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故乡》一文中,说到宜兴梁祝墓址时,有了进一步发挥:“碑亭附近,尚存‘晋祝英台琴剑之冢’的墓碑,是埋葬祝英台琴、剑的地方,而今的祝陵村(善卷洞水洞口处),则传说就是祝英台埋骨之处。”在宜兴的梁祝遗踪及人文文化中,比较多的还是她们生前读书,分别(附近的黄泥墩、凤凰山、观音堂、土地庙、荷花池、双井扶桥、茶亭、恶狗村、马家村等处,是传说当年“十八相送”的地方)、祝英台衣冠冢等处,至于梁祝墓址显然牵强了。
南宋大哲学家薛季宣,与梁山伯浙江同乡,官至大理寺主簿。他慕名前来祝陵,一番觅踪游历之后,留下了《游祝陵善卷洞》一诗: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
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
蝶舞疑山魄,花开想玉颜。
几如禅观适,游■戏澄湾。
左右蜗蛮战,晨昏燕蝠争。
九星宁曲照,三洞独何营。
世事嗟兴丧,人情见死生。
阿谁能种玉,还尔石田耕。
此诗对梁祝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尖锐而深刻的批判和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但诗的字里行间也没留下确认梁祝墓冢的记载。
浙江宁波的梁祝墓址,不仅有墓有庙,而且是双墓双碑,俗称蝴蝶碑墓,这种制式,在全国其它六处梁祝墓中是绝无仅有的。梁祝墓庙位于浙江宁波鄞县高桥乡邵家渡。梁山伯庙亦称梁圣君庙,庙内供有梁祝木雕像,旁有楹联一副:“功于国,泽于民,循使享明烟,溢义溢忠宗庙貌;生同师,殁同穴,良朋完夙契,有信有别正人伦。”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墓原相距不远,有小径相隔。近人修葺墓茔时,已将二墓合一。据迄今最早始见于唐梁载言《十道志》的梁祝故事,墓址当在宁波。另据《大观四明经》、《义忠王庙碑记》及清代曹秉仁修的《宁波府志》等载,墓址在宁波也当无疑。
围绕梁祝的墓地所产生的人文文化极为丰富浪漫。在江苏宜兴县善卷洞附近,旧时有传统的观蝶节。每年阴历三月廿八日,这一带彩蝶纷飞,如霞如虹颇为壮观,其间有黄、黑二色大蝶,乃是梁祝化身。两蝶上下翻飞,形影不离,最后绕蝶亭而隐去,届时可闻琴剑之声。在浙江宁波,据人传,蝴蝶碑墓每年春季亦有成双成对的彩蝶从墓中飞出。这些传说故事在民间世代相传,尽管谁都知道几近神话,但反映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良好愿望。
金庭山水葬书圣——王羲之墓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史,可以说历朝历代都有书法名家涌现。千百年来,受到历代行家推崇至极的,唯有东晋王羲之一人。唐太宗说道:“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太宗所“玩”、所“览”的王羲之真迹,便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传说此真迹传给了他儿子高宗李治,唐高宗更是爱不释手,死后干脆带入了乾陵。宋代书法家米芾却认为王羲之的真迹给唐太宗葬入了昭陵:“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无论是葬昭陵,还是乾陵,抑或其它原因,反正自唐高宗后,真迹谁也没见过。难为了后世众多的史学家、书法家和考古家,成为千古之谜。王羲之的墓地,不像他的《兰亭集序》让人神魂颠倒、扑朔迷离。该墓地真山显水,县志有记,族谱有图,《晋书》有传,历代文人多有题咏,而且附近村落王姓,不少还是他的后裔。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书法世家,少时曾受业于卫夫人,后学张芝草书与钟繇正书,能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将秦汉篆隶之妙融于正行草诸体,把书法艺术推到一个新的境界。他曾任会稽内史、右将军,俗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 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友聚会兰亭。他们饮酒赋诗得37 首,王羲之为之作序,全文320 余字一气呵成,文思幽远,字体遒健。次日酒醒,把玩之余,得意非常。此后挥毫数篇均不及初,遂视为传家之宝留给后代。此《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被后世尊为“书圣”。
