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页面 54…
既平,皇帝有重来连昌宫的可能,所以不让子弟在宫前耕种。
'四十一'“幸”,皇帝亲到某地叫“幸”。“深望幸”,殷切地希望皇帝前来。“休用兵”,
要求朝廷早日结束战争,不再用兵。以上为第三段,写宫边老翁望太平和望幸,望幸也就是皇太平。
行宫'一'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二'
'一'本篇或作王建诗,题为《古行宫》。“行宫”,皇帝外出所住之处。
'二'末两句写白发宫女闲话玄宗旧事,抒发盛衰的感慨。
… 页面 55…
刘禹锡
'一'
刘禹锡(七七二——八四二),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
'二' '三'
一作彭城人 ,自称是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裔,因此也算河北中山人 。
贞元九年(七九三)进士,宫监察御史。王叔文失败,他牵连坐罪,被贬为
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宫至检
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 《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文
集》。
刘禹锡和柳宗元都热心赞助玉叔文的政治革新,参与机要,颇受重用。
他不仅是当时进步的政治家,而且是哲学思想家。他的三篇《天论》意在“尽
天人之际”;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他的见解的确表现了朴素的唯
物主义思想。他那种“人能胜乎天”的思想,使他能积极地参加政治活动。
他的诗歌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特别是那些政治讽刺诗,更显露出斗争锋芒。
被贬后,有机会接触下层人民,也写了一些反映人民生活、关心民间疾苦的
诗篇。
尽管他和韩愈、自居易都有深厚的交情,却能在诗歌的风格上保持独立
自主,不附和、更不附属于韩或白的有势力的流派。他和白居易的唱和诗多
'四'
少仿效了对方的风格,这是应酬诗里惯有的礼貌 ,不能算数的。韩愈诗奇
崛,白居易诗平浅,但是两人有一点相似:都不收敛而倾向于铺放。刘禹锡
不铺张放纵而比较节制约缩。象《插田歌》、《贾客词》那几篇新乐府,就
接近张籍、王建的简括,而不同于白居易、元稹的繁详。他对诗歌的语言讲
究得很细致,叮咛告诫说:“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后辈业诗,若非
有据,不可率尔造也”:他甚至在诗里不敢用“糕”字,因为“六经”里没
'五'
有这个字 。他的语言很干净明快,虽然偶而有些自注,并没有多少炫博矜
奇的地方。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
'六'
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 ,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竹枝词》、
《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了一种新体裁。元结在湖南时所写的
《欸乃曲》,早已是结合当地民歌的先例;相形之下,《欸乃曲》还是书卷
气或文人学士气太浓,远不及刘禹锡这几首的真率和活泼。 《竹枝词》这一
体也被归入词类,然而后世诗集里常有《竹枝词》、《柳枝词》、《橘校词》
'七'
等 ,反在词集里很少出现。下面选了几首《竹枝词》、《柳枝词》,正是
根据这个相传的习惯。
'一'《汝州上后谢宰相状》:“籍占洛阳。”
'二'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旧唐书》本传。
'三'《子刘子自传》,亦载《新唐书》本传。
'四'例如韩愈 《山南郑相公、樊员外酬答为诗依赋十四韵》就充满了樊宗师所爱用的那种刺眼
棘口的僻字涩句。
'五'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记刘禹锡语;参看宋祁《景文集》卷二四《九日食糕》:“刘郎不
敢题糕字,辜负诗家一代豪!”自注用字来历、用典出处以表示谨严的写作态度,是中唐新兴的风气,
例如李德裕的赋里就很多这类自注,和以前谢灵运《山居赋》、张渊《观象赋》、颜之推《观我生赋》
里偶标出典而主要是申说意义或全部解释本事的自注完全不同。白居易晚年和刘禹锡唱酬愈密,所作
诗歌里这种有关“来处”的自注也大大增多,而且大部分出于“六经”,可能是受了刘禹锡的理论的
… 页面 56…
影响。
'六'白居易《忆梦得》诗自注:“梦得能唱《竹枝》。”
'七'例如元代杨维桢的有名的 《西湖竹枝歌》,见《铁崖古乐府》卷十。
插田歌'一'
连州城下'二',俯接村墟。偶登郡楼'三',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
者'四'。
'五' '六'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 ,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 ,
'七' '八' '九'
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 ,嘤佇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
'十' '十一'
且啄。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 ,年初离帝乡 。田夫
'十二' '十三'
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
'十四' '十
“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五'。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一'这首诗前半描写南方稻农插秧的情景,后半记吏人和农民的对话,微露讽刺朝政的意思。
'二'“连州”,州治在今广东省连县。作者于元和十年 (八一五)任连州刺史。
'三'“郡楼”,郡城城楼。
'四'“俚歌”,民间歌谣。“采诗者”,采集风谣的官吏。相传周代有设官采诗的制度,《诗
经·国风》里的民谣就是被采诗者搜集起来的。作者自称本篇是“俚歌”,并说等待朝廷采诗者来搜
集,不仅表示有意仿效民谣,而且表示其中有讽谕,有如 《国风》。
'五'“田塍”,田埂。
'六'“白纻”,白麻布。
'七'“郢中歌”,犹言楚歌(郢是春秋时楚国都城)。郢中歌有《阳春》、《白雪》、《下里》、
《巴人》等曲,见宋玉《答楚王问》。
'八'这句说歌声如唱《竹枝》。“嘤佇(音婴狞)”,细声。
'九'这两句说只听出歌声哀怨,不懂歌词内容。
'十'“上计吏”,亦可简称“上计”或“计吏”,地方政府派到中央政府办公事的书吏。
'十一'“初”,《全唐诗》作“幼”,误。此据影宋本《刘宾客集》。“帝乡”,指京都。
'十二'“谙”,见玉建《新嫁娘词》注'三'。
'十三'这两句说自从你到了京都长安,眼界大了,和我们不是一路了。“相参”,犹言相与。
'十四'“省门”,指宫禁或官署的门。汉代人宫中称为省中,宫门称为省闼。省又是宫署名。
唐有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轲峨”,高貌。“无度数”,数不清的次数。这
两句写计吏自夸在长安出入省禁。
'十五'“昨来”,近来。“补卫士”,姓名补进了禁军的缺额。“筒竹布”,筒中布与竹布。
筒中布又名黄润,是蜀中所产的一种细布。竹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