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词义宝藏论 深密精要金刚舌释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藏医以为根脉之母体支分皆集脑颅,是故脑脉些损,则有致残,头顶艾灸,则成不敏。究竟谛实语为佛语故,如来所说谛实教言无有虚妄。今之科学者已久溺外观境尘,今方反观内心者,为已窥非但今生,还具来世之线索,及渐觉心力之广大,故致今时以电器衡量其力之方兴。此为物质之有实性与佛法相符故,其堪为入净见之门也,恰如“边或阶故,名为边阶”所说一般。
发具黄黑之东西方世界者,于不信因果及不知取舍而言,但如野蛮人般。如是人众亦于超诸人根之觉受渐而能受,以心已渐趋于真实之故,其较今世无因、后世无果之断见者,为更进步矣。
修法者是为现后大义,即为获自他之二利而行,此乃经中所言。于修与不修之分际中,其修之功德为何、法义为何、修之方便为何等,是为初应了知者。其所谓修行,纵以自他现后大义如何可成及如何善作等为论、为试,皆无不可也。总之,自他皆欲乐而不欲苦,非但唯人,纵地虫类亦不外此。然以不知乐因及不知究竟真乐故,时以倒认苦乐,造安乐而反为痛苦矣。总之,无知之过患,即为愚痴无明所制故,如暗夜行,于自无所见亦无人示之前路茫茫中,但自觉坦途而盲行,遂突绊违缘路石,甚以坠落深崖般。如是者,于今世之路尽亦无所知矣。为除违缘故,当具见前之灯,纵不及远,亦可有暂不落崖之利也。
复次,若自无能见之目,纵外光煌煌亦无所益。此除暗灯或智慧眼,为前所无,若于彼之依止,最初即知为关要者,实为善哉。然何谓除暗灯及明辨善恶之眼目耶?即智慧也。若欲慧生相续,则需依止听闻。如《法集要颂经》所云:“闻知一切法,闻能防罪业,闻可除无义,闻能获涅槃。”听闻之功德,先应了知,如云:“话不说不明,火不引不燃。”若未闻法,则非但法义,纵其何利亦不得而知矣。若虽闻法音,而未善尝其味,则但如未闻尔,其为显而不悟之无分别根识故。若未以意律,则所讲尽如器外注汁般。于改善听闻之行持时,若未以专,则具覆器之患矣。彼又云:“虽人具智慧,善法及恶法,不闻亦不知。”复以比喻而言:“具眼持灯者,得见诸色般,如是善恶法,听闻方了知。”
夫为人者,生而即具智慧及心力。然若于善恶业果之规,毫无教授或熏陶者,则任彼如何聪慧,于利弊之关要,终不可知也。譬如纵具无患根识之明目者,若入无灯黑暗中,亦无所观见。智士依闻而生前无之慧,方可明辨利弊善恶之根本。尤以天生具慧及明辨者,若得听闻谛实语佛陀教言及智者论典之新目,则如秃鹫振翼,又得乘风般,以窄崖及岩磊无能遮障之明辨慧力,由内涌发矣。
然有者“煮亦生硬,不煮亦硬。”纵讲无益,纵闻无进。此中有以罪业深重故,亦有以前生畜道痴暗习气等流之生尔。然以终无决定断种之故,若能祈请三宝,以思维现后苦乐,业果不虚而行积资净障者,则当得其果,此为现前可见之法也。如是之论,但为随意语于年老者之言尔。
往昔有周利槃陀伽以给侍经堂及僧众之因,获证罗汉果之公案。然以心力,更胜身语之故,心之修行,较以身语,更为力倍而果胜矣。
总之,首以智眼,未闻以闻。然此当闻之未闻,不得于乱。除如《辨鸦齿论》等无义或倒义之论外,诸取舍分明之论典即应听闻。虽闻已知之、知已入心,于初学者言,是为难能。然彼较未听者为胜,譬如若人耳畔百千声声,则耳可熟矣。故闻法为极关要者,若不听闻,则所作无可措手尔。
闻法之时,若当何法入耳引生信者,即为与法有缘之征象。于有缘之法,自当更具意乐,若行意乐之法,则更期可成矣。故法自无主,勤者成之。于短暂人生,若成大义则具价值也,倘但空耗,亏失亦为巨矣,当慎思之。

第十三天开示
