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5 年,全国城建专家郑孝燮、文物专家罗哲文在考查了太昊伏羲陵后,给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写了一封信,信中称:“今者,有河南淮阳县太昊伏羲陵,其规模之大,保存建筑之完整,远胜炎黄二帝陵,。。因不久前我们二人曾前往实地考察,深感陵庙之重要与古建筑保存价值之大,实有加以支持之必要。”同年10 月22 日,《中国文物报》特辟“淮阳人祖地,胜迹古文明”专版,在淮阳县主要负责人李华亭、李军法领衔下,对太昊伏羲陵做了全面介绍。人们有理由坚信: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太昊伏羲陵这一中华墓葬文化瑰宝,一定会放射出应有的光彩。

  农耕之祖万世尊——炎帝陵

  据1995 年6 月6 日新华社长沙电称:“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的陵寝经过多年的修复,现已基本恢复历史原貌。”其“主殿等建筑40 年前因香火而被焚。自1986 年以来,先后修复了主殿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崇德坊等景观,并配合’93 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赛取‘圣火’的活动,在陵旁新建了雄伟的‘圣火台’。修葺后的炎帝陵,古朴凝重,蔚为壮观。”
  炎帝(又称神农氏)相传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姜姓部落首领,也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开拓者。史传炎帝成为部落首领后,以火德王,故称炎帝。相传炎帝为少典娶有蟜而生(俗称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为炎帝生辰)。炎帝原居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氏战炎帝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阪泉一战,炎帝战败,归顺黄帝。炎、黄二帝媾和遂订盟邙山,共讨蚩尤。史载,炎黄二帝订盟邙山,曾在邙山东口竖立二帝木刻像。木像高可钻天。如今遗迹荡然无存,也无从考证了。炎帝归顺黄帝后,专心致力于农业,教民稼穑五谷,亲尝百草,究药习医,以解民众病疾。
  据清马櫂《绎史》卷四引《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神农氏不仅教民耕作、教民使用原始的农业工具,还教民如何利用水利,促使庄稼增产。在《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荆州记》道:“神农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众井动”。这恐怕是最早的农业水利工程吧。神农氏为何能种五谷,传说中是披上了一层神化色彩的。晋王嘉《拾遗记》卷一说:“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正因为如此,炎帝所以号称“神农”。
  在有关神农神话传说中,占有很大份量的是他在医药方面的贡献。《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搜神记》卷一曰:“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据查所谓“臭味”,即指“五味”。五味治病各有所主。)《述异记》卷下称:“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据史书记载,炎帝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辍,最后终因误尝了含剧毒的“断肠草”,不幸中毒身亡,“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因此,神农氏又被视为医药之祖。
  迄今湖北省西部的神农架地区,还盛传着神农在此采药的传说。据80年代末曾凡华、李德禄所记当地一位年届90 岁的盲人云:上古时代,苍天降下一场大瘟疫。一夜之间,人畜死亡过半,原本熙和安乐的南土哀声不绝。冥冥中,有一个声音格外苍凉:治服不了瘟疫,拯救不了人类,我算什么皇帝。。这个发明了刀耕火种给人类带来原始文明,号称炎帝的神农氏,跑到后山之上,仰面向天,一遍遍疾呼,突然,空灵的宇宙飞过一串神秘的音符:去寻找大自然吧,绝处便是生路。
  受到上苍的启迪,炎帝带着徒弟炎妊、炎生奔向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遍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寻找良药不得,绝望中忽见远山绝顶灿然闪现一株神药,于是他们砍树截枝,搭起三十六架天梯,足足爬了十二个时辰,终登崖顶,采得宝药,救治了南土百姓。后来,搭架的树木落地生根,吐枝发叶,长成了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
  后世为了纪念这位先贤,将该地区取名神农架。从许多传说来看,神农氏最终因尝百草中毒身亡的结局比较集中。
  炎帝死后,葬在哪里?一直是个谜,晋以前无考,直到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才有了一说:葬于今湖南长沙。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便下诏书让人到湖南遍访炎帝陵陵址,多年没能查到。有天晚上,宋太祖在梦中得一神人指点炎帝陵前特征,遂再次派人前往查寻,果然于茶乡(今湖南茶陵县,宋时酃县归茶陵)觅见帝陵。几经慎重考证,遂于宋乾德五年(967 年)大兴土木,修陵建庙。以后历代王朝视为圣地,官民朝拜,香火不绝。宋罗泌在《路史》中载: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 年)吴道南在所撰碑记中,记下了宋太宗觅炎帝陵、修陵建庙的经过。1995 年8 月著名历史学家、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光岳,历经30 年潜心研究考证后宣布:“中国历史上确有炎帝、黄帝其人,渭水中游是炎黄文化的发祥地,陕西宝鸡是炎黄圣地。”他认为,湖南酃县古有炎帝陵,当为第八代炎帝神农氏榆罔的陵墓。据何先生建议当地将县名改为炎陵县,1994 年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准。
  炎帝陵位于湖南东南部的炎陵县塘田乡王家渡附近的鹿原坡上。陵墓距县城约19 公里,整个陵区占地2 平方公里。炎帝陵墓高4 米,墓围86 米。墓前一通石碑上刻有“炎帝神农氏之墓”,为清道光七年(1827 年)酃县知县沈道宽所题。1986 年,在墓前新建一碑一亭,亭内汉白玉碑石上刻有胡耀邦所题“炎帝神农氏之墓”。在陵墓一侧有“洗药池”,相传炎帝采药归来,尝草之前洗涤之处。环顾四周苍松古柏,青翠欲滴。山下溪水,常年滔滔;岸畔有石状若龙首、龙爪,称之为“龙脑石”,游人观后,极喜携一二归去,留做纪念。
  炎帝陵自宋建成后,历代屡有修葺。明时曾增建圣容殿,清时重修。1954年遭香火焚毁后,如今已基本全面修复。这样,自尧舜时代起,与黄帝轩辕氏一道被尊为中华民族始祖的炎帝,又拥有了一片让炎黄子孙钦敬的圣地,必将招引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归根之心——爱我中华,振兴中华。

