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凋落的红颜 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423年,明元帝病逝,15岁的拓跋焘登基称帝。始光二年(公元425)三月丙辰,拓跋焘克服朝廷内外的阻力,封自己的养母窦氏为“保太后”,掌管后宫。延和元年(公元432)春正月丙午日,拓跋焘干脆正式册封窦保太后为“皇太后”,窦太后的弟弟则晋封为辽东王。
  成为北魏帝国第一贵妇的窦氏,虽然手握训管整个北魏皇家从后妃到宗室的权力,仍然一如既往的善良慈爱。她对权势看得很平淡,处世清心寡欲、喜怒不形于色。在保持皇室秩序的同时,她还有扬人之善、隐人之过的美德。这使得她赢得了从皇室到朝廷全面的如潮好评、诚心拥戴。
  太延五年,拓跋焘率大军征讨北凉主沮渠牧犍,虽然于当年九月大获全胜开疆拓土,却不料在他鞭长莫及的北魏都城,也在同时却被蠕蠕(柔然)乘虚进攻。当时拱护大同城的军队数量不多,而城内却是整个皇家内眷所在。拓跋焘出征之时,原本做了一些防备柔然的准备,然而他留下来的守将、乐陵公主驸马宜都王穆寿却是活宝一名,他本没有什么本事,只是老子能干,使得他家成了祖传的世代驸马之家,此时他的作为可称是地道的“绣花枕头”:一心一意地相信巫卜之言,认为柔然不可能入攻,压根没有把拓跋焘的叮嘱当一回事。然而柔然军队并不肯和穆寿手下的巫师合作,偏偏要大打出手。
  当柔然军队逼近之时,穆寿不知所措,团团乱转之后终于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西城门,然后大家赶紧逃跑。他倒还没忘了自己看护皇室的责任,请皇太后窦氏带着留守的皇太子拓跋晃先行逃避。
  窦太后鄙视穆寿的行径,她拒不出城,并亲自带着皇太子出宫视察军队、组织京城内外百姓,并派司空上党王长孙道生、征北大将军张黎率众抗击柔然军队。在窦皇太后和皇太子的镇定自若下,城中民众情绪渐稳,将士也英勇奋战,很快就击退了柔然军,守住了北魏帝国的根本、等到了十月凯旋的北魏大军。
  第二年,也就是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的七月,频频出巡的拓跋焘再次出行,这一次的目的地是阴山,窦太后的车驾也在这浩大的队伍中。这似乎是一次和从前没什么区别的出门散心,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在丙申这一天,旅途劳顿的窦太后病逝于行宫,享年六十三岁。
  窦太后生前极爱崞山(山西崞山)的风景,曾经在登上山顶对左右侍从说:“我虽然因为抚养皇帝而得到今天的地位,但是自问一生敬神爱人,没有做过亏心事。假如人死后当真能有魂魄的话,我也必然不会做恶贱之鬼。只是我虽然得封太后,却和先帝没有任何关系,因此死后是不能够附葬先帝陵寝的。日后将我安葬于此山上,就是我最好的归宿了。”太平真君二年三月辛卯,拓跋焘为窦太后上谥号“惠太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遵从养母的心愿,将她落葬崞山,并建庙立碑,年年祭祀。
  就在窦太后辞世前一个月,当时的皇太子妃郁久闾氏生下了儿子拓跋浚。拓跋浚年幼之时父母早丧,太武帝为孙子选宫人常氏为乳母。拓跋浚即位后遂依窦太后之例,复尊养母为“保太后”、“皇太后”。常太后逝于窦太后之后二十年,谥“昭太后”,葬仪亦一如窦太后,建陵于广宁磨笄山(河北蔚县鸡鸣山)。
  不过,常太后留于史书的记载和所得的赞誉,可就完全不能与窦太后同日而语了。
    
一父同胞的三国三后——北周明帝独孤后(长女)、唐高祖李渊母元贞太后(四女)、隋文帝独孤后(七女)
   说起来,她们的人生都称不上平静幸福,但是这独孤氏姐妹实在是中国后妃史上的一个异数。
三后之父
