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陷害,族诛。田纷杀了灌夫又打击仓护灌夫的窦婴。窦、田先后掌权,结果是窦婴与田纷斗争失败, 

论罪被杀。“判”,同“拼”。“萧相”,指萧望之。萧望之在宣帝朝为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元帝 

时为前将军,曾自谓“备位将相”。结果他被中书令宦者石显陷害,自杀。一说指萧何,但萧何虽曾 

因触怒汉高祖下过狱,并未有不见容于同朝权臣的事。 

      '二十一'“青虬(音求)”,龙类。屈原曾想象用它来驾车 (见屈原《涉江》)。这里借指骏 

马。“紫燕”,骏马名。这句说坐在车上驾快马。在春风中飞驰,极言其得意之状。 

      '二十二'“五公”,指张汤、杜周、萧望之、冯奉世、史丹五个汉代著名的权贵(见《文选》 

班固 《西都赋》李善注)。 

      '二十三'这四句说随着时间飞逝,世事转眼改变,那些豪华的人和物都已烟消灰灭。 

      以上十二句写权臣倾轧,得意者骄横一时。作者突出地揭露权臣倾轧的现象,在所举的实例中, 

虽然不曾明白议论谁是谁非,语气中还是有所同情或讽刺。 

      '二十四'“扬子”,指扬雄,曾闭门着《太玄》、《法言》。作者以扬雄代表仕宦不得意而终 

能以文学垂名的人,意在自况,,“南山”,即终南山。“桂花”,这里以桂花的香气比扬雄的文名。 

      未四句以穷居著书的扬雄和上文所写各种豪华人物作对照,结束全篇。这显然受到左思《咏史》 

 (“济济京城内”)一诗的影响左思也是以扬雄和金(日)、张 (汤)、许(广汉)、史(高)等 

权贪对照而更强调扬雄的声名,道:“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这样的结尾,对作者一类人来说,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 

                                         骆宾王 

      骆宾王 (约六四○——约六八四),婪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附近) 
人,初为道王 (李元庆)府属,历官武功、长安主簿,人朝为侍御史,后被 

…  0…

贬为临海县丞。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后,宾王代他作《讨武曌檄》,一时传诵。 
敬业失败后,宾王的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等传说。请 
代陈熙晋笺注的 《骆临海全集》是辑订骆宾王诗文最完善的本子。 
     骆宾王的诗整炼缜密,长篇最见才力。他有一二篇五言律诗 (例如本书 
所选的 《在狱咏蝉》),精工谐亮,也不在沈佺期、宋之问之下,但更擅长 
的还是七言歌行。《帝京篇》、《畴昔篇》等诗慷慨流动,排比铺陈而不堆 
                                                                       '一' 
砌,是初唐仅有的大篇。《帝京篇》在当时被称为“绝唱” 。 

      '一'见《旧唐书,骆宾王传》。 

                                     在狱咏蝉'一' 

              '二'                '三'                               '四'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五'                                 '六'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一'唐高宗仪风三年(六七八)作者因为上书议论政事,触忤皇后武望,被诬以赃罪,下狱(据 

陈熙晋《续补唐书骆侍御传》),在狱中写了这首诗。诗前有一篇序,说明用意是抒写忧郁;作者因 

蝉起兴,又借蝉自况。序较长,今不录。 

      '二'“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中》:“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 

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三'“南冠”,楚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日:‘南冠而絷 

者谁也?’有司对日: ‘郑人所献楚囚也。’”后因以“南冠”指囚徒。作者是南方人,又正在坐牢, 

所以用“南冠”来自称。“客思(读去声)”,客中思乡的情绪。“侵”,一作“深”。 

      '四'“玄鬓”,指蝉。“白头”,指作者自己。汉乐府《杂曲歌辞·古歌》:“座中何人,谁 

不怀忧?令我白头。”作者忧心深重,所以自谓“白头”,并不是以老人自居(时作者不足四十岁)。 

 “吟”,谓蝉鸣。 

      '五'这两句描写蝉的艰苦,比喻自己的处境。作者在此诗序中说“失路艰虞,遭时徽”,就 

是这里“露重”、“风多”所指。序中又说:“人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 

寞。”说明作者以蝉羽和蝉声比喻自己,目的是希望有人怜悯他的沦落。 

      '六'古人认为蝉只“饮露而不食”,把它当作清高的象往;汉代人甚至把蝉的形象作为贪官冠 

上的装饰,取其“居高食洁”。这里作者仍是以蝉自喻,借此表示希望别人相信他清白无辜,代为表 

白。(骆宾王又有《幽絷书情通简知己》诗和《萤火赋》作于同时,都有自鸣冤痛,希望昭雪的表示。) 

                                          杨炯 

     杨炯 (六五○——六九二),华阴(令陕西省华阴县)人,十一岁时举 
神童。授校书郎。武后时为婺州盈川令,卒于官。有《盈川集》。 
     杨炯恃才倨傲,为时人所忌。他以文词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 
人称王、杨、卢、骆,他却自称“愧在卢俞,耻居王后”。从诗的造诣说, 
他在四杰中独创性最差。现存杨炯诗三十三首,词藻虽富,内容却较贫乏, 
显著地表现了陈、隋遗风。 

                                      从军行'一' 

                                    '二'                                 '三'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风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调旗 

…  1…

                   '四'                                 '五' 
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一'“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 

      '二'这两句说报警的烽火照耀西京(即长安,唐时国都,今西安),壮士的内心不能平静。“烽 

火”,古代边境告警的火。在边境到内地的大路上,沿路筑高台,台上置桔槔,桔槔上有柴草笼子, 

称桔槔烽。唐朝的制度,根据敌人进扰情况的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最高四炬。一炬至所管州 

县,两炬以上都到京城。此处言“照西京”,表明敌情严重。 

      '三'这两句说朝廷调兵,将军窄命出师,强劲的骑兵包围了敌方重镇。“牙璋”,调兵的符信, 

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将手中,调动军队时用作凭证。“凤阙”,汉武 

帝所建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后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概称。“铁骑(音季)”,精壮的骑 

兵。“龙城”,匈奴的名城,这里借指敌方的要地。 

      '四'这两句通过战地凤光的描写,暗示戍卒艰苦,战斗激烈。“调”,指脱色,失掉鲜明。“旗 

画”,军旗上的彩画。 

      '五'未两句以感慨的语气作结,意在歌颂从军卫国。与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 

五书记》诗“壮士耻为儒”,意思相同。“百夫长”,下级军官。《史记·周本纪》注称百夫长为。 

 “卒率”。 

                                         陈子昂 

      陈子昂(六六一——七○二),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 
人。他在武后初当政时,上《大周受命颂》,得武后重视,授以官职。初任 
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屡次上书言事,言多切直,不怕触忤权贵。他对于 
当时政治经济措施的利弊确实有所了解,议论益国、利民、刑狱和边事问题, 
都针对事实,不是书生的空言。他曾主张息兵,但不是反对一切战争。对于 
契丹的叛乱,他曾自请从军征讨。对于从雅州进攻羌人他却极力劝阻,认为 
对国家人民有害,只对“奸臣”、“贪夫”有利。这都能表现他是有识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