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
曰治病必求其本。简按此句。诸家并衍王义。而志聪注。最为明备。
x积阳为天积阴为地x 高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x阴静阳躁x 高云。阴阳者。万物之纲纪。故阴静阳躁。静而有常则为纲。躁而散殊则为纪。
x阳生阴长阳杀阴藏x 高云。阴阳者。生杀之本始。故阳生而阴长。阳杀而阴藏。简按王注神农曰。与
天元纪大论文同。此二句。诸家殊义。如李氏则举三说。然新校正说。最为确当。
x阳化气阴成形x 高云。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故阳化气。阴成形。言阳化而为气。阴变而为形。李云。
阳无形。故化气。阴有质。故成形。马云。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
形。由阴成之。
x寒极生热热极生寒x 李云。冬寒之极。将生春夏之热。冬至以后。自复而之干也。夏热之极。将生秋
冬之寒。夏至以后。自 而之坤也。马云。吾人有寒。寒极则生而为热。如今伤寒而反为热证者。此其一端也。
吾人有热。热极则生而为寒。如今内热已极。而反生寒栗者。此其一端也。
x清气在下则生飧泄x 马云。热气主阳。阳主上升而不凝。故清气生焉。清气生阳。宜在上。今反在下。
则生飧泄。盖有降而无升也。简按圣济总录云。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久风为飧泄。夫脾胃。
土也。其气冲和。以化
为事。今清浊相干。风邪之气久而干。故冲气不能化。而食物完出。夕食谓之飧。以食之难化者。尤在于夕食。
故不化泄出也。谓之飧泄。此俗所谓水谷利也。今考说文云。飧。 也。从夕甫声。是与飧字自异。总录夕食
之说。未见所出。详义已见于前。
x浊气在上则主 胀x 马云。浊气主阴。宜在下。今反在上。则生 胀。盖有升而无降也。张云。 胀。
胸膈满也。简按圣济总录云。内经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夫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二者不可相干。今浊气
在上。为阴气干扰。而清阳之气。郁而不散。所以 塞而胀满常若饱也。广韵。 。昌真切。肉胀起也。
x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x 吴云。反作。倒置也。逆从。不顺也。张云。作。为也。志云。此吾人之阴阳
反作气之逆从而为病也。此论阴阳体位。各有上下。马云。按自阳化气以下。即当着人身说者。观下清气浊气
之为在下在上生病。口气紧顶。则阳化气四句。不得泛说。简按千金肾脏门云。阴阳翻作。阳气内伏。阴气外
升。知是反翻通。
x雨出地气云出天气x 高云。地气上为云。而曰云出天气。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也。天气下为雨。
而曰雨出地气。从下而上。然后从上而下也。阴阳上下。既神且明。简案性理大全。朱子云。雨如饭甑有盖。
其气蒸郁。而汗下淋漓。则为雨。
x清阳出上窍x 马云。如涕唾气液之类。
x浊阴出下窍x 马云。如污秽溺之类。
x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x 志云。清阳之气。通会于腠理。而阴浊之精血。走于五脏。五脏主藏精者也。
x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x 志云。四肢为诸阳之本。六腑
者。传化物而不藏。此言饮食所生之清阳。充实于四肢。而混浊者归于六腑也。饮食之有形为浊。饮食之精气
为清。简按以上三段。对言清阳浊阴。而其义各殊。王注不太明。
x阳为气阴为味x 张云。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此以药食气味言也。
x味归形形归气x 张云。归。根据投也。(出诗曹风毛传。)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归于形。形之存
亡。由气之聚散。故形归于气。志云。阴为味。阴成形。地食人以五味。以养此形。故味归形。阳化气。诸阳
之气。通会于皮肤肌腠之间。以生此形。故形归气。
x气归精精归化x 张云。气者。真气也。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身精血。由气而化。故
气归于精。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气。由气以化神。是
