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4台湾爱国"政商"林维源[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彭一万

乐善好施为保台湾

林维源(1840——l905年),字时甫,祖籍福建龙溪 
(今龙海),清道光 
20年 
(1840年)3月 
21日出生于台北淡水,少年时代,与其兄林维让一起到厦门,拜
举人陈南金(梦三)为师,他的聪敏才智甚得老师赏识。1857年,其父林国华去
世,他在 
19岁那年,从厦门学成回台,与兄长林维让共同继承父业“林本源记”。
他在台湾苦心经营了 
50多年,将家业推到了颠峰状态,使林家成为台湾首富,
他自己则成为台湾第一绅士,爱台爱国“政商”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克勤克俭,
精心理财;一方面乐善好施,保护台湾。林维源的先祖善于致富,父辈善于守富,
而他(们)则善于用富。

清光绪 
2年(1876年)福建巡抚丁日昌视台,筹商防务。林维源说:“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吾家岂为富不仁者?”遂征得兄长同意,捐洋银 
50万两(折合
纹银 
36万两)。

 1877年,山西、河南两省大旱,林家捐款 
54万元。1878年,这两省灾害又
起,林维源生母钟夫人用私房钱捐纹银 
2万两,清廷赐“尚义可风”牌匾。

 1879年,台北府知府陈星聚奉命建造台北府城,林维源负责督修一部分城
墙和城楼,并捐资 
13200元;同年 
6月 
25日,他捐献海防军费 
60万两银,荣任
内阁中书(清内阁属官,掌管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事 
),追赠三代一品封典,
赐建“乐善好施”坊于台北新庄。他还同厦门人李春生一起捐资,模仿西式建筑,
在台北大稻埕合建千秋街和建昌街,吸引中外商家到此营业,为台北的繁荣发展
打下了基础。

 1883年,他捐银 
20万两,办理团练,招募水陆勇士,以应防务之需。

 1884年(清光绪 
10年),刘铭传到台湾任职,督办军务。此时,法国侵略者
突然调兵攻打台湾,爆发了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舰进犯基隆,刘铭传
率军守卫,大败法军。林维源也纠合林氏族人 
500多人,开赴淡水沪尾前线助战。
为解决北台湾各军粮亏饷缺的难题,林维源又捐银 
20万两。

 1885年(清光绪 
11年)10月 
12日,台湾正式建省,刘铭传就任台湾省首任
巡抚,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建设,林维源大表支持和拥护,捐献 
50万两银作
为“善后经费”。

大凡大商人必为富商,富商又有政商、儒商、奸商等等之分,林维源就是台
湾乃至全中国政商的代表人物。其特点是介入政治,结交官府,捐资任官,巨细
必经,上下周旋,左右逢源。他并非完人,也有瑕疵,但可贵的是他在纷纭复杂


的环境中,大节始终不亏,爱国爱乡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

热心协助开发台湾

刘铭传一上任,即推行建设计划,抚垦工作,清丈赋课。。奠定了台湾走向
现代化的基础。林家躬逢其盛,参与其事,林维源更是找到了一个展示智慧和才
能的平台。

刘铭传将“招抚生番(尚未开化的原住民),清除内患,垦殖番地,扩张疆域”
列为治台急务。1886年 
6月,他奏设台湾抚垦总局,自己兼任抚垦大臣,而任
命林维源为帮办抚垦大臣,实际综理全省抚垦工作。林维源对此极为用心,文治
武功,刚柔并济。

在招抚番民的过程中,番民不免反反复复,光绪 
12、13、17等年份,甚至
有番社酋长率众出草杀人抢物,将首级立竿示威。刘铭传出兵讨平,林维源紧随
其侧;有时则亲赴山地督剿起事造反的番民,元凶不赦,余众则不加追究。

林维源也施展文治之策。他在抚垦总局下设立义塾,收容几千名番童,施与
教育;在台北天后宫设立番学堂,除授课外,每 
3天 
1次,到台北城中参观,以
开启他们的眼界。林维源每年好几次率领大溪的男女番民,到板桥参观文物。

