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广厦千万间'十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
突兀见此屋'十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本篇上元二年 (七六一)秋作于成都,写风雨中茅屋破坏,从自己一家的窘状,推想“天
下寒士”的生活都是这样。“茅屋”,指成都草堂。
'二'“三重茅”,几层茅草。
'三'“挂■(音绢)”,挂结。
'四'“塘坳”,低洼积水处。
'五'这句谓竟忍心当面作“贼”。“能”,作“这样”解。
'六'“竹”,指竹林。
'七'这句是说“呼”得口干唇然而无效果。
'八'“漠漠”,灰蒙蒙的样子。“向”,将近。
'九'这句写骄儿睡相不好,把被里子都蹬破了。
'十'这句谓无床不漏。“床床”,一作“床头”。
'十一'“丧乱”,指安史之乱。
'十二'“彻”,彻晓,达旦。“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十三'“安得”,哪得,哪有。是欲得而不能得的假设语气。
'十四'“突兀”,形容“广厦”高耸的样子。“见”,同“现”。杜甫的这一理想影响了后代
诗人,象白居易《新制绞袄成感而有咏》“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新制布裘》“安
得万至裘,盖裹周四垠”等,似即本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
'二' '三' '四'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
… 28…
'五' '六' '七'
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
襄阳向洛阳'八'。
'一'本篇唐代宗广德元年(七六三)春作于梓州。据《旧唐书·史思明传》,宝应元年(七六
二)十月,仆固怀恩等屡破史朝义军,次年正月,史军兵变,擒史降唐。至此,延续七年多的“安史
之乱”即将结束。杜甫在流离中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欢喜欲狂,写下了这首跌宕流走的七律。“河南
河北”,指令洛阳一带及河北省北部。
'二'“剑外”,代指蜀中,见《恨别》注'三'。“蓟北”,在令河北省北部,安史叛军的根据
地。
'三'这句说乍闻好消息,激动得落泪。
'四'“却看(读平声)”,犹言再看,还看。不作回首顾视讲,“却”字与下句“漫”字对。
“愁何在”,言愁已无影无踪。
'五'“漫卷诗书”,胡乱地卷起书本,作归乡之计。
'六'“放歌”,放声高歌。“纵酒”,开怀痛饮。
'七'“青春”,春天。“青春作伴”,言一路春光明媚,可助行色。
'八'结尾两句预拟“还乡”路线:出峡东下,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故家进发。字里行间
透露出诗人无限的欣喜。长江在川鄂一带多峡谷,“巴峡”,泛指在四川省境内的一段。“巫峡”,
三峡之一,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向洛阳”,句末原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
送元二适江左'一'
'二' '三'
乱后今相见,秋深复远行 。风尘为客日,江海送君情 。晋室丹阳尹,
'四' '五'
公孙白帝城 。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 。
'一'这是广德元年 (七六三)杜甫在梓州送别元二(排行第二)的诗。“江左”,指长江下游
南岸的地区,唐代属江南东道。
'二'“乱后”,指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以来。从天宝十四年到广德元年首尾共经过九年。从
“今”字见得相见未久。这两句说作者和元二久别后才相逢又离别。
'三'“风尘”,指战乱。“江海”,指元二所去的地方(江左)。这两句说在乱离的日子里,
客中送客,又是远别,和平时朋友之间的离情又不同。
'四'这两句举出元二此去须“经过”的两个地方,引起下文。“丹阳”,郡名,汉丹阳郡治宛
陵(今安徽省宣城县),晋武帝时分为宣城、丹阳二郡,将丹阳郡治所移在建业(今南京市)。东晋
元帝大兴元年 (三一八)改为“丹阳尹”。这首诗里的“丹阳尹”指地不指人。《汉书·地理志》记
一般的郡都写某郡,对于京兆就写作京兆尹,是其前例。“公孙”,指公孙述,东汉初他改所据鱼复
县名为“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东),自号白帝。途中经过顺序是先白帝后丹阳,因律诗平仄的
限制,不能不倒过来。
'五'“取次”,随便。末两句劝告元二沿路慎重,不要随便谈论军事。浦起龙云:“元二必负
气好谈乓,游诸侯间者。”上文所举丹阳、白帝二城,一是晋室偏安江左后建都的地方,一是公孙述
割据称帝的地方,即暗喻“诸侯”(藩镇)所在地。
冬狩行'一'
君不见东川节度兵马雄,校猎亦似观成功。夜发猛士三千人,清晨合围步骤
'二' '三'
同 。禽兽已毙十七八,杀声落日回苍穹 。幕前生致九青兕,馲驼峞
'四'
垂玄熊。东西南北百里间,仿佛蹴踏寒山空 。有鸟名鸲鹆,力不能高飞逐
… 29…
'五'
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何为见羁虞罗中 ?春搜冬狩侯得同,使君五马一
'六'
马。况今摄行大将权,号令颇有前贤风 。飘然时危一老翁,十年厌见旌
'七' '八'
旗红 。喜君士卒甚整肃,为我回辔擒西戎 。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
'九' '十'
在咸阳宫 。朝廷虽无幽王祸,得不哀痛尘再蒙 !呜呼!得不哀痛尘再
蒙!
'一'题下原注:“时梓州刺史章彝兼侍御史,留后东川。”广德元年(七六三)冬章彝举行大
规模的狩猎。这首诗借描写打猎的盛况讽劝章彝出兵抗御吐善,为国出力。本年七月吐蕃入侵,十月
攻到长安,代宗出奔陕州 (今河南省陕县)
'二'“东川节度”,指章彝。当时章彝以留后(义同留守)东川的职位代行节度使职权。“校
猎”,用木栏遮挡野兽去路从事猎取。“校”,木栅栏。“现成功”,凯旋奏功。“步骤同”,进退
配合一致。这四句赞扬章彝所统率的军队雄壮且有训练。“亦似”二字稍露讽意,言校猎的盛况就象
打了胜仗凯旋奏功一样,而事实上“天子不在咸阳宫”,国家正处于危难中。
'三'这句极力形容声势壮盛,经久不衰,说杀声震天以致将落的太阳都为之回转。
'四'“兕(音寺)”,古代犀牛一类的兽名,独角,青色。“馲驼”,音义同“骆驼”。“
峞 (音垒委)”,高貌。“馲驼”句说骆驼背上驮着黑熊。“寒山空”,形容鸟兽杀伤无余。这四句
说猎获极多。
'五'“鸲鹆(音渠欲)”,鸟名,俗名八哥。“走蓬”,随风飞起的蓬草。“鼎俎”,煮肉盛
肉的容器和切肉的砧板。“不足登鼎俎”,就是不中吃。“虞罗”,见陈子昂《感遇》(“裴翠巢南
海”)注'七'。这四句微含讽意,暗示章彝耗人力于无用之地,和上文“寒山空”、下文“尽何益”
都有关联。
'六'“搜”,春猎。“狩”,冬猎。搜、狩本是皇帝的事,但诸侯得同样举行。章彝的地位相
当于诸侯,这里“侯”即指章彝。“使君”,州郡长官的尊称。东汉太守驾车用五匹马。“”,青
白杂色的马。东汉桓典为侍御史,常骑马,人称为“马御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