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圣灵的洗」与「圣灵重生」乃是同一件事,而且不一定会有任何特殊的表现。因保罗在下文明白地说:岂都是说方言的?岂都是翻方言的?岂都是行异能的?岂都是恩赐医病的?(参林前十二29、30)既然这些答案全都是否定的,更遑论那些圣经中未曾提到大的怪异经历了!事实上,「都从圣灵受洗」之动词是简单过去被动式,意指过去一次成就的动作,故那是指初信主时的那一次「圣灵重生」了。
那么为何会有五旬节及撒马利亚的两个特例呢?首先,五旬节时的门徒有许多位已跟从主耶稣两三年,并也真心相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和死而复活的救主。虽说五旬节之前,圣灵尚未正式降临,但他们很可能是已经奇妙地被圣灵重生了的信徒。因主耶稣曾确切地说:「信他的人有永生。」(约三15、16,五24,六40等)但为何那些已经得到「灵生」的人还要接受「灵洗」呢?主要原因是教会要在五旬节那天「有形地」被成立起来。神要藉圣灵「公然正式的降临」而形成基督的身体,并使分散在十五个地区之犹太归国侨民,以后也因信基督耶稣而加入这崭新合一的团体。故不论门徒是否已经被圣灵重生,都要藉五旬节之圣灵的洗而形成一个「身体」。故这先灵生后灵洗的情况是一个特例。
其次,「撒马利亚信徒」(参徒八4~17)也是一个不得已的特例。由于撒马利亚人与犹太人互相为仇已有五六百年,彼此之间隔阂极深,若无发生像五旬节圣灵降临之特别情景,实难将撒马利亚信徒和犹太信徒连结成一个身体。故神让撒马利亚的信徒先得着圣灵重生,再特别藉彼得与约翰为他们按手(或许这也是应验主耶稣的预言:要把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及把天国的钥匙交给彼得,让他在各族群中开始教会),使他们经历到特殊现象之「受圣灵」(应该就是「圣灵的洗」),而让犹太信徒与撒马利亚信徒,在彼此心灵中真正成为一体,而且是「合而为一」的基督教会。
总之,除在耶路撒冷及撒马利亚刚成立教会时,有两个可能是「先灵生后灵洗」的特例之外,其后教会开始发展并逐渐定型,灵生与灵洗乃为同一件事。都是圣灵感动人悔改认罪,信靠耶稣,得着神的生命,并连结成为「基督的身体」;并且可能有说方言、说预言之表现,但也可能都没有。因为这些都是圣灵按照自己的意思所要分给各人的恩赐(参林前十二11),信徒自己不应该错误地强求某一特别的表现。
事实上,有关属灵恩赐之表现,最重要的原则是:「举凡圣经曾有的经历,都常被尊重;举凡圣经没有的现象,都不要羡慕。尤其特例不可当成通例;个人之特别经验,也不可要求人人都要有。一切属灵的恩赐,都要让圣灵作主。」故此,凡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不必再切慕追求圣灵的洗,因他已经在圣灵重生的同时得到了圣灵的洗,虽然不一定有特殊的表现。然而基督徒应当持续切慕常常被「圣灵充满」,好使自己不仅有丰盛的生命与果子,也有属灵的恩赐和能力。
论到圣灵的洗与圣灵充满的关系。首先要注意的是,圣灵的洗是一次过的。而圣灵充满是一生之久常要经历的。在新约书信中惟一出现圣灵充满的地方是《以弗所书》第五章十八节:「要被圣灵充满。」保罗于此使用的动词是现在时态(表示持续发生)、命令语气(表示必须如此),又是多数形态(表示全部信徒)和被动语态(表示圣灵作主)。圣经中仅在五旬节那天圣灵降临时,讲到门徒同时经历到「圣灵的洗」与「第一次的圣灵充满」。固然以后《使徒行传》中,门徒仍然常被圣灵充满,但并没有人再接受第二次的圣灵的洗。
圣灵充满
