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存方形的四壁,犹如一座古城堡,俗称“四方城。”据胡广《游阳山记》载:“永乐三年(1405)秋,因建碑孝陵,断石于都城东北之阳山,得良材焉。其长十四丈有奇,阔不及长者三之一,厚丈二,色黝泽如漆,无疵莹。”这块巨大的碑材,底部已凿空仅留2 处支点与山体相连,据估计仅碑身1 块约重5500 吨,为历代仅见之巨碑碑材。后因故朱棣下令另凿碑材。碑文长达2746 字,记叙明太祖朱元璋举义讨元、平定天下、创建明朝的一生,还提及到朱元璋所生的24 男、14 女的名字。
过碑亭向西北行约百米,经御河至神道。神道前半部两旁是12 对石兽,其后向东折是一对石望柱、四对石人和一座棂星门组成。据说明初建孝陵时,当年负责建造工程的李新曾提议迁走孙权陵,夷平孙陵冈,敞开孝陵出口,拉直神道。朱元璋不愧为一代明主,他很有气魄地说:孙权是条好汉,留下他为我看门!神道就此拐了个弯,绕过孙陵冈(今梅花山),这在中国帝王陵墓制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条拐了弯的神道全长800 米,两旁石刻随起伏的山麓排列,颇为壮观。关于这里的石刻,流传着许多民间神话故事,“石将军做驸马”就是其中一个。当年石像刻好立于神道后,朱元璋的小公主来此踏青,随手将一花环抛到石将军头上,惊喜若狂的石将军以为小公主看上了他,便乘黑夜溜进后宫要与小公主成亲。能说会道的值班太监见状,忙上前诓骗他,说应等天亮让当朝皇帝朱批后,方可行成亲之礼。石将军只好回到神道上等侯。朱元璋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赶到神道上,乘天未亮一刀砍下石将军的头。这个无头石将军直到朱元璋死后,朱棣才给安上。有趣的是1995 年5 月,在南京发掘了一座明代砖室古墓,从出土的1300 余字的墓志看,朱元璋小女儿宝庆公主的丈夫、朱元璋的驸马赵辉便是墓主。据报载:该墓的发掘为研究明代的丧葬制度及纠补《明史》之疏漏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明孝陵的主体建筑,由陵前的石桥、正门、碑亭、享殿、大石桥、方城、宝城组成。原中门和门内左右有廊庑30 间,门外有御厨,左有宰牲亭,右有具服殿,均已毁圮。享殿仅存须弥座台基和清同治时建的一座殿堂。方城是宝城前面的一座建筑,城上明楼顶已毁,现存城体一座。宝城(亦叫宝顶),为一直径约400 米的圆形土丘,封土上植松柏,下为朱元璋和马皇后墓穴。昔日有传说朱元璋死后,为了防止那些盗墓者知道真实墓地,遂制了13 口样式统一的棺椁,由13 支宠大的送殡队伍,分由都城(南京)的13 个城门出去。孝陵所葬不一定是朱元璋的真墓。后来经过科学勘探及参考各类文献,又大致认定朱元璋葬于孝陵无诈。
在明朝,自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迁都北京后,为了表示不忘明太祖朱元璋创下的明代江山,朝廷行文规定:在朱元璋生日、忌日及主要节气时,一年要“五小祭三大祭”,设祠祭署专司其事。陵内曾养鹿千头,鹿颈挂银牌,称“长生鹿”。护陵军曾达5500 多人。
到了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加强对汉族的统治,巩固清政权,诸帝南巡时,常来此谒陵,或遣官祭祀。在孝陵正寝大门入口处,现有碑亭一座,是康熙皇帝御笔手书“治隆唐宋”碑。相传康熙三十八年(1699)正月,淮扬一带水患成灾,康熙帝下诏第三次南巡。观察过灾情后,4 月10 日到达南京。第二天传谕内阁:“明洪武为一代创业君,朕前南巡二次,俱特行祭祀,并亲至陵寝礼奠,今巡幸至此,当前往亲祭。”大学士伊桑阿·阿兰泰上奏:前两幸江宁,已亲临致祭,今请不必更烦车驾。康熙帝连连摇手:“洪武乃英雄奋起建功立业之主,不可与他君并,朕当躬巡致奠。”众臣执意不过,康熙帝再次亲往祭祀。返程时,龙驾路过明故宫,只见残砖断瓦的遗址上,遍地蒿草荆榛,许多空地也成了农田菜地,遂止辇在明故宫遗址前徘徊良久,不由慨叹万端。回行宫后,于22 日御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赞颂朱元璋的政绩,超过唐太宗宋太祖。次日早,命直郡王、诚郡王率大学士伊桑阿·阿兰泰、户部尚书张玉书同往孝陵,置“治隆唐宋”真迹于孝陵殿内。之后又传谕旨:“朕昨奠洪武陵寝,见墙垣复多倾圮,可交与江苏巡抚宋■,织造郎中曹寅,会同修理。朕御书‘治隆唐宋’四大字,交与织造曹寅制匾,悬置殿上,并行勒石,以垂永久。”后来,两郡王、大学士、巡抚、曹寅各领旨操办。事毕,具仪恭捧御书匾额,悬于孝陵殿内。一时,当地文武官吏及民众前往观看如潮。从康熙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到康熙四十六年三月,康熙六次南巡,六次谒孝陵。祭时在陵前下马,从边门入,不按清祭陵仪式行二跪八拜,随汉祭帝陵三跪九叩头大礼。这不仅使黎民百姓感动不已,就连随从的汉族大臣们也心折首肯。康熙帝六谒孝陵,一时传为佳话。
