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悅俱推度:在五門裡,此心能執行推度與彼所緣的作用;在意門裡,則只能執行彼所緣的作用。
確定:在五門裡,此心執行確定的作用;在意門裡,則執行轉向的作用。
大果報心:跟兩種捨俱推度心一樣,這八種心能生起於六門為彼所緣,或離門生起為結生心、有分心與死亡心。
廣大果報心:這五色界與四無色界果報心只在與它們相符的生存地生起為結生心、有分心與死亡心。由此它們永遠是離門的。
節十五:總結
Ekadvàrikacittàni pa¤cadvàrikàni ca
Chadvàrikavimuttàni vimuttàni ca sabbathà。
Chatti§sati tathà t??i ekati§sa yathàkkama§
Dasadhà navadhà cà ti pa¤cadhà parid?paye。
三十六種心生起於一門;三種於五門;三十一於六門;十種於六門或離門;九種完全只是離門。如是,以五種方法舉示它們。
所緣之概要
(àlambanasa?gaha)
節十六:所緣之分析
?lambanasa?gahe àlambanàni nàma r?pàramma?a§ saddàramma?a§ gandhàramma?a§ rasàramma?a§ pho??habbàramma?a§ dhammàramma?a¤ cà ti chabbidhàni bhavanti。
Tattha r?pam eva r?pàramma?a§。 Tathà saddàdayo saddàramma?àd?ni。 Dhammàramma?a§ pana pasàda…sukhuma… r?pa…citta…cetasika…nibbàna…pa¤¤attivasena chadhà sa?gayhanti。
於所緣之概要,有六種所緣,即:色所緣、聲所緣、香所緣、味所緣、樱壟c法所緣。
其中,(顏)色本身是色所緣。同樣地,聲等即是聲所緣等。但法所緣則有六種:淨色、微細色、心、心所、涅槃與概念。
節十六之助讀說明
所緣之分析:每一心及其相應心所皆必須緣取一個所緣(目標),因為心本身即是識知目標的活動。在巴利文裡,有兩個字是用來代表所緣。其一是源自詞根意為「取樂於」的àramma?a;另一個是àlambana,源自意為「鉤住」的詞根。由此,所緣是心及其相應心所取樂或鉤住的目標。在這一篇裡,作者將會詮釋所緣。隨後他會確定什麼所緣出現於每一門和離心路過程心。最後,他會再分析每一心的所緣範圍。
六種所緣:《阿毗達摩論》分析了六種與六門相符的所緣。首五種都包括在色法裡。70(顏)色、聲、香、味四者是屬於「所造色」(upàdà r?pa),即依靠四大界而生起的次要色法。樱墑t是四大界當中的三界,即:一、地界或堅硬性,通過樱杏X為硬或軟;二、火界,感覺為熱或冷;三、風界,感覺為支持或壓力。四大界的第四種是水界,其特相是黏;根據《阿毗達摩論》,水界不能通過樱X感受到,而只能通過意門識知。71
法所緣有六種:首五所緣的每一種都能通過以下的三個方式識知:一、通過各自的根門心路過程;二、通過意門心路過程;三、通過離心路過程心,即結生、有分與死亡。第六種所緣,即法所緣,完全不能通過五根門識知;而只能通過意門心路過程或離心路過程心識知。
法所緣有六種:一、淨色(pasàdar?pa)是五種感官裡的根門色法,即眼淨色、耳淨色等五種淨色。二、微細色(sukhumar?pa)包括十六種列於第六章、節七的色法,水界即是其中之一。三、心(citta)亦是一種法所緣;雖然心能識知目標,但心本身亦能成為被識知的目標。當知心不能成為自己的目標,因為心不能識知自己本身;但在某個心流裡的一個心,則能夠識知在同一個心流裡的其他心,亦能識知其他眾生的心。四、五十二心所(cetasika)也是法所緣,例如:當人們覺察到自己的感受、思與情緒時。五、涅槃(Nibbàna)是有學拢吲c阿羅漢意門心路過程的目標。六、概念(pa¤¤ati)也是法所緣;它是世俗法,並不是究竟存在之法。
節十七:依門分類
Tattha cakkhudvàrikacittàna§ sabbesam pi r?pam eva àramma?a§。 Ta¤ ca paccuppannam eva。 Tathà sotadvàrika… cittàd?nam pi saddàd?ni。 Tàni ca paccuppannàni yeva。
