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录其《狱中上母书》一段如下: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
  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
  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
  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
  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夏完淳在南京遇难后,其友人杜登春、表兄沈羽霄收敛了尸躯,运回松江,归葬于小昆山附近夏允彝墓侧。下葬时,当地村民自发地为夏完淳举行落葬仪式,为防清廷派人破坏,选择在一个漆黑的深夜进行。20 年后,夏允彝门生昆山盛符升因夏氏父子墓葬在浅土,又卜地重葬,并将已逝的盛氏和侧室陆氏合葬夏氏墓地。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夏氏墓地才逐渐公布于世。
  夏氏父子墓地,位于上海市松江县昆冈乡荡湾村北。距县城15 公里,离昆冈乡小集镇约2 公里。其墓高约2 米,宽约20 米。石驳墓基围成平台,呈半月形。墓周绿化环抱,植有松柏、冬青、紫微等林木。整座墓区占地约1。5亩。墓前设有墓道,后有托山,有流水环绕。
  夏氏父子墓曾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谢庭薰等人修葺过;道光六年(1826)由娄县知县徐梦熊重葺夏墓,并置石碑于墓前,上书“明夏忠节公讳允彝墓道”;又树“永远禁止樵牧侵占”碑石一方于墓侧。之后,战乱纷扰,世事沧桑,夏墓几近芜荒。
  1954 年,夏墓被盗,因石椁坚固作罢。次年又遭盗掘,破椁出棺。不仅出土了夏允彝的二方印章,还出土了大型买地方砖一块。上刻盛氏、陆氏生辰、忌辰。
  1955 年底,江苏省博物馆拨款将夏氏父子墓修葺一新,增置石供桌、石凳,拓宽墓道。次年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 年松江划归上海市。1961 年陈毅亲笔书写“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并刻碑立于墓前。“文革”期间,夏墓几遭平毁。1981 年开始,当地政府拨款屡次修葺,基本恢复了原貌。
  自夏氏父子殉难后的三百余年间,前来墓地祭扫、凭吊的各类文人志士无计其数,留下了大量的诗文、题记,对夏氏父子的殉节,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与追思。如王沄的《题夏存古舍人遗集》之十曰“童乌九岁受玄文,一卷遗编断碧云。落日青枫荒草夜,凭将双剑吊孤坟。”等等。清末,革命党兴起,南社创始人如陈去病、柳亚子等人潜心研究南明史事,极力表彰抗清英烈,以鼓动革命。其间,夏氏父子业绩又被世人瞩目,出版了大量文字资料。郭沫若还以夏完淳事迹编成《南冠草》一剧。近人曲冠杰所著《千秋血》一书,是一部全面完整的夏氏父子传记,现已问世。
  悠悠岁月,犹如大浪淘沙,英烈忠魂如磐石,其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永远不会被岁月磨灭的。

  留取丹心报国恩——明十八先生墓

  明十八先生墓,在贵州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西北隅天榜山下马场坝附近,该墓葬有南明永历朝臣吴贞毓等十八人的遗骸。
  明末,清兵相继扼杀了南明诸王建立的四个政权后,桂王朱由榔被拥上帝位于广东肇庆,次年一月改元永历。永历政权建立后,便调集南方各省明军,抗击清兵南下,以图恢复明室。经过3~4 年的抵抗,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江西、两湖和广西先后被清军攻占,永历朝廷颠沛流离,被迫奔命于粤、桂、湘、黔四省。永历六年(1652)二月,大西军首领孙可望、李定国派人将永历帝从广西迁入贵州安隆所,改安隆所为安龙府。