抚垦制度获得了良好效果,“全台生番,一律归化,逆首就擒”,台北沿山
的番地也遍植茶树,没有旷土,而宜兰则开设河道,垦田万亩。

刘铭传治台的另一项贡献是清丈赋课,以广税源。这是由于台湾成为大陆移
民的据点以来,地籍制度一直没有建立,必须进行改革。从光绪 
l4年(1888年)
起,刘铭传委托林维源负责北台湾的清丈工作。林维源督率一斑人马,对一家家、
一户户的田园、土地进行勘丈、校核,按亩数及肥瘦,增减定赋。由于规划精详,
处置公平,或疏或解,做到上利国家,下裕民生,受到广大群众欢迎。两年后工
作完成,多清理出 
400多万亩田园,原来税赋一年收入 
18万两,一下子激增到 
70万两。清廷大喜过望,授林维源太仆寺正卿 
(太仆寺为掌管舆马、牧畜等事务
的机构,正卿为从三品官),赐侍郎衔(相当于副部长级)。

在实业方面,刘铭传眼光独到。他深感建设港口的重要,光绪 
13年(1887
年),设立招商局,以林维源为总办,着手测量基隆港道,动工疏浚,连接铁路。
光绪 
l6年(1890年),刘铭传设立蚕桑局,以林维源为总办,李春生为副手,种
桑于观音山麓,以养蚕织布。台湾茶业遭到印度、锡兰 
(现称斯里兰卡)茶业的竞
争,处于不利地位,刘铭传谋求改革,在高山巨岭上推广种荼,提高质量,降低
成本,挽回颓势,并增加税收。林维源率先响应刘铭传的计划,成了台湾最大的
茶商,林家的“建祥号”,资本额高达 
l2万元。

精明能干的林维源深深懂得,结交官府,获取官位,可以更好地保护家族财
产和生命安全,又能取得实际利益。例如,他任全台抚垦大臣,到光绪 
l4年(1888
年)已辟地 
7万多亩,佃户四、五千家,岁收租谷 
26万石。林家又从这里打开通
往其他实业的道路,例如采收樟脑,进入房地产市场,建设港口。。从传统农业,
转向都市产业,走一条多元化的经营之路。事业鼎盛,资金雄厚,在他的手中,


兴建了板桥林家花园。可以说,林家在林维源时代,任官最大,财富最多,风云
际会,交游广阔,触须伸展到台湾的各个角落,将政商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登
峰造极。

然而,好景不长。刘铭传 
1891年以病恳辞,告老还乡,所有计划搁置。继
任的邵友濂,尽弃刘铭传的改革新政,百兴俱废,林维源只好回到板桥别墅休养,
读书习字,不问大事。但还是注意周济贫病孤寡,并在附近各镇设立义塾、义庄、
义医,对公益事业,不辞劳苦。台湾史志认为林维源“设育婴,平坡路,创养济
院以恤穷黎;修淡水志,以存文献;辟大观 
(诗)社,以惠士林;督办台湾抚垦事,
凡筑铁路,开煤矿,建行省,筑城垣,无不参与”,在当时对台湾贡献巨大。 


1894年,中日发生甲午战争,林维源受命为督办全台团防大臣,报效 
3营
乡勇,自备粮饷,择险据守。 
l895年 
4月 
18日,清廷准代理巡抚唐景崧向林维
源借款 
l00万两银以贴补防费,后因粮饷两缺且战事紧张,清廷再令唐景崧向林
维源借 
40万两银,林维源勉力再捐 
8万。怎奈清廷腐败,一击即溃,第二年签
定《马关条约》,竟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来,全台悲愤,决心死守,志士
们于 
1895年 
6月 
17日成立台湾民主国,推唐景崧为总统,林维源为议院议长。
林维源起初答应就任,并献重金作为军费。但唐景崧虽然口头号召军民团结抗日,
却行动迟缓,措施不力,关键时刻,他化装逃跑,仓皇带着巨资及妻儿,在美国
税务司帮助下,乘德国“亚沙号”轮船逃到厦门。这给了台湾人民的反占领斗争
以极坏的影响。林维源见兵多乌合,帅无斗志,于是,他不顾在台湾的大量资产,
于 
6月 
25日夜,内渡厦门,在鼓浪屿向一个英国人购买了一幢洋楼安身,度过
他生命史上的最后 
l0年,终其晚年,未再返台。

内渡厦门不忘台湾

位于鼓浪屿鹿礁路 
ll—19的林氏府,就是林维源晚年居住的地方。

林维源内渡,有复杂的原因。除了“孤臣无力可回天”之外,他忠于清廷,
服从撤回大陆的命令;他不甘臣服日本人,具有民族气节;林家在大陆各地有大
量产业;他是家族的核心,总绾家政,再不能发生意外 
(兄林维让 
l878年亡,弟
林维德 
1884年亡,林维让子林尔昌、林尔康分别亡于 
l881、1894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