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芳、黄景略、俞伟超专程考查了曹植墓,认为该墓从形制到葬品都堪称曹魏时期的标型,对于研究曹魏时期的丧葬制度、社会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三国墓葬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不多,该墓弥足珍贵。由此,当地政府制定出了《鱼山曹植墓保护及景区规划》,将文物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融为一体。据报载,景区规划由6 个区组成:曹植墓文物保护区,曹植纪念馆,子建祠区,山顶景区,公园区,生活区。总投资759 万元。分6 期工程,6年完成。其中第一期工程已于1995 年完成,修建了墓区围墙、增建墓区阙门,迁建隋代神道碑楼,修复曹植墓和新发现的三座陪葬墓。待到全部工程结束后,濒于毁弃的一代名人之墓,不仅会恢复原貌,还会以新的墓葬文化内涵,吸引络绎不绝的中外游人。

  千古英名壮益州——蒋琬墓

  蒋琬是继诸葛亮之后又一蜀汉名臣,以其在政治、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维护蜀汉政权的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世对他深切缅怀。蒋琬墓因此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保护、瞻仰,成为四川的一大名胜。朱德、郭沫若、邓小平、张爱萍等现代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也都先后来墓地参观、考察、凭吊过。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今属湖南)人。初随刘备入蜀,仅为广都(今四川双流县华阳镇)长。官不大却被诸葛亮发现,视为人才。刘备一次去广都,看见蒋琬什么事都不管,当时又喝醉了酒,深为恼怒,打算从重治罪。诸葛亮进谏劝道: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这才免了死罪。建兴元年(223 年),刘备死后,诸葛亮即招蒋琬入相府,历任丞相府东曹掾、参军、长史、抚军将军等职,深得诸葛亮赏识、器重。诸葛亮临终前密奏后主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蒋琬受命于危难之际,当时国力薄弱,主师新丧,国内政局动荡,曹魏乘机欲侵。面对如此艰难时局,蒋琬“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特别当听到有人举报杨戏、杨敏心存不满的言论后,蒋琬豁达大度,并不治罪二杨,反而为此自责,“由是众望渐服”。延熙六年(243 年)因病在移交蜀汉军政大权给姜维、费祎后,上疏请退驻涪县(今四川绵阳市)获准。三年后(246 年)病卒,谥号“恭”,史称“蒋恭侯”,葬于涪县吉壤。
  蒋琬墓,位于四川省锦阳市西山公园内凤凰山上。墓高4。65 米,墓围31。6 米,为八角形复钵式建筑,由座、身、檐、顶四部分组成,形制奇特。墓前立有一通高2 米的石碑,上书“汉大司马蒋恭侯墓”。墓及碑均重建,刻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系锦州知州李象昺所立,神道碑上刻有蒋琬生平简介,留诗一首:“语到仙云齿亦香,蒋侯祠墓并流芳。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犹能恕二杨。一代名臣留片壤,千秋知己属同乡。零陵公辅长沙守,南国文光信有光”。在其墓后,还有光绪十六年(1890)春,蒋琬裔孙、龙安府(今四川平武县)知府蒋德钧所书“蒋恭侯墓”石碑一通。其碑文正楷颜体、浑厚雄劲,被后世视为书法珍品。神道两侧立有石翁仲、石马等石刻像。地面建筑还有距墓半里的蒋恭侯祠三间,也是清道光年间所置。原祠内历代楹联匾额比比皆是,大多出于名家之手,万分遗憾的是这些墓葬文化精品早已随祠损毁,仅在《绵阳县志》中留下民国八年(1919)吕超的楹联一副:“室护风云,与丞相祠堂并峙;山排旗鼓,看将军壁垒常新。”至于刻于碑石、记于史册的凭吊蒋琬墓、祠诗文,也有一些流存,如“忠雅开王业,艰难继老臣”,“武侯之亚有恭侯,千古英名壮益州”。从这些留下的诗文中,不难看出后人心目中的蒋琬,是可与诸葛亮媲美的一代名臣。
  蒋琬墓、祠历经1700 余年历史的风风雨雨,也曾一度“沦于荒烟蔓草中”,“残碑荒冢,字几莫辨”,甚至可能被盗过(据当地人称:1949 年后,文博部门曾在绵阳征集到蒋琬的带钩,上有铭文81 字,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但自清道光李象昺修复后,迄今保存完好。关于蒋琬的墓、祠,《三国志·蒋琬传》、《元和郡县志》、《蜀中名胜记》以及《绵阳县志》等典籍史书均有记载,为后人保留了珍贵的资料。其中最早见于陈寿《三国志·蒋琬传》,文中叙述了魏国大将钟会奉命攻蜀,因敬仰蜀汉名臣蒋琬,攻下涪县后,特去祭扫蒋琬墓的史实。陈寿与钟会同时代人,此事发生在蒋琬死后17 年,当为可信。
  1949 年后,中、外游客前往蒋琬墓地凭吊、考察、游览的日益见多。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朱德、郭沫若、邓小平、张爱萍等也先后来过墓地,张爱萍参观后还题写了一方“蒋恭侯祠”匾额。文革浩劫中,蒋琬墓地难逃其难,遭到严重破坏。七十年代末,当地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之后,当地政府屡次拨款,不仅修复了原墓及有关地面建筑,还扩建了墓园,增设围墙和碑亭。同时,又在墓侧重建了蒋恭侯祠,祠内供奉新铸的蒋琬铜像一尊,造型栩栩如生。如今的蒋琬墓、祠,已成为绵阳市西山公园一处引人入胜的重要景观,是凭吊蜀汉名臣蒋琬的胜地。

