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神气为病之微者也。张兆璜曰。血气相并。则有虚有实。邪入深而客于肌肉经脉。亦有虚有实。此血气平而邪客之 
浅者也。)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血者。神气 
也。泻其小络之血出其血。则有余之神气自平。斥、推也。若深推而中其大经。则反伤其血气矣。)神不足者。视其虚络。 
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心主血脉。视其心之皮部有虚络者。按其穴而致其 
气。刺其络而利其血。无泄其血气。以通其经脉。而神气乃平矣。愚按针刺之道。通利经脉。无泄其气血。即所以补虚 
也。盖血气流通。而形神自生矣。人之为病。因郁滞而成虚者。十居其半医者但知补虚。不知通利之中。更有补虚之妙 
用。)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言刺神之微者。当按摩其处。勿令 
释手。着针者。如以布 着之乃从单布上刺。谓当刺之极浅。而勿推内其针。移其邪气于不足。而神气乃自复矣。)帝 
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肺主气而司呼吸。故有余则喘咳上逆。不 
足则呼吸不利而少气也。)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肺合皮。其色白。微邪客于皮肤。命曰白 
气微泄。谓微伤其肺气也。)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 
其经隧。无出其气。(经隧、大络也。五脏之所以出血气者也。故有余则泻其经隧之血气。而勿再伤其经脉之血气也。不 
足则补其经隧之血气。而无泄其经隧之气焉。)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 
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出针。出而浅之也。视之。视其浅深之义也。曰我将深 
之。适人之邪。浅客于皮。必与正气相格。庶邪散而正气不泄。故曰我将深之。谓将持内之。而使精气自伏。复放而出 
之。令邪无散乱。迎之随之。以意和之。无所休息。使邪气泄于皮毛腠理。而真气乃相得复于肌表。此用针浅深之妙法 
也。)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志怒。肾志恐。故血有余。则肝气盛而主怒。 
不足。则母气衰而并于脾。故恐。莫仲超曰。木气不足则土气盛。土气盛。则并于所不胜之肾脏而为恐。)血气未并。 
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下文之所谓病在脉。调之血者。心包络所主之血也。此所谓血者。肝脏之所主也。 
肝藏之血。本于冲脉。冲脉起于胞中。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散于皮肤肌肉之间。充肤热肉生毫毛。卧则归于肝脏。 
寤则随卫气而行于脉外。孙络水溢者。胞中之津水也。水谷之津。流溢于中。奉心神化赤而为血。故曰水入于经。而血 
乃成。夫经脉之血。从经而脉。脉而络。络而孙。脉外之血。从皮肤而转注于孙脉。从孙络而入于经俞。此脉内脉外之 
血气。互相交通者也。故曰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此肝有微病。致经水之溢于经也。)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血有 
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盛经、冲脉也。冲脉 
为经络之海。故曰盛经。虚经。虚而不盛也。久留、候气至也。脉大气至而血复也。张兆璜曰。凡病虚中有实。实中 
有虚。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此泻邪而兼补其正气也。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此补虚而兼出其微 
邪也。迎之随之。浅深在意。斯尽调经之妙用。二视字宜玩。)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 
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经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盖血在于络。 
是孙络之水溢。留于络中而成败恶之血矣。此将入于经。故当疾刺以泻出之。)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腹乃脾土之郛郭。故有余则胀。灵枢经云。脾气实则经溲不利。盖土气盛 
实。则克制其水而不流。脾主四肢。故虚则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蠕叶软。虫行动貌。 
盖风伤卫。卫气行于肌肉之间。故蠕动也。)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阳、谓 
阳明也。阳明与太阴为表里。盖皮肤气分为阳。脾所主在肌肉。故当从阳以补泻。泻刺其经者。从内而出于外也。补刺 
其络者。从外而内于内也。)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微风 
伤卫。卫气行于脉外。故当取之分肉。而无伤其经络。所谓病在肉。调之分肉也。索、散也。尽也。)帝曰。善。志有 
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为腹胀飧泄矣。肾为生气 
之原。故不足则厥逆而冷。)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骨节有动者。亦为微风所伤也。故下文曰。邪所以能立 
虚。)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血溜。(然、谓然谷穴。在足踝下之两经间。故曰然 
筋。足少阴之荥穴也。荥为火。故有余则当泻其坎中之满。复溜足少阴之经穴也。经属金。虚则补其母也。)帝曰。刺未 
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即取之者。即于骨节有动之处而取之也。邪所。谓邪客而有动之 
所也。此病在骨者调之骨。故无中其经。)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此言五者之有余不足。生于血气之相并也。血气者。阴阳也。阴阳者。皮 
肤气分为阳。经脉血分为阴。表为阳。里为阴。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气乱于卫者。血并于气也。血逆于经者。 
气并于血也。血并于气。则血离其居。气并于血。则气离其居矣。血离其居。则血虚而气实。气离其居。则气虚而血实。 
故曰一实一虚。盖有者为实。无者为虚也。此节论血气相并之总纲。再按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肺主之气。乃三阳之表 
气。肌腠之元真。故曰气乱于卫。谓乱于卫之部署也。下文曰。取气于卫。病在气。调之卫。皆属此意。盖皮肤肌肉之 
腠理处。皆卫气游行出入之所。谓当取之于皮肤肌腠。而无动其经脉也。当知卫气出于阳明。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大 
会于风府。游行于外内者也。太阳三焦之气。生于下焦水中。从下而上。自内而外。主司于肤表。通会于肌腠。故曰三 
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分别血气生始出入之原。乃上乘之学问。学人当于针经。乃本经针刺诸篇。用心参究。)血并 
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此言血分气分之为阴阳也。脉外气分为阳。脉内血分为阴。阴血满之于外。阳气注于脉中。 
是为阴阳匀平。如血并居于阴。则阴盛而血实。心主血脉。故阴盛则惊。气并于阳。则阳盛而气实。阳盛则发狂也。)血 
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此言外内之为阴阳也。炅、热也。血并于阳。则阴虚而生内热矣。气并于阴。则阳气内 
盛而为热中矣。故阴阳外内相并。而总属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此分上下之为阴阳也。血并上。则脉气实而心烦惋。气并于下。则气不舒而多怒也。血并于下。则血蓄于下而喜忘。 
气并于上。则气逆于上而为 乱。灵枢经曰。清浊之气相干。乱于胸中。是为大 。伤寒论曰。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 
宜抵当汤下之。按抵当汤证。乃血蓄于气分。当知气并于上。非则并于脉外。而兼并于脉中。故曰清浊之气相干。血并 
于下。非则并于脉中。而兼并于脉外。故其人喜忘。经云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气虚。虚则营卫留之于下。 
久之不以时上。故喜忘也。)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