有关王羲之的民间传说极为丰富,形容他练字用功专心的有:墨池——洗笔、砚将池塘水染黑;破衣——他手指能触及到的衣裤部位,由于长期以指带笔而磨破;“入木三分”——去友人家在茶几上留条,主人擦不掉墨迹;墨馍——一边练字,一边用馍蘸蒜泥吃,结果蘸的是砚上墨汁,吃得满嘴乌黑。。。形容王羲之爱鹅如痴如醉的有:哭鹅——得知一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特别好听,便去想购买,老太太听说书圣要来,忙杀鹅款待,他望着一地鹅毛欲哭无泪,难受万分;书成换鹅——一道士欲得他真迹,养了一群鹅逗引他,当他想买鹅时,道士要他写一本《道德经》,最后书成把鹅换走。。除此,还有“飞狐笔”等等。其中许多民间传说,在王羲之的墓地都有了具体体现,反映出中国墓葬文化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是当时社会的某些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缩影。
兰亭聚会后,因与骠骑将军王述(时任扬州刺史)不和,于永和十一年(355 年)托病辞官。辞官后,王羲之与友人徜徉于山水,尽享射猎垂钓之乐。又与道士许迈一起,炼丹服食,常不辞千里,去采集练丹的药石,所游更广。“晚年入剡(今浙江嵊县)经金庭,见五姥、香炉、卓剑、放鹤诸峰,以为奇丽幽渺,隔绝尘世,眷恋不能已,遂筑馆居焉。从之者夫人郗氏,乳母毕氏,中子操之。”王羲之一家定居嵊县后,四乡奉王右军为乡主,至今嵊县金庭一带乡间都留下了他的遗迹和传说。王羲之59 岁去逝后,朝廷曾赠“紫金光禄大夫”,他的儿子遵父亲临终遗嘱,坚决拒绝了这个封号。故墓地仅留“王右军”字样,那个封号只在《晋书》上能看到。
王羲之墓,位于浙江省嵊县金庭乡后厂村,距县城约30 公里。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据唐人裴通赞曰:“越中山水奇丽剡为最,剡中山水奇丽金庭为最。”这个越中山水最好的地方,被道家列为第27 洞天,白居易曾说:“越有桐柏之金庭,养真之福地,神仙之灵墟,亦三十六洞天之一。”山水奇丽,葬有“书圣”灵骨,王羲之儿子王操之及后代又居住这里,所以引来历代文人及探访凭吊者。
隋代永欣寺沙门尚杲遵其师遗嘱,于大业七年(611 年),来到金庭祭扫王羲之墓地,并写下了《瀑布山展墓记》:尝闻先师智永和尚云:晋王右军乃吾七世祖也,宅在剡之金庭,而卒葬于其地。我欲踪迹之而罢,耄不能也。尔在便宜,询其存亡,杲谨佩不遗。大业辛未,杲游天台过金庭,卸锡雪溪道院,访陈迹,览佳山,因记先师遗语,求右军墓,得于荆榛之麓,略备邱茔之制,墓而不坟,朴而不甃。杲惧久加荒秽,邱陵莫辨,征其八世孙乾复等共图之,立志石作飨亭,以便岁时禋祀。呜呼!升平去大业才二百五十年,而荒湮若此,则千载之后,将何如哉!
吴兴永欣寺沙门尚杲识,大业辛未三月丁丑由此看来,王羲之墓到了隋时已近荒芜,大业七年修葺后,墓地建筑不过“飨亭”一座。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越来越受到后世推崇,以至到了清代,墓地整体建筑已相当完备。据《王氏族谱》、《同治嵊县志》的记载来看,王羲之墓地地面建筑记有金庭观、雪溪道院、花光水色楼、潺湲阁、高山流水亭、右军祠、书楼、墨池、鹅池、玩鹅亭、右军墓及墓道坊等十余处。如今多数已成遗迹。屋前路旁尚存千年古柏数株,苍劲依然。从墓道石坊穿过,有一条长200 米、宽5 米的墓道,依山势而筑,每隔8—9 级石阶,建有拜台一个,直达墓前。宽大的青石平台中央是王羲之墓冢,座北朝南,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其子王操之墓地在稍远的毛竹洞天。近代以来,王羲之墓地没能得到很好保护,许多古建筑塌圮,几成遗址遗迹,就连墓道坊的石柱,也砌进了农家院墙。1988 年10 月,政府部门会同有关单位,成立了王羲之墓地修建委员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鹏任名誉主任,许多著名书法家任顾问,并向民间筹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