  梁祝墓前说“化蝶”——梁山伯祝英台墓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这个传说最富想象力、最富文化色彩的是其结局部分:祝英台投身梁山伯墓中,又化为美丽的蝴蝶,双双飞出墓茔。由此产生的各种文学作品,这个结局都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因此,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墓葬,在全国有七处之多。
  据载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永和(345—356)年间。其内容为:祝英台生于江南富庶人家,生无兄弟,自幼聪颖好学,父母视为掌上明珠,长成论及婚嫁,希望她能外出游学,找一个知书达礼的贤能之士,托付终身。祝英台遂改男装,取男儿名离开家乡。在求学途中遇梁山伯(会稽人,名处仁,字山伯),吟诗论文,各抒其志,颇为相投,遂同至义兴(今江苏宜兴)善权山(今善卷山)的碧鲜岩,筑庵苦读三年之久,梁山伯全然不知祝英台的女儿身,而祝英台却深深爱上了梁山伯。囿于封建礼教的枷锁,临别(传说中的“十八相送”)时,祝约梁某月某日可来祝家,将亲妹嫁给梁山伯,实则以身相许。不知情由的梁山伯返回故里后,自愧家中清贫,不能如期赴约相亲,误了日期。直到梁山伯任鄮县(今浙江宁波)县令时,才匆匆赶来祝家。祝英台已被父母做主许配给了马文才。得知原委的梁山伯懊悔万分,带着一腔难言的死恋之情,返回任上。尽管他清正廉洁,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还是因思恋祝英台而积忧成疾不久逝去,临终前遗言葬于清道山下。第二年,祝英台得知梁山伯故去的消息,马文才逼婚,祝提出要祭拜梁山伯墓才嫁入马家。马文才与之乘船前往。行至山下,风浪大作,泊于岸边。一身新娘妆扮的祝英台快步来到梁墓前,失声恸哭。须臾间,梁墓洞开,祝英台投身茔中。马文才拦之不及,但见两只一黄一黑大彩蝶从墓中飞出,在林间翩翩起舞。宁康三年(375),当朝大臣谢安闻知此事,深为感动,遂奏请朝廷,祝英台被封为“义妇”。晋安帝年间(397—415),追封梁山伯为义忠王,“令有司立庙”。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七处墓址,分别在:河北林间、山东嘉祥、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江苏江都、宜兴和浙江宁波,其中以宜兴与宁波说法较盛。
  据《十道志》载:“善卷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宜兴县旧志》载:“善卷山下有善卷寺,该寺于齐建元二年(480)以祝英台故宅改建。”南宋末年的《毗陵志》有诗写道:“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台。”说的都是祝英台读书时的遗迹,充其量也是祝梁共同苦读之所。可到了明代,经文学家冯梦龙《情史》的渲染,梁祝在宜兴不仅仅是读书之所:“吴中花蝴蝶,橘蠹所化,妇孺呼黄色者为梁山伯,黑色者为祝英台。俗传祝死后,其家就梁冢焚衣,衣于火中化成蝴蝶:盖好事者为之。”这一说法,也没将梁祝墓址认定在宜兴。今人石三友先生在《祝英台的故乡》一文中,说到宜兴梁祝墓址时,有了进一步发挥:“碑亭附近,尚存‘晋祝英台琴剑之冢’的墓碑,是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