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的老总很多是从特殊的年代成长起来的。我们记忆犹深的是那个年代虽然是无可依循的东西太多,但因此充满了更多的机遇成就了太多的草莽英雄。有更多的可能成为CEO,但同时也是窄门——去的人多,能够真正进去的人少……来让我们看看中国企业老总还少了些什么?
一、 目标。不是口头所说的目标,而是行动所带出来的。
二、 学习。管理虽然是技术不是艺术,但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总是看得更远,可以少走弯路,因而街头巷尾存在太多的“宁花巨资吃饭,不肯出钱学习”的现象。
三、 空杯的心态。诚然,摸石头过河带来的成功确实让人兴奋,但是当真正洗脚上田后,穿上西装成为城里人时,这套土路子已经不能立足。因而,企业家需要的是空杯的态度,而不是盲目的自以为是。
我们需要自己的CEO
CEO带给企业不仅是骄人的业绩,更是一种时代影响力。中国改革开发,步入市场经济已经二十年,中国需要什么样的CEO?借古明今,中国历来是崇拜英雄的国家。历代重大的起义和改革都因着一个英雄,准确来讲是英雄的力量而成就的。虽然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还很短,但是竞争是残酷的,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我注意到当中国的企业家问及波特在中国的现状下,如何为企业制定战略时,波特的回答的大意是没有人可以预测十年后会发生什么,但是你可以估计三至四年发生的事情,可以对业务进行战略定位,而韦尔奇回答则是“你一定要不断的提高你们的竞争力,只有在竞争中获胜才是成功的战略”。
为什么上海的周正毅——所谓中国的首富在其发展到二十个年头的时候倒下,德隆现象给人留下更多的思考。这些曾经被人景仰的老总们倒下的时候,我们说需要能够激发别人的英雄,而不是成为别人盲目崇拜的偶像。
“可以食无肉,不可一日无书读。”当我们的企业家每日忙碌于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时,也静下心来读好书。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如果可以带给你心灵上的震撼,你已经收获了。如果说韦尔奇拓宽了你的视野带来的思考,那么《都是韦尔奇惹的祸》可以让你基于中国的现状悟得更透。
李玉萍,经济师、会计师、苏州曼吉科管理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执行副总、高级咨询师、苏州民企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相关书评清醒一下也许有好处
秦国伟
知识需要精华,企业需要灵魂,而《都是韦尔奇惹的祸》 的作者为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敲响了警钟,照般硬套必定上演企业在发展的悲剧。韦尔奇的名字与通用一样闪亮,而跨国公司在世界上屡屡成功,而到了中国却不能运用自如,从而验证了伟人的话,中国有中国的特色。在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急需国外的先进思想,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的时侯,《都是韦尔奇惹的祸》 一书出世,对当今的个人崇拜和盲目推崇作了深刻提醒,因为当一个人的名字和成功的跨国企业驱驾并进的时侯,这时这个名字已经不属与个人,既是拥有也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它可以说是“成功”的代名词。
韦尔奇先生和GE一样都是让世人尊重的,因为他们成功的销售业绩是有目共睹的。而当韦尔奇先生再次来到中国,中国的企业家们沸腾了,感觉中国的企业有希望,中国的企业可以和国际化大企业比试比试了。韦尔奇先生一来,中国各大新闻媒体,各大企业老总们也纷纷热闹起来。对当代企业的管理者来说,韦尔奇管理思想谁都不陌生,韦尔奇先生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思想,来自团队的力量是伟大的,而《都是韦尔奇惹的祸》的作者也是在书中提醒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们,千万不要盲目的去崇拜个人,使个人神奇而神化,个人崇拜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书》的作者在这个时刻来敲敲钟,无论怎样都对当代的中国企业是有益处的。