Manodvàrikacittàna§ pana chabbidham pi paccuppannam at?ta§ anàgata§ kàlavimutta¤ ca yathàraham àlambana§ hoti。
Dvàravimuttàna¤ ca pana pa?isandhi…bhava?ga…cuti… sa?khàtàna§ chabbidham pi yathàsambhava§ yebhuyyena bhavantare chadvàragahita§ paccuppannam at?ta§ pa¤¤attibh?ta§ va kamma…kammanimitta…gatinimitta…sammata§ àlambana§ hoti。
一切眼門心都只以顏色為所緣,而且只屬於現在(的所緣)。同樣地,聲等是耳門心等的所緣,它們也只屬於現在(的所緣)。
然而意門心的所緣有六種,而且,根據情況,該所緣可以是屬於現在、過去、未來,或與時間無關。
再者,於結生、有分、死亡(三種)離門心,所緣亦有六種。根據情況,一般上那於前一世已被六門之一識知的所緣,可以是現在或過去所緣,或是概念。此所緣是業、或業相、或趣相。
節十七之助讀說明
一切眼門心:在眼門心路過程裡,所有屬於該心路過程的心都只取色所緣為目標。色所緣並非只是眼識的目標;五門轉向心、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速行心及彼所緣也都取同一個色所緣為目標。再者,這些生起於眼門心路過程的心都只取「色所緣而已」(r?pam eva)為目標。在該心路過程裡,它們並不能識知其他目標。
而且只屬於現在(的所緣):在此「現在」一詞意為「剎那現在」(kha?ikapaccuppanna),即指所體驗的事物是於當下剎那存在的。由於色法變易的速度比名法慢,一個色所緣可以保持存在於整個眼門心路過程。其他(四)根門的所緣亦是如此。(見第四章、節六)
意門心 生起於意門心路過程裡的心能夠識知五所緣,以及一切五門心路過程無法識知的法所緣。意門心也能識知過去、現在與未來任何一時的所緣,或是與時間無關(kàlavimutta)的所緣。後者是指涅槃與概念。涅槃是洠в袝r間性的,因為其自性(sabhàva)並無生、變易(住)與滅;概念也是洠в袝r間性的,因為它並洠в凶孕浴
根據情況:《阿毗達摩義廣釋》解釋:根據該心是欲界速行、神通速行、其餘廣大速行等等。除了生笑心之外,欲界速行都能取三時的所緣,以及無時間的所緣。生笑心只取三時的所緣。神通心(見節十八之助讀說明)取三時的所緣,以及無時間的所緣。除了(神通心和)取過去心為所緣的第二與第四無色禪心之外,其餘的廣大心都取無時間的所緣(即:概念)。出世間心取無時間的所緣(即:涅槃)。
於離門心等等:離門心是在一世當中執行結生、有分與死亡作用之心。它們有十九種,即:八欲界大果報心、五色界果報心、四無色界果報心及兩個捨俱無因推度心。這種心的目標有六種:過去或現在的五所緣之一,或是法所緣。在所有三種作用裡,從結生至死亡,該心都只取同一所緣。該所緣是投生時結生心的目標,在生命過程當中是有分心的目標,以及在死亡時是死亡心的目標。
一世當中的離門心必定與前一世最後一個心路過程的目標相同。當人臨命終時,基於其過去業與當時的情況,某個目標即會呈現於他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這目標是以下三種之一:
一、 業(kamma):過去所造的善業或惡業。
二、 業相(kammanimitta):是與即將成熟而導致下一世投生至何處的善業或惡業有關的目標或影像,或是造該業的工具。例如:虔盏男磐娇赡軙吹奖惹鸹蛩略旱挠跋瘢会t生可能會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則可能聽到被宰殺的牛的哀號或看到屠刀。
三、 趣相(gatinimitta):這即是臨終者下一世將投生的去處。例如:即將投生至欲界天的人可能會看到天界的宮殿;即將投生至畜生界的人可能會看到森林或田野;即將投生至地獄的人可能會看到地獄之火。
根據情況(yathàsambhava§):《阿毗達摩義廣釋》解釋這片語的意思是:離門心的目標是根據前一世最後一個心路過程識知該目標時所通過的門而定;亦視該目標是屬於過去或現在所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