  永历帝在安龙,“宫室卑陋,服御粗恶”,所居文华殿,窗壁颓圮、风吹雨洒。但有大西农民军做支柱,抗清形势发展很快。李定国东进之师,取桂林、破永州、下衡阳、逼长沙,所向披靡,军威大振。而此时,农民军内部矛盾也日益加剧。居守贵阳的秦王孙可望骄恣无忌,滋长了分裂自立为王野心,置六部九卿,铸“兴朝通宝”,朱由榔对孙可望惴惴不安,如坐危城。永历帝朱由榔得知孙可望在贵阳仿宫廷制式,大修秦王府后,便与大臣们决定召李定国统兵回朝,保卫安龙,遂派林青阳为使,持敕至广西李定国军营。时马吉翔奉使至梧州祭墓,侦知此事,急遣使至贵阳密报孙可望。狡猾的孙可望却遣心腹大将郑国将马吉翔逮捕,并以“同谋”为由解押至安龙。郑国拥兵直上文华殿,逼问永历帝谁是主谋者,吴贞毓以“凡事宰相主持”自承。郑国械捕吴贞毓与兵科给事张镌,翰林院检讨蒋乾昌、李元开,吏科给事徐极、大理寺少卿杨钟、太仆寺少卿赵赓禹、光禄寺少卿蔡縯、武安侯郑允元、江西道御史周允吉、御史李颀、朱议■、福建道御史胡士瑞、武选郎中朱东旦,中书任斗墟、易仕佳、司礼太监张福禄、全为国等18 人为囚,并加以严刑拷打。18 人大骂不屈,被郑国诬以“盗宝矫诏,欺君害良”罪名处死。据《兴义府志》、《安龙纪事》载:永历八年(1654)四月八日,郑国将18人押赴天榜山下马场,诸臣毫无惧色,痛斥孙可望、马吉翔等朋比为奸。言毕,能赋诗者各赋诗抒志,从容引颈受戮。“时安龙之三尺童子,也无不流涕叹息”。18 人遭难后,郑国将其尸体示众三日,才让其家属收其遗骸。吴贞毓、郑允元合葬于城西海源寺,其余16 人合葬于北关马场,史称“十八人之狱”。不久,林青阳也被孙可望军抓捕,杀害于城南火草坪。
  永历十年(1656)春,李定国由广西至安龙护驾,为18 人垒墓。1658年朱由榔移驻昆明,对安龙死难诸人分别予以赠恤,并建庙立碑。永历帝亲题:“明十八先生成仁处”。“十八先生”之称始于此。通政使尹三■将十八人姓名、职务及遇难经过书刻碑上。此碑高1。4 米,宽70 厘米,碑文系阴刻楷书,于1980 年修复此墓时出土,复见于世。
  三百多年来,“十八先生”的历史作用如何,史学家多有争议,但他们持正不挠、慷慨赴义的气节,却受到后人的尊敬。清康熙年间,南笼厅通判曾为十八先生墓立碑,略载十八人姓名、殉难始末及诸臣绝命诗于后。如吴贞毓诗曰:九世承恩愧未酬,忧时惆怅乏良谋。
  躬逢多难惟依汉,梦绕高堂亦报刘。
  忠孝两穷嗟百折,匡扶有愿赖同俦。
  击奸未遂身先死,留取丹心报国筹。
  乾隆初年,守土官将《明史·吴贞毓传》刻于碑石。乾隆六十年(1795),贵州学使洪亮吉、知府曹廷奎修墓,沈■撰记立碑,始建十八先生专祠、虚舟和多节亭。
  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府张锳重修墓,其子张之洞撰《吊十八先生文》,勒石列于墓旁。张锳并在原试院右侧(今安龙一中红楼前右)改建“十八先生祠”,祠宇宏敞肃穆,有祠门、敬业堂、流芳亭、不系舟、怀清亭、享堂、正祠、净香祠等建筑。这组建筑群造形别致,工艺精巧,与府试院原建筑浑然一体,俨然江南园林一座,可惜不久毁于兵火。张之洞代父作《十八先生祠堂记》勒碑树于祠内。祠内楹联极其丰富,大都出于名家之手,辞意深刻、书法精湛,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光绪九年(1883),知府余云焕、安义镇总兵何雄辉重修十八先生墓,并在墓区兴建亭榭、池塘,广植花草树木。
  1916 年,南笼县知事洪寅加修墓,并在墓前建石坊一座,以壮观瞻。
  1937 年,南笼县县长张曾复呈请拨款增修墓、祠。国民党中央行政院、贵州省政府允准拨款重修,并定于1938 年4 月8 日举行公祭。蒋中正为此题“碧血千秋”勒碑石上。在墓地“多节亭”后面的崖壁上还有许多摩崖题刻,其中有居正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于右任的“天地同流”,李烈钧的“瀛州胜境”,王伯群的“浩气长存,”吴鼎昌的“重如泰山”,任可澄的“藏碧辉岩”,刘时花的“天地正气”等等题刻。墓区内的众多石刻,有许多是文人墨客经此凭吊后发出的思古幽情,成为奇特的墓葬文化景观之一。如吴中番的《十八先生墓》便是其中之一:崎岖万里欲何求?一死难言事便休。
  毅骨不归埋远岛,忠名犹在胜清流。
  谁从衣带收遗句?我向荆榛识故丘。
  拟禁采樵虽未得,且留几字待千秋。
  1949 年,各级政府对保护这一古迹十分重视。1956 年,县政府拨款维修墓、祠。1964 年,贵州省人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