  巍巍中华之始祖——黄帝陵

  1995 年4 月5 日的清明节,陕西黄陵县沮水之畔的桥山,龙旗招展,锣鼓喧天。有2 万余人参加的清明公祭黄帝陵谒陵拜祖活动在这里举行。据报载:有来自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有关部门代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政府代表,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代表,以及陕西省领导等。祭陵代表亲临黄帝陵前,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勃兴恭读祭文。公祭中,各方代表为整修黄帝陵,共捐资438 万多元人民币。张勃兴的祭文不仅追述了轩辕黄帝的功德,还回顾了中华民族百年磨难,国共合作,誓雪国耻的历史。祭文最后道出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爱国一家,统一祖国,振我中华。
  黄帝,传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中原地区伟大的部落首领,是中华民族共认的祖先,千百年来,被尊为中华文明的始祖。
  据《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河图稽命徵》等籍载:少典氏娶有蟜氏之女附宝为妻,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耀郊野,感而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轩辕于寿丘。黄帝诞生之际,满屋紫气生辉,刚出世就会讲话,聪颖过人。另有一说“黄帝以雷精起”(《河图帝纪通》),即以雷神崛起而为中央天帝。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也有叫熊氏。其部落原居西北高原,与炎帝在阪泉(今河北怀来县)展开激战三天三夜,战胜炎帝。蚩尤统率南方以九黎族为核心的蛮族攻打中原时,黄帝联合炎帝族分路东进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进行决战,在九天玄女帮助下,杀败蚩尤。后来,黄帝被诸部落拥戴为共同领袖。其统辖范围相继扩展到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
  嗣后,在风后、力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