  在中国历史上,连续出三五个皇后的家族数量众多,就算是同一个爹生或同一个娘肚子里出来几个皇后的也不算少——同在北朝,北齐娄太后就生下过四帝二王二皇后。而几百年后的辽国, “萧”这个姓氏,更成了后妃的主要生产基地,有辽一朝,“萧太后”“萧皇后”“萧皇妃”以堆计,虽然她们并非同父同母甚至也不是同一个家族,但也足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北朝鲜卑族帅哥独孤信(独孤如愿),才是所有“皇帝岳父”中最出类拔萃的代表人物,其它的国丈爷,是拍马也赶不上独孤将军的。用比较俗一点的话来说:真不知道独孤家的祖坟是怎么埋的,你看看独孤信都选的是些怎样的女婿——北周明帝宇文毓、西魏唐国公李昺、结束南北朝统一中国的隋文帝杨坚。独孤信的择婿眼光,使得独孤氏成了中国历史上最NB的外戚家族——KAO,别的不说,四姑娘的儿子李渊一个就足够傲视天下了。
  独孤家的三位皇后在史书上都以个性刚烈著称,要知道她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脾气,就得先了解她们的父亲独孤信。独孤信生于公元502年,本名独孤如愿,父亲原是北魏四十六个部落酋长之一。这位独孤酋长虽然地位不高,但是为人英雄仗义,极得世人敬重。有这样的父亲做榜样,也就不奇怪后来独孤如愿也以信义著称,以至于后来他的铁哥们北周皇帝宇文泰把他名字都改成“信”了。
  独孤如愿不但少年英雄精于骑射,而且生得俊美非凡,他原是富家子弟,更擅于修饰,因此自少年时便被称为“独孤郎”,后来做官更被上下级同事公认为“璧”人。
  秦州刺史任上发生的一件事最能体现独孤如愿的绝世风采。话说他一次外出打猎,兴致一高就忘了时间,结果等到回城已是日落时分,就要关城门了,独孤如愿放马快驰之下,头上的帽子被震斜了也不知道。谁知晚霞映照着这样的骏马少年,引得路人都目眩神驰,瓦靠,这还是人吗?根本就是神仙降世啊!大家心向往之,都想要学学。买马习射是一时来不及了,于是——第二天一早开始,秦州城里有了新潮流:官吏士民都把帽子歪着戴,只盼能跟上独孤公子的一毫半分。独孤将军如此玉树临风,老婆也肯定错不了。遗传基因好,所以几位独孤小姐肯定都是美女,并且使得隋唐两朝的皇帝也都长得一表人材。
  英俊少年独孤郎生在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年月,刚开始的时候,他做为鲜卑贵族的儿子在北魏军事重镇从军,却没料到遇上了声势浩大的“六镇起义”——自从孝文帝迁都之后,六个军事重镇便成了流放犯人的地方,犯人们本来就对政府满怀怨气,而且能犯下流放之罪的也都不是省油的灯,再加上大兵们态度恶劣,几下里一凑,就在正光四年(523)起义了。这一通好打,打乱了北魏的政局,也打出了一大箩筐的乱世英雄。不管愿不愿意,总之独孤如愿也被卷进了这个大漩涡里。混战中他智勇双全,很快崭露头角,因此被大军阀尔朱荣收为别将。
  乱世要别的没有,要打仗可有得是。独孤如愿因此频频出征,并且屡立奇功,三十岁不到就升至武卫将军、大都督、大司马。独孤如愿应该算是一员儒将。他当地方官的时候不仅将属地治理得民生富足,而且还大力发展教育,再加上他本就有带兵的谋略,因此在纷乱的年代,他的属地仿若世外桃源,迁移投奔而来的流民多达数万家。
  尔朱荣死后,北魏的权臣换上了高欢。魏孝武帝元修受不了高欢的气,西奔长安投奔另一位大将宇文泰。孝武帝是堂堂的王朝君主,宇文泰又是独孤如愿自幼的铁杆兄弟,独孤如愿得到这个消息,立即单骑追随而去,事起仓促,爹娘妻儿都顾不得了,而且这一走就义无反顾,没有象另一些人那样中途折返。孝武帝因此赞叹说:“独孤将军付出这样大的代价来追随我,真是忠良啊!”——话是这么说没错,可是顾了“忠义”就顾不了“孝”,独孤如愿的家人就此身陷囹圄。——独孤郎义无反顾的选择在第二年又遇到了挑战:宇文泰觉得一心想当“真皇帝”的孝武帝太碍事,把他给杀了,另立元宝炬为傀儡皇帝。不知道这时的独孤郎是否对当初的选择有过一点悔意?可是乱世风云,谁又知道对错究竟在哪里!他也只能跟着老兄弟走到底了。
  宇文泰的历史角色,有点象曹操(本人认为曹公是英雄)。皇帝已是名存实亡,要靠他这位大军阀才能维持脸面,但他自己活着的时候却不愿废帝自立(魏元修被杀,宇文泰是找了很多理由的),他一定要维持自己是忠臣的身份,绝不想活着挨骂。篡位为帝的事情由后人完成,自己享一份身后皇帝威名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