为自他现后之安乐,及不生暂时究竟之痛苦并得究竟之安乐故,需听闻胜法。于修持佛法之利益或目的当需明确,随事大小,必具是行当得是果之志,纵一旁生亦知为饱腹而当食水草矣。故随所听闻之显密诸法,皆应成为大乘佛法。大小乘之分际在于发心,将自他一切众生皆安置于圆满佛果之发心,为能否进入大乘之列不可或缺之界限也。当以不舍此界限之讲闻为基而修持圆满菩提。若不依大乘显密之道,即为不得成就之关要。若入中小乘之道,除自私而无此之故,以其发心狭小,成就亦然。彼虽以自利解脱轮回痛苦,然偏堕于寂灭边故,不获未堕二边之遍知佛陀果位矣。如是则本师出有坏不应宣讲中小两乘耶?若作是想,当为释之,此为量小者,即唯除小乘道而不可行之众生,先示以小乘之道,后渐引导之方便也。故宣密法时,所以具了不了义、秘密意、六边四式 等抉择,是以所调之根基有胜劣故。即下、中士道所授之法,若以菩提心而摄持,则成大乘之法。譬如若以意乐菩提心摄持,纵受戒仪轨依于小乘,亦能得大乘别解脱戒般,类此可知。即入人天乘之具世间正见补特迦罗,其尚守护断十不善戒,如理行持十善。我等过彼之入大乘道者,非但受持七种别解脱戒之随一,并受菩萨戒,倘于断十不善戒亦无自信者,若言我为持大乘佛法者,此诚难符矣。密宗道则更不需言。
我等修法非有以势迫,亦非为他人无奈之行。无论所缘道之大小,但以自利故,己方得入。此若善思,虽所修之三士道究竟所得为一,然方便有异也。譬如攀山至顶,其东南西北难易多途中,缓急有别也。虽为自利,然其真正自利不能成就,如若利他,则自利自然可成。了知他众同己,欲得安乐却于痛苦中迷茫而不知取安乐之方便,唯苦弱者尔。非但如是,其多生多世中,屡为父母亲儿等,尽有关联。今次我得解脱道时,于众父母亲眷,若不顾及,是为忘恩中之忘恩者也。若彼等皆得安乐,纵我如何亦无所惜矣。至如是念生起间,皆当再再思维。
我等日用中,无论大小诸事,除不可为者,皆具冀求至善至圆之贪执。以我执意乐深重故,上师应施救于我之私心俱生而有。如闻轰雷巨响,初念即惧其毙己,口呼:“吉祥金刚手知”。若移此常念己之私心用于修法者,譬如黠者行事,其助人者敷衍了事,其为己则求全责备。同此,修法非但今生利尔,是为现后之二大事也,亦为自他之二大事也。应励力至于圆满可赖。
如行事时,彼中具益者定须知之得之,此外为无益者。修法亦不外此,需于具利于己者而行之。午前明一法义,午后则应运用,若现时即明,则现时融入相续而起用,应须如是也。
有者以利益来世之法,除来世外,今生不得其利,切莫作是想。现世不生任何利益之法,来世亦不生大利,如云:“后生何处今之业”般。无论造业黑白,但凭发心。善恶之发心若于宗派转心者而言,思业之戒、非戒、中戒皆以想无错之发心而令基、作意、方便、究竟之能、所、作三者圆满。更以南瞻部洲业力之地,为午前造业午后可熟之处。及以发菩提心等所造之广大福德,则现后皆入三宝之救护中矣。另有白法之世超世间护法皆来卫助之故。除于来世,今生无利益之想,实为谬矣。若来世自他大事得成,则今生意欲之成,譬如秋季收获,禾秆自得般。倘以初始,即唯顾今生小利,终则善妙之自利亦不能成。譬如凡夫唯作自利,能仁但行利他,凡夫自利未成,而于轮回中受苦,能仁全弃自利,但行利他,终获自他二利,得成圆满佛果般。依如是理,于所作事,当定取其成而行,若修法者,当定得成就而行。如若不修者,则具不修之相可也。以于“来世山顶已见时,阎罗刑堂今擒之。”亦可有无惧之把握,则己事但自满意即可故。
有者具疑:“某人未曾修法,亦不见有人拉彼倒悬下坠;某人不信佛法,还多有微词,然彼为名人也。”如是念者,若此等皆为真实现量尚可,然彼不可倚,汝所依之对境自亦无倚也。至死主大敌之侧时,若于棺中如何摆放尚有所虑者,即于所谓世间彼岸之黑暗道,尚存顾及之兆也。若至临终时,则悔亦无奈。非但如是,但至无有如今康健自由之老病时方欲修持、行善,则达成所愿亦已难矣。故事有轻重不可易换,否则初时即堕大亏失策也。
修法之时,应依彼之当为而为,譬如打水,不可依取柴之方便。应行与自相续相适之事,倘于步行尚无力者,怎振将飞之翼乎?为亦无果矣。如是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