1912 年2 月15 日,也就是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后的第三天,孙中山先生亲率临时政府的文武官员200 余人,到明孝陵祭告明太祖。祭文中说:“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幡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邦人诸友,享自由之幸福。。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当时,他还有愿于明孝陵结庐终老之语。随后,多次向人表示死后葬于南京紫金山。明孝陵在民国年间,由于战乱不息,四方不宁,渐渐荒芜。孝陵神道也辟为农田,到了秋夏时节,石像生均淹没于青纱帐中,只有二根高高的石望柱直刺蓝天,仿佛提示着这里昔日的辉煌。
由于明孝陵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的一个单位,明孝陵的管理与保护有了法律保障。当地政府数次进行大规模绿化和修缮。成为南京东郊一旅游胜地。
一部无言明宫史——明十三陵
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背倚天寿山,呈三面环山之势,方圆达100 平方公里,葬有明13 个皇帝,另有妃子墓6 处、皇子墓1 处,统称“十三陵”,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皇帝陵园。
明朝自公元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到公元1644 年明思宗朱由检自缢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内),共传位16 个皇帝。其中朱元璋死后葬南京明孝陵;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其墓葬自成历史之谜;景泰帝朱祁钰在明史“夺门之变”中死去,葬于北京西郊金山。余下的13个皇帝,全都葬在天寿山附近。从明永乐七年(1409)开始修建长陵,到清顺治元年(1644)修建思陵,前后240 年,天寿山下明陵的修建工程几乎从未间断。从天寿山南面的龙、虎二山中间的神道,进入陵区,13 陵的位置呈“■”形分布山下。其安葬顺序依次为:长陵(成祖朱棣)、献陵(仁宗朱高炽)、景陵(宣宗朱瞻基)、裕陵(英宗朱祁镇)、茂陵(宪宗朱见深)、泰陵(孝宗朱祐樘)、康陵(武宗朱厚照)、永陵(世宗朱厚熜)、照陵(穆宗朱载垕)、定陵(神宗朱翊钧)、庆陵(光宗朱常洛)、德陵(熹宗朱由校)、思陵(思宗朱由检)。陵区的附属建筑如行宫、拂尘殿、祀祭署、神宫监、宰牲亭、果园遍布陵区,不仅反映了明代皇陵墓葬的规制,还表现了明代园林清幽的风格。
在明代,十三陵曾是一个戒备森严的禁区,明王朝曾沿陵区四周的10个山口,建有边墙和敌楼,由重兵日夜守卫,多时达数万人之众。《大明律》曾规定:陵区内不得伐树、取土、采石,违者处死。尽管后来遭到兵火及自然的焚毁,但明十三陵整体建筑格局及大量地面、地下文物还是极其丰富的。因十三陵而产生的民间传说故事,也是瑰丽多彩的。在这里构成的十三陵地区墓葬文化,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光彩,同时也留下了封建社会丑陋、罪恶的实证。
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明永乐五年(1407)七月,“皇后徐氏崩,上命礼部尚书赵羾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及车驾临视,封其为天寿山,以七年(1409)五月己卯作长陵,。。自是列圣因之,皆兆于长陵左右而同为一域焉。”自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