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因迷恋道教,拜陶仲文为师,讲究长生之术,从嘉靖二十年(1541)起就不上朝了,和群臣也不见面,反而滥兴土木,竭民膏脂,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而无锡人顾可学自称能用小孩的便溺炼成一种名为“秋石”的仙丹,由严嵩和陶仲文共同举荐,得到嘉靖皇帝的重用。海瑞为此深感痛心,忧国忧民,悲愤交集,便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写出了《治安疏》。文章写好后,许多知情的朋友劝他不要呈递,以免招杀身之祸。海瑞却说:“有志之士,应该以身许国,怕杀头治罪而不敢进谏,天下何日能治理好呢?”他遣散了京城家中仆人,就将奏疏呈递上去,到玉堂公署等待治罪了。在这里,海瑞遇见了他的同乡王弘海,把随身全部积蓄二十两银子交给他,对他说:“看在同乡的情分上,我死后,请您买口薄棺,把我送回老家埋了。”王宏海觉得海瑞失常,情急追问下,海瑞才将奏疏一事合盘托出。王宏海惊呆了,而海瑞像没事一样,大谈历史上的成败得失。
嘉靖帝得疏后,看到一个五品的臣僚竟敢用极严厉的指责口吻向皇帝进谏,说什么:如今的朝廷是“君道不正,臣职不明”;皇上二十多年不理朝政,法纪松弛,吏治败坏,财政崩溃,弄得国贫民穷;“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尽,而无财用也’。”于是嘉靖帝气急败坏,将奏折摔在地上,大喊:“快将海瑞拿下,别让他跑了。”这时,宦官黄锦(另一说是一个宫女为海瑞向嘉靖帝求情,黄锦是后来参加求情的。)忙站了出来,告诉嘉靖说海瑞连棺材都准备好了,家仆也遣散了,人递了奏疏也没走,还在听候发落哩。随后又说海瑞是一介书生,所言不必动怒。嘉靖帝虽然当时没抓海瑞,但锦衣卫和宦官主持的东西厂的特务们却并没放过海瑞,不久将海瑞逮捕下狱以死论罪。海瑞被下了诏狱后,朝野对他无限同情,但都惧怕嘉靖帝的残暴,不敢吭气,唯有户部司务广西兴业人何以尚挺身站出来上疏请求释放海瑞。结果何以尚也被捕入狱,嘉靖帝命锦衣卫杖一百多下,不分昼夜用刑逼供。后来一方面得到首辅徐阶力救,一方面因嘉靖帝常吃丹药,体虚而死,这才免了海瑞一死。因此,海瑞的胆识和勇气得到朝野上下一致公认,人称“海青天”,倍受平民爱戴。万历十三年(1585),海瑞任南京吏部左侍郎,到任后力主严惩贪官污吏。在生命最后的南京二年中,因操劳过度,心力不支,虽曾先后七次请求告老还乡,未得允准,终卒于任上,终年74 岁。临终前三天,兵部送来的柴金费多给了七钱银子,他还算清楚了退还给兵部。病危前后,海瑞没有一句话谈到自己的私事。海瑞的经济很拮据,清理他的遗产时,一共才有151 两银子和绫、绸、葛各一匹。南京没有他的直系亲属,丧事是由都御史王用汲出面料理的,御史们也纷纷捐助了银两,这才办完后事。相比之下,当时把持朝廷的严嵩父子又是怎样的呢,据载严嵩父子被抄家,抄出纯金银器皿、金银镶珠宝器皿、首饰达3千余件,一多半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包括镇世国宝紫玉罘和玉盘等稀世珍宝在内的玉器、珍奇器玩共6 千余件。当时被认为珍稀的珊瑚树达60 余株,龙卵5 枚,珍珠宝石约300 两。历代名家画轴卷册竟达3201 件。其中仅米芾的作品达16 轴,赵子昂的作品达50 轴。抄出的一袭全金丝织成的纬帐以及八宝溺器,奉命抄家的官员都不敢向皇帝禀告,只好加以销毁以纯金重量上报。同一个时代,产生了二位品行完全不同的朝廷命官:严嵩父子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海瑞却成了百姓眼中的“青天”,受到世人的尊敬与爱戴。明神宗念其生前政绩,追封海瑞“太子少保”,谥忠介,并派许子伟等人专程护送灵柩归葬故里。据载海瑞死时以及从南京出殡时,“农辍耕,商罢市,白衣冠送者夹岸,哭奠者百里不绝”。另据说海瑞的棺木千里迢迢从南京运抵海南后,由八人抬的灵柩打算送到他的故里朱吉里,走到滨涯村时,棺木上的绳子突然崩断,灵柩轰然落地砸出一个大坑。人们都说这是海瑞自己选的风水宝地,遂将海瑞葬在滨涯村的一片椰林里了。