全本圣经使用「圣灵充满」这个词共有十九次。其中四次在旧约。前三次论到摩西的巧匠,有智慧建造会幕及相关用品(参出二十八3,三十一3,三十五31);后一次是描写摩西的接班人约书亚,有智慧带领百姓(参申三十四9)。这四次无须特别研讨。然而在新约的十五次中,也有较特别的四次,亦不在此申论'即施洗约翰在母腹中被圣灵充满(参路一15);施洗约翰的母亲歌颂主(参路一41);施洗约翰的父亲说预言(参路一67);主耶稣自己被圣灵充满(参路四1)等'。剩下的十一次则与基督徒关系密切。除了《以弗所书》第五章八节之外,其余十次都记在《使徒行传》中。
但要注意,「圣灵充满」在希腊文圣经的《使徒行传》中,有四次是形容词用法(参徒六3、5,七55,十一24),其他六次是「动词」用法(参徒二4,四8、31,十三9、52)。
一、圣灵充满的形容词用法
「圣灵充满」的形容词用法乃形容一种「情况」、说明一种「状态」。是描写人灵命成熟,品格美好,结出丰盛之圣灵果子,并彰显出基督的荣形。就如当年(参徒六2…5)选出七位同工管理数千人的饭食。这七位被圣灵充满的「表现」是甘心服侍、任劳任怨、智慧充足、名声良好。再者,被圣灵充满的司提反还通晓圣经,熟悉圣史,而且他懂得传扬圣道,甚至能从《创世纪》讲到《尼希米记》。当他快要被石头打死之前,不但对仇敌心无怨恨,反而真心饶恕并求主赦免他们的罪(参徒六60)。
另一位被圣灵充满的巴拿巴,是个完美奉献归主为圣的人。除了房屋、田产、积蓄、财富全部奉献给主使用之外,更是顺主感召,奉献一生,甚至为主独身,四处传道。尤其可贵的是巴拿巴心胸宽广,又乐于提携后进;当年保罗最先承蒙他接待,又不断被举荐和持续同工;以后又甘于让保罗取代他同工团领袖的地位。如此圣灵充满的表现,真是令人佩服,且不愧被誉为「好人」。至于为了「马可事件」导致与保罗之间的摩擦,并双方因此分道扬镳(参徒十五36~41),引起不同之揣测,但合理的解释如下:这不是巴拿巴的错(被认为包庇其表弟),也不是保罗的错(以为他缺少宽广包容),甚至马可也没有严重的问题。并不是巴拿巴和保罗失去了被圣灵充满的人生,也不能归咎马可蒙召不清或不肯受苦或贪爱世界或意志不坚,这应该只是马可不能适应外邦文化与生活习俗使然。因为马可自幼即严守「犹太主义-奉行割礼」(参西四10、11),直到主后六十一年,保罗写《歌罗西书》推荐马可时仍是如此),其生活习俗皆遵照犹太传统之律例、礼仪、节日、饮食、洁净等等之规条。主后四十七至四十八年,当马可跟随巴拿巴和保罗去塞浦路斯等地宣教时,实在难以放弃犹太习俗,或像保罗一般地豁达,故马可到了别加就先行离去。保罗被圣灵充满,并一心要把福音传给外邦人,因而坚决不让任何犹太习俗成为福音的拦阻。为此之故,保罗不肯再带马可前去。巴拿巴也是被圣灵充满的人,并懂得体恤宽容年轻尚有待磨练之同工,因而再给马克学习的机会。事实证明,神使用这两位被圣灵充满的前辈,让后生马可获得属灵的益处,而能渐渐地成为神重用的器皿。
所谓形容词的圣灵充满,就是基督徒表现出甘心服侍、任劳任怨、智慧充满、名声良好、勤研圣经、通晓圣道、饶恕仇敌、为敌代求、全然奉献、让主使用、心胸宽广、提携后进、坚持真理、全为福音等的美好态度与德行。今日主的教会,何等需要真正被圣灵充满的基督徒!
二、「圣灵充满」的动词用法
《使徒行传》讲到六次动词的被圣灵充满。所讲的对象包括:使徒(参二4)、彼得(参四8)、门徒(参四31,十三52)和保罗(参九17,十三9)。
《使徒行传》在提到他们被圣灵充满时,所使用的动词皆为简单过去时态,是指「过去一次完成之动作」,特别强调当时在某次侍奉之中的能力、胆量、智慧、讲道、神迹、恩赐等。很明显这六次的「圣灵充满」,都与热诚传讲福音并见证基督有关。这正应验了主耶稣的预言:「但圣灵降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一8)
(一)论到使徒(参二4)被圣灵充满。五旬节时,门徒为了要向十五种方言的人传道,圣灵就赐下说方言的恩赐给他们,结果是讲道见证主大得能力,有三千人归服了主;
(二)在杀害主耶稣的众官员面前,彼得大胆高举主名和他的十字架救恩,就经历了圣灵所赐的胆量、能力和口才(参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