pa¤cavokàra… bhava)裡,即是在擁有一切五蘊的界地裡,識緣生了名色兩者。但在「四蘊有」(catuvokàrabhava)裡,即在無色界天裡,它只緣生了名法。而在「一蘊有」(ekavokàrabhava)裡,即在無想有情天裡,它只緣生色法。於五蘊結生,當結生心在結生那一剎那生起時,同時也生起了受、想、行三名蘊,以及某些色聚──於人類,該些色聚是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與心所依處十法聚。由於心(識)在這些俱生名色法裡是主,所以說識緣生了名色。
(四)緣於名色,六處生起:在此,「名色」的定義與第三項相同。在六處當中,首五處是眼、耳、鼻、舌、身五淨色,而意處則是指三十二種(世間)果報心。當業生色生起時,它們緣助也是屬於業生色的五淨色生起。當諸相應心所生起時,它們緣助於此稱為意處的果報心生起。換言之,果報心緣生名,而名則緣生果報心;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緣」(a¤¤ama¤¤apaccaya)。在欲地裡,名色緣生所有六處;在色地裡,它們則只緣生眼、耳及意三處;在無色地裡則只有名緣生意處,這是該地僅有之處,因為在其地完全洠в形迳帯
(五)緣於六處,樱穑涸诖恕赣|」(phassa)是指與果報心相應的樱乃S|是心、諸心所及目標「前來相聚於」(sa?gati)六處當中之一處。生起於眼處的樱麨椤秆塾|」。它是眼淨色、色所緣及眼識之相聚於一處。其他的耳樱纫餐瑯拥匾揽扛髯缘奶幧稹!敢庥|」則是與除了雙五識之外的二十二果報心相應的樱S伸队|必須有處才能生起,所以說樱夓读幎稹
(六)緣於樱苌穑好慨斢|生起時,受(vedanà)即會緣於該樱瑫r生起。樱亲R與目標接樱谒鼈兘佑|時必定會有某種緣於樱鸬母惺堋J苡辛N:眼樱堋⒍|生受、鼻樱堋⑸嘤|生受、身樱芗耙庥|生受。在感受的素伲矫妫芤罁涮幖澳繕丝梢允菢肥堋⒖嗍芑驋问堋
(七)緣於受,愛生起:受緣生渴愛(ta?hà)。愛有六種:(顏)色愛、聲愛、香愛、味愛、樱鼝奂胺◥邸C恳环N又可依以下三方面分為三種:一、純粹只是渴愛欲樂;二、渴愛有(生命),即含有常見(sassatadi??hi)的渴愛;三、渴愛斷滅,即含有斷見(ucchedadi??hi)的渴愛。在究竟界上,所有不同種類的愛都是貪心所(lobha)──見第七章、節卅八。
雖然愛可依其目標而分別,但事實上愛是依靠接樱繕硕鸬氖堋H羧梭w驗到樂受,他就會享受該樂受,而他追求該目標的目的純粹只是因為它能夠激起樂受。反之,當他體驗到苦受時,他會渴望脫離苦,以及渴望會有某種樂受取代它。捨受的本性是寧靜的,而這也能成為渴愛的目標。如是三種受緣生了種種愛。
(八)緣於愛,取生起:在此,「取」(upàdàna)是在前文已解釋的四種取(見第七章、節七)。「欲取」是強化了的愛,是貪心所的一種呈現方式;其他三種取是邪見心所的呈現方式。這些取都緣於愛。於第一項,對目標微弱或起始的貪名為愛,而強化了的貪則名為取。於其他三項,緣生邪見的貪名為愛,在受到該貪的影響之下而接受的邪見則名為取。
(九)緣於取,有生起:有(存在)有兩種:業有(kamma… bhava)與生有(upapattibhava)。業有是指二十九種善與不善思,或一切能夠產生新一世的善與不善業。生有則是指三十二種果報心、它們的相應心所及業生色。
取是業有之緣;在取的影響之下,人們才會有作為而累積了業。取是生有之緣,因為即是取導致人們依所造之業再生死輪迴。
(十)緣於有,生生起:於此,生(jàti)是指新一世的世間果報心、其相應心所及業生色生起於其中一個生存地。使到未來世發生的主要緣是善與不善業,即業有。
(十一)緣於生,老死等生起:一旦生發生,老死已是無可避免的,而在生與死之間也可能會生起其他苦,例如愁、悲、苦、憂及惱。這一切苦的根源即是生,所以把生列為它們的主要緣。
如是生起了這整堆苦:在第十一項裡所舉出的整堆苦即因上述互相牽連的諸緣法及緣生法而生起。
節四:分析的類別
Tattha tayo addhà; dvàdas'a?gàni; v?sat'àkàrà; tisandhi; catusa?khepà; t??i va??àni; dve m?làni ca veditabbàni。
當知有三時、十二支、二十法、三連結、四攝類、三輪轉及二根。
節五:三時
Katha§? Avijjà; sa?khàrà at?to addhà; jàti; jaràmara?a§ anàgato addhà; majjhe a??ha paccuppanno addhà ti tayo addhà。
如何?無明與行屬於過去世;生及老死屬於未來世;中間八支屬於現在世。如是一共有三時。
節五之助讀說明
當十二支依三世分別時,應明白這只是為了顯示生死輪迴裡的因緣結構。當知被歸迹赌骋皇赖木壠鹬K不是只在該世咦鳎粫谄渌肋作。事實上,如節七裡所指出,在每一世裡都有這些互相牽連的十二緣起支。
節六:十二支
Avijjà; sa?khàra; vi¤¤à?a§; nàmar?pa§; sa?àyatana§; phasso; vedanà; ta?hà; upàdàna§; bhavo; jàti; jaràmara?an ti dvàdas'a?gàni。 Sokàdivacanam pan'ettha nissandaphala… nidassana§。
十二支是: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處;六、樱黄摺⑹埽话恕郏痪拧⑷。皇⒂校皇弧⑸皇⒗纤馈K镜某畹仍~是(生之後)偶有的結果。
節七:四攝類
Avijjà…sa?khàraggaha?ena pan'ettha ta?h'?pàdàna…bhavà pi gahità bhavanti。 Tathà ta?h'?pàdàna…bhavaggaha?ena ca avijjà…sa?khàrà; jàti…jaràmara?aggaha?ena ca vi¤¤à?adiphala… pa¤cakam eva gahitan ti katvà:
At?te hetavo pa¤ca idàni phalapa¤caka§
Idàni hetavo pa¤ca àyati§ phalapa¤cakan ti。
V?sat'àkàrà; tisandhi; catusa?khepà ca bhavanti。
於此,在提及無明與行時,愛、取與有也已包括在內。同樣地,在提及愛、取與有時,無明與行也已包括在內。在提及生與老死時,識等五果也已包括在內。
如是有:
一、過去五因,
二、現在五果;
三、現在五因,
四、未來五果。
如是有二十法、三連結及四攝類。
節七之助讀說明
當心中的無明還未斷除時,愛與取就還會生起;而每當愛與取發生時,它們都是以無明為根本及與它俱行。再者,「行」與「有」二詞都是指同一種究竟法,即:造業之思。因此,每當提及其中一詞時,另一者也已包括在內。在二十法當中並洠в袀別列出生與老死,因為它們是名色法之相,而不是究竟法。它們所代表的究竟法是從識至受這五個緣起支。
三連結是:一、過去因(行)與現在果(識)的因果連結;二、現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