笔者前一时期去过一个国内的中型企业,在老总的大班桌上,墙上都能看到韦尔奇先生的相片,老总笑呵呵的说,最近一直攻读韦尔奇先生的书,我问他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样的东西,他一连告诉我几十个“我希望,”最后,我告诉他,我希望回到现实中来,任何时侯合适才是最有效的。
最后非常感谢《都是韦尔奇惹的祸》的两位作者,在这时出版这本书,给当代的中国企业管理者们泼一点冷水,这是非常善意的冷水,当细细读完这本书的时侯,可能冷水的温度也会变了,争论中学习,争议中成长,智慧是多种思想在一起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我们和作者的愿望是一致的,真心期望21世纪的中国企业与世界级的跨国公司缩小差距,当然期望是美好的,更愿意看到的是中国的优秀企业脚踏实地的去前进,而不是频频做秀。去读一下《都是韦尔奇惹的祸》,应该有些收获的。
秦国伟先生具有十年食品行业销售与市场的管理经验,拥有从国企、民企到跨国食品集团公司的经历。经济管理研究生。
相关书评让我们来见证韦尔奇
谭长春
早就买了一本《杰克·韦尔奇自传》,也认真地翻看了两遍,却最终因为与现实离得太远而将其放下。在社会竞争环境一日十变、我们不得不为生活而吸取更多的切合实际的经验、走更短的捷径的时代,我发现我们有时虽强压自己,但最终还是很缺乏耐心。
可以说,韦尔奇离我们很近,这几年始终萦绕在一些企业改革的空气里,他的书长期放在我们很多经营管理领导人才的书桌上、枕头边,他的管理风格受到业界最激烈的讨论,他的思想被很多企业接收并效仿,他的任何举动,都牵动着我们搜寻的目光……所有这些,让我们如同看到了一个导师般的长者,就站在我们面前,带着他的绝顶聪明脑袋里装着的睿智管理思想,引领着我们,将我们带入二十一世纪的管理长河。
然而,我觉得,韦尔奇又离我们太远。我们身边没有一个庞大得像GE一样的企业帝国,我们身边也还很少有像韦尔奇一样有着神奇的从业轨迹,最后为锐意改革而不惜被贬称为“中子”的企业管理者,我们也见不到周围的企业像GE一样来培养接班人。可以说,韦尔奇的成功环境,离我们太远;韦尔奇的成功学,离我们太远;韦尔奇的思想,离我们不远,但我们看不到它能落实到中国的何处,我们好像只能仰望它。
好在我们还能仰望韦尔奇的思想,这样,这样伟大的管理思想总算没有脱离我们的视线,也没有远离我们渴望成功的心灵。
我们发现,只要他的思想还在我们的心里,那它就离我们已经很近了!只有这种形式的近了,才让有志让一些国外的管理思想来促进中国管理发展的先行者,去研究它,去拓展它,去找到它的真正优点,去发现它的瑕疵,甚至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勇敢地否决它,从而对管理思想进行革命性的提升。通过这样的切实的方法,这样的有针对性的研究,这样的实际拓展,这样的提高,让我们能实实在在重造一个能对中国企业管理思想改革进行指引的另外一个“韦尔奇”。
尽管韦尔奇还健在,近期还来了中国,但对中国的企业界来讲,他不深入其中再做几年CEO,他的管理思想对中国的企业就如同虚幻缥缈。我们没有能力让韦尔奇将其管理思想再亲身付诸于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但我们可以试图设计一个这样的环境,将其理论见证一番。当我们将韦尔奇的管理思想越辨越明、或者越辨其理论越不合时宜的时候,我们发现,韦尔奇管理思想已不在书上,而是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或许就是这样的心路历程,成了作者写这本《都是韦尔奇惹的祸》的初衷?
我也尚处在一个正在向GE学习的一个大型多元化企业里,企业也想将韦尔奇的一些管理思想进行扬弃再吸取。但,努力嗅一下,还真没闻到韦尔奇的思想弥漫在我的办公室的某个角落,甚至在我所处的这栋有名的写字楼的某个角落。当然,这也可能还在老板的心里面吧。既然这样,那就让让这本书的一些新的管理思想,弥漫到我的脑海里,弥漫到我们这些正在学韦尔奇,又没有时机或环境来检验、印证的企业中去吧!
它不是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