海瑞墓坐北朝南,墓区周周绿荫环绕,椰香阵阵扑鼻,肃穆幽静中,平添了几许南国风韵。墓园入口处,立有石牌坊一座,上刻“旨粤东正气”,观之令人肃然。过牌坊即是神道,道两侧立有石人、石狮、石羊、石马等石像生,神道中间置龟驮谕祭神道碑。过神道碑,就是海瑞墓。墓前立有一通大碑,碑高逾两米,上刻:皇明敕葬 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赠太子省少保谥忠介海公之墓碑前置石祭台、香炉、烛台等器物。墓基是八角形,每面都有不同的花纹、图案,通高3 米,上部为圆顶,整个墓莹用花岗石砌就。墓外有白石栏杆围护。
海瑞墓原有祠堂、功臣坊、华表等物,建制颇巨,可惜因年代久远,今俱无存。只有陵门前的“海瑞井”依然如初。相传这口井是海瑞少年时代读书时发现的,许子伟办完海瑞丧事后,在井旁也搭了个草棚,一边为海瑞守灵(因他没能将灵柩送到朱吉里,内心不安),一边研读海瑞生前的遗作,达2 年之久。这口井经过400 余年未曾干涸,井里的甘泉为滨涯村的村民历代享用。
海瑞的同乡王弘海十分钦佩海瑞的品格。他专程来到墓地,写下了《吊海忠介公墓》一诗,以寄托哀情:霜英不与众芳同,立懦廉顽振古风。
一代乾坤扶正气,九天日月照孤忠。
寒云暗淡沧溟外,古庙凄凉暮霭中。
肃穆冠裳齐望拜,生刍一束意无穷。
在海瑞死后,除有“海忠介公居官公案”、“大红袍”等传说,今人还有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海瑞罢官》一剧,竟成为“文革”发动的导火线之一。海瑞墓在“文革”中,遭劫被毁。1983 年,海口市政府拨款不仅修葺了海瑞墓,还增设了“海瑞陈列室”,存有海瑞书法的碑刻和其它珍贵文物。到海瑞墓前凭吊后,再参观陈列室,不仅能增添追思之情,也会对海瑞其人其墓其墓葬文化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姑苏义士壮千秋——五人墓
在江南山青水秀的历史名城苏州,有一处明代墓地不仅被当地人所敬仰,也为历代文人所传诵。墓主生前的事迹,被后人或题诗刻碑置于墓前、或作文留传载于青史、或编剧写曲广为传唱,正如墓前石坊上杨廷枢所题“义风千古”。这便是位于苏州山塘街青山桥畔的“五人墓”。墓中所葬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明史》作沈阳)、周文元五人,生前皆无功名,“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但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所以,以平民百姓之躯,换来千秋功名。在中国墓葬文化中,是不多见的。
明朝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东林党人反对宦官魏忠贤专权的斗争。东林人周顺昌为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魏忠贤当权后,身为吏部员外郎的他羞于同伍,遂告假回吴县(今属苏州)老家。应天巡抚周起元因得罪魏忠贤,被削职为民,周顺昌著文相送,毫不隐讳对阉党的愤懑。吏科给事魏大中得罪过魏忠贤,便被逮捕押至京城。路过吴县时,周顺昌设宴为他饯行,一连三天同吃同睡,并将自己女儿许给魏大中的孙子为妻。差役催促赶快上路,周顺昌厉声喝道:“你们难道不知道世上还有不怕死的男子汉吗?回去告诉魏忠贤,多行不义必自毙!”魏忠贤得知此情后,恼羞成怒,遂网罗罪名下令逮捕周顺昌。
周顺昌在乡里乐善好施,为官清廉,因此民望甚高。天启六年(1626)
三月,当地民众听说宦官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激起民愤。在官府衙门外,聚集民众达数千人,以颜佩韦等人为首击鼓鸣冤。缇骑们来自京城东厂,一向狐假虎威,便厉声骂道:“东厂要逮人,你们鼠辈竟敢如此胡闹!”民众更为愤怒,冲进官府,当场打死缇骑一人。事后巡抚毛一鹭向朝廷报告“吴人尽反”,派军队镇压,逮捕了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五人,诬以“首乱者”押赴阊门外吊桥行刑,民众倾城含泪夹道与之诀别。为防止民众再次造反,官府竟将五人首级悬于城门之上,镇压民愤。五人尸骨后被民众择地埋葬。
第二年(1627 年),天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