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表阳之气。生于膀胱之精水。肌腠之气。乃五脏之元真。是阳气生于阴精也。故曰。
生之本。本于阴阳。阴者。藏精而起亟也。下经云。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盖阳气出而卫外。内则归阴。一昼一夜。有
开有阖。如四时寒暑之往来。是为阴阳之和平也。)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
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陈、敷布也。阳气者养筋。阴气者注脉。少阳主骨。少阴主髓。气为阳。血为阴。圣
人能敷陈其阴阳和平。而筋脉骨髓气血。皆和顺坚固矣。内为阴。外为阳。如是则外内之阴阳调和。而邪勿能害。精气
注于耳。血气注于目。邪不外淫。则阴气内固。是能耳目聪明。气立如故也。本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
命曰气立。又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惟圣人敷陈其阴阳。使升降出入。外内调和。是以气立如故
也。)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此复申明阳者卫外。而为阴之固也。风为阳邪。客于肤表。则淫伤于气矣。阳气
伤。则阴寒精自出矣。风木之邪。内通肝气。肝主藏血。肝气受邪。则伤其血矣。此言阳为阴藏精血之固。)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肠 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承上文而言。阳气伤而不能为阴之固。致
精血有伤。而复饱食强力。故见证之如此也。夫肝主血而主筋。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邪伤肝而复饱食。不
能淫散其食气。而筋脉横解于下矣。食气留滞。则湿热之气。 积于阳明大肠而为痔。盖肠胃相通。入胃之食。不能上
淫。则反下 矣。夫饮入于胃。脾为输转。肺气通调。肺主周身之气。气为邪伤。而复大饮。则水津不能四布。而气反
逆矣。夫精已亡。而复强用其力。是更伤其肾气矣。高骨、腰高之骨。腰者肾之府。高骨坏而不能动摇。肾将惫矣。此
言外淫之邪。伤人阳气。复因饮食劳伤。而更伤其阴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此总结上文之义。而归重于阳焉。
盖阳密则邪不外淫。而精不内亡矣。无烦劳则阳不外张。而精不内绝矣。)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
是为圣度。(此复言阴阳和平。而后能升降出入。如两者不和。有若乎惟生升而无收降。惟闭藏而无浮长矣。故必因而和
之。是谓圣人调养之法度。此复结阳气之有开有阖。惟圣人能陈阴阳而内外调和也。张二中曰。丹书云。一阴一阳谓之
道。偏阴偏阳谓之疾。故圣人和合阴阳之道。以平四时之气者也。)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强、邪客于阳而阳气
盛也。阳病而不能为阴之固密。则阴气乃绝于内矣。此复结风客淫气。精乃亡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
气乃绝。(调养精气神者。当先平秘其阴阳。惟圣人能敷陈其阴阳之和平也。)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
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 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露、阴邪也。风、
阳邪也。寒、阴病也。热、阳病也。言阴阳不能固密。则在天阴阳之邪。伤吾身之阴阳。而为寒热病矣。是以有伤四时
之阳邪而为阴病者。伤四时之阴邪而为阳病者。皆吾身中之阴阳。上下出入而变化者也。夫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阳受
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是以春伤于风。乃为洞泄。阴病
者。下行极而上。是以秋伤于湿。上逆而咳。此阴阳上下之相乘也。夏伤于暑。暑汗不泄。炎气伏藏。秋时阴气外出。
与热相遇。发为 疟。冬伤于寒。邪不即发。寒气伏藏。春时阳气外出。邪随气而化热。发为温病。此阴阳出入之气化
也。夫风为阳邪。洞泄、阴病也。湿为阴邪。喉咳、阳病也。暑为阳邪。 疟、阴疟也。寒为阴邪。温病、热病也。此
皆人身中之阴阳气化也。天有阴阳之邪。人有阴阳之气。有病天之阴阳。而为寒热者。有感人之气化。而为阴病阳病者。
邪正阴阳。变化不测。阴阳二气。可不和平而秘密与。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上逆而咳。论阴阳之气
也。发为痿厥。病有形之筋骨也。杨君举问曰。秋主燥气。而曰秋伤于湿者。何也。曰。长夏湿土主气。是以四之气。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乃太阴所主。然六淫之邪。止风寒暑湿。伤人阳气也。)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四时之气。风寒
暑湿也。言四时之邪。非只病阴阳之气化。而更伤五脏之有形。盖病久则传化也。)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
在五味。(神气生于阴精。五脏之精。生于五味。是以首论气而末论味焉。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
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本神篇曰。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
气则死矣。是以谨和五味。长有天命。盖精神气血。皆由五味之所资生而资养者也。五宫、五脏神之所舍也。伤在五味
者。味有所偏胜也。莫仲超曰。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是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也。)是故味过于
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酸味入肝。若过于酸。则肝多津液。津溢于肝。则脾气乃绝其转输矣。)味过于咸。大骨气
劳。短肌。心气抑。(大骨、腰高之骨。肾之府也。过食咸则伤肾。故骨气劳伤。水邪盛则侮土。故肌肉短缩。水上凌心。
故心气抑郁也。)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甘。则土气实矣。土实。则心气不能传之于子。故喘满
也。肾主水。其色黑。土亢则伤肾。故色黑而肾气不平。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阳明络属心。子母之气相
通也。五味入胃。苦先入心。味过于苦。则母气盛而胃气强。胃强则与脾阴相绝矣。脾不为胃转输其津液。而脾气不濡
矣。脾不转输。故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沮音咀沮、遏抑也。弛、懈弛也。金气偏盛。则肝
气受伤。故筋脉弛懈也。央殃同。辛甚则燥。津液不能相成。而精神乃受其殃也。)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肾主藏精而主骨。肝主藏血而主筋。夫风客淫气。则邪伤肝而精乃
亡。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而腠理以密。是阳气生于阴精。而为阴之外卫。故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
为固也。知阴阳外内之道。无烦劳以伤其阳。节五味以养其阴。谨能调养如法。则阴阳和平。而长有天命矣。)
卷一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属性:金匮、古帝王藏书之器。此篇论经脉之道。乃上帝之所贵。藏之心意。非其人弗教。非其真弗授。乃金匮中之真言。
不知道者。不易得也。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八风、八方之风。经、谓五脏之经俞。五风、五经之风也。上章论阳气。
此章论经脉。故首提曰经有五风。末结曰善为脉者。)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八风发邪。
谓八方不正之邪风。发而为五经之风。触人五脏。则邪气在内而发病也。盖言在天则为八方之风。在人则为五经五脏之
风矣。)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所谓得四时之胜者。
如春时之西南风。长夏之北风。冬之南风。夏之西风。秋之东风。此得四时所胜之气。而不为风所触。盖五脏因时而旺。
能胜其所不胜也。上节言八风发邪者。发所胜之风。而克贼所不胜之时也。此言得四时之胜者。得四时所胜之气。而能
胜所不胜之邪风也。以上皆论四时不正之风气。)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
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此言四时之正气。而亦
能为五脏经俞作病也。五营运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盖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
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