水为万物之原。故精归于化。简按家语云。男子十六。精化小通。(通雅。小通。言人道也。)并为化生之义。
又按上文云。阳为气。阴为味。吴云。臊焦香腥腐为气。酸苦甘辛咸为味。此固然矣。故形归气。气归精。精
食气。气生形。气伤精之气字。似与五味对言。而为五气之气。然至下文精化为气。气伤于味而穷矣。故姑从
张氏之义。
x精食气形食味x 张云。食。如子食母乳之义。气归精。故精食气。味归形。故形食味。马云。所谓
气归精者。以精能食万物之气也。精赖气而生。犹云食此气耳。(主物之气言。)所谓味归形者。以形能食万
物之味也。形赖味而滋。犹云食此味耳。
x化生精气生形x 马云。所谓精归化者。以化生此精也。化为精之母。故精归于化耳。所谓形归气者。
以气生此形也。气为形之父。故形归于气耳。(指人身之气言。)简按以上四句。乃
解前文四句之义。故马氏下所谓字而释之。
x精化为气x 张云。谓元气由精而化也。上文既云气归精。是气生精也。而此又曰。精化气。是精生气
也。二者似乎相反。而不知此正精气互根之妙。以应上文天地云雨之义也。李云。气本归精。气为精母也。此
云精化为气者。精亦能生气也。如不好色者。气因以旺也。
x气伤于味x 张云。上文曰味伤形。则未有形伤而气不伤者。如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之类。
是皆味伤气也。马云。凡物之味。既能伤人之形。独不能伤人之气乎。左传。晋屠蒯曰。味以行气。
x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x 马云。气味太浓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
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
气。渐尔生旺而益壮矣。(如用参 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
x壮火食气气食少火x 马云。何以壮火之气衰也。正以壮火能食吾人之气。故壮火之气自衰耳。何以
少火之气壮也。正以吾人之气。能食少火。故少火之气渐壮耳。
x壮火散气少火生气x 马云。惟壮火为能食人之气。此壮火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食则必散。散则必
衰。故曰壮火之气衰。惟吾人之气。为能食少火之气。此少火所以能生吾人之气也。食则必生。生则必壮。故
曰少火之气壮。按此节。分明论万物有阴阳气味。而吾人用之。有为泄为通。为发泄为发热。及衰壮生散之义。
王注不明。与前后阴阳气味俱无着。非本篇之大旨也。简按壮火少火。承上文发热以喻之。气薄喻少火。浓喻
壮火。马注为稳贴。汪氏则訾马注云。是桂附永无用之期也。盖概论已。再按张氏辈。漫然以火为阳气。其义
虽似精微。与前后文。不相承接。故不可从矣。
x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x 张云。此下言阴阳偏胜之为病也。阴阳不和。则有胜有亏。故皆能为病。简
按马以此以下。接前文。为气味大过生病之义。志同。并不可凭。
x重寒则热重热则寒x 张云。此即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之义。盖阴阳之气。水极则似火。火极则似
水。阳盛则隔阴。阴盛则隔阳。故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辨。此而错认。则死生反掌。重。平声。
x寒伤形热伤气x 张云。寒为阴。形亦属阴。寒则形消。故伤形。热为阳。气亦属阳。热则气散。故伤气。
x气伤痛形伤肿x 吴云。气无形病故痛。血有形病故肿。
x风胜则动x 马云。振掉摇动之类。
x寒胜则浮x 吴云。寒胜则阳气不运。故坚痞腹满。而为虚浮。
x湿胜则濡泻x 集韵。濡。儒遇切。音孺。沾湿也。奇效良方云。泄泻。人为一证耳。岂知泄。泄漏之
义。时时溏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赤水玄珠云。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漏泄之谓也。粪
大出。而势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简明医要云。濡泻。粪或若水。考王注。即水谷利。与飧泄无别。
x寒暑燥湿风x 此五气配四时中央也。左传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乃别是一家之言。内经无六气之说。
而运气家。五气之外加火。配乎三阴三阳。以为六气。夫火者五行之一。岂有其理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