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
儿舞 。
'一'蔡州(今河南省汝南)是淮西(包括蔡、光、申三州)节度使的驻地。元和九年(八一四)
彰义军 (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子吴元济自立。唐宪宗发兵讨伐。元和十二年(八一七)宰相裴度
到郾城(今河南省郾城县)督师,将军李愬得裴度支持,攻入蔡州城,擒获吴元济。平定淮西是唐宪
宗能暂时制服藩镇叛乱的一个转折点。刘禹锡是一向关心国家统一的,这时远谪在外,听到这个消息,
兴奋地写诗三首,叙写了李愬攻下蔡州,吴元济被擒,人民欢庆和献囚等事。
'二'“众心死”,言吴元济统治下的民众痛苦绝望。“妖星”,犹灾星。诗以“妖星落”表示
吴元济灾难临头。
'三'这四句写李愬破城,叛军崩溃。“汉家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这里借指李愬。两《唐书》李愬本传写他破蔡州城是在大风雪的夜里,兵到吴元济外宅,元济还在梦
… 页面 59…
中。“马箠”,即马策,鞭马的杖。“崩腾”,纷乱。
'四'“狂童”,疯狂昏顽的人,指吴元济。“面缚”,将双手反缚在背后。“槛车”,笼车,
囚车(上有顶,四周有栅栏)。“太白”,旗名。《史记·周本纪》:“以黄钱斩纣头悬太白之旗,”
“夭矫”,形容旗帜飘动之词。“垂捷书”,悬挂宣布胜利的文告。
'五'“相公”,称宰相之词,指裴度。“常侍”,指李愬。当时李愬的官职是检校左散骑常侍。
“文弩”,刻有花纹的弩。“负弩”,是尊敬的表示。
'六'“四人”,即“四民”,指士、农、工、商。“跳踉(音良)”,跳跃。
'一'
二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
'二'
人收位前置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
'一'这首写战后城中的和平景象,通过老人的回忆,写出百姓的欢欣。
'二'“元和十二载”,即公元八一七年。“天宝”,唐玄宗年号。在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以
前的玄宗朝还算是承平时代。
三
九衢车马浑浑流,使臣来献淮西囚。四夷闻风失匕箸。天子受贺登高楼
'一' '二'
。妖童擢发不足数,血污城西一抔土 。南烽无火楚泽闲,夜行不锁穆
'三'
陵关。策勋礼毕天下泰,猛士按剑看恒山 。
'一'这四句写将帅遣使到京城献俘,皇帝受俘。“九衢”,大街。“浑浑”,水流貌,这里形
容车马众多,进行时连续不断。“匕”,饭匙。“失匕等”,形容震惊。借用刘备闻雷失箸的典故。
'二'这两句写吴元济被定罪处死。“妖童”,犹言凶徒,指吴元济。“摆(音浊)”,拔。“擢
发不足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曰:‘汝(指须贾)罪有几?’(须贾)曰:‘擢贾
之发以续(数)贾之罪,尚未足。’”这里用以说明吴元济罪恶太多,擢发难数。“一抔(音胚)土”,
一堆土。
'三'这四句说南方已经平定,北方还有叛乱。 “南烽无火”,即南无烽火。“楚泽”,泛指因
淮西镇叛乱受害的附近地区。“穆陵关”,即木陵关,在今湖北省麻城县北。“策勋”,纪功。“恒
山”,指恒山郡;唐时已改为恒州,治所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唐宪宗时是承德军驻地,宪宗
讨伐叛乱藩镇,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忠是其中之一。淮西平定后,成德渐孤立,但直到刘禹锡写这首诗
的时候,王承忠还在抗拒中央。本篇最后原有注云:“时唯恒山不庭。”
松滋渡望峡中'一'
'二'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三' '四'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有
'五'
荒台 。
'一'“松滋”,唐时属江陵府,在今湖北省松滋县西。“峡中”,在秭归县东。这是一首写景
与怀古的诗。
'二'“溶溶”,水大貌。
'三'这两句因望楚国旧地忆楚国旧事。“梦诸”,云梦泽之诸。“楚望”,犹言楚国的山川。
《左传·哀公六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睢、章,楚之望也。”江、汉、睢、章都是
… 页面 60…
楚国境内的河流。祭祀国内的山川叫做“望”。“夷陵”,本楚国先王墓名,后为县名,在今湖北省
宜昌境。《史记·白起传》:“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白起是秦国的名将。
'四'这两句写巴蜀道路幽险,旅客哀愁。古 《巴东三峡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
泪沾裳。”“鸟道”,参看李白《蜀道难》注'四'。“船从鸟道回”,三峡山水曲折,所以船行迂回。
'五'未两句联想宋玉《高唐赋》所写楚王梦巫山神女的事,因而想望有关的地方。“十二碧峰”,
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南,相传有十二峰。“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宋玉《高唐赋序》写
楚王所梦神女云:“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且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作者
因永安宫外的荒台联想到神女故事中的阳台(山名),因而产生“何处所”的疑问。
西塞山怀古'一'
'二' '三'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
'四' '五'
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
'六'
芦荻秋 。
'一'“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一名道士洑矶。
'二'“王濬”,晋益州刺史。“益州”,晋时郡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这句写普伐吴事。晋武
帝谍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三'这句说吴国国运告终。“金陵王气”,金陵是吴国的都城。古人迷信望气之术,认为帝王
所在之地有“王气”,国亡则气歇。
'四'这两句说吴君战败出降。“铁锁沉江底”,当时吴人用铁索横绝江面,阻拦晋船,晋人用
火烧熔它。“降幡出石头”,王濬从武昌顺流直向金陵,攻进石头城。吴主孙皓亲到营门投降。
'五'这两句说人世屡经兴亡盛衰,而此山依然如旧。
'六'“四海为家”,言四海归于一家,即天下统一。结句说这些江上的营垒都已荒废无用,只
有芦荻萧萧,发出悲凉的秋声。到这里似乎还有意思不曾说出,让读者自己去体味:三国六朝的分裂
局面早已过去了,唐代确实已完成统一大业了,但此时藩镇割据不又成为严重问题了吗?“故垒萧萧”
放在面前,该引起怎样的警惕呢?
竹枝词
'一' '二'
一 城西门前滟滪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
'三'
西来 。
'一'“竹枝”,是巴渝一带的民歌。作者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分为两组,一组九首,
另一组二首。本篇是《竹枝词九首》之第六首。作者在引言中说明这些歌词是在建平(泛指夔州)听
到儿童歌唱后仿制的。引言中并说明《竹枝》唱时“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同时扬袖而舞。
'二'“城西门”,当指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