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企业和人生膨胀的十倍速法则:蛇吞象-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心投入。从不认为它是赚钱■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6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7倍。18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提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提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第72节:第六招永不放弃(10)

  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不仅初步形成了李嘉诚的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而且也使李嘉诚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教会了他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同时,在推销过程中,也使他学会了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做人哲学,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李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失败的最终承担者也只有董事长本人。企业的成败都与李嘉诚的关系不大,这使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因此无论老板怎样赏识,再三挽留,他都决意要离开,他要用自己平日点滴的积蓄从零开始,自己来创业。
  1950年夏天,说干就干的李嘉诚以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向亲友筹措的5万港币在筲箕湾租了一间厂房,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由此起步,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创业之路。
  在创业最初的一段时期,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以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商业准则发了几笔小财。但不久之后,一段惨淡经营期来临了,使他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失败其实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失败之后是否仍有信心,能否继续保持或者拥有清醒的头脑。像任何身处逆境的人一样,李嘉诚经过一连串痛定思痛的磨难后,开始冷静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市场走向。
  在种类繁多的塑胶产品中,李嘉诚所生产的塑胶玩具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了,似乎已经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那么意味着他必须重新选择一种能救活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他塑胶厂的转轨。
  一天深夜,李嘉诚自修完当天的功课后,仍像平日一样随手翻阅着一些杂志。当他阅读最新英文版《塑胶》杂志时,发现在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刊登了一则有关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的消息。
  1957年,李嘉诚带着企业复活的希望踏上了学习塑胶花制造技术的征途。精明的李嘉诚深知生意人对于刚面世的新产品是十分重视的,而且在技术上会有很大的保留,不会轻易地让人学去,故不断以购货商、推销员等身份,甚至不惜打短工,千方百计地搜集点滴有关塑胶花制作的技术资料。
  不仅如此,李嘉诚又购置了大量在款式、色泽上各具特色的塑胶花品种带回香港,不惜重金聘请香港乃至海外的塑胶专业人才,对这些购回的塑胶花品种进行研究。他一边进行市场调查,一边了解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希望能找出最受欢迎的塑胶花品种进行大规模生产。
  1957年,咬紧牙关走出绝境的李嘉诚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别具新意的转轨行动:生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这在当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冷门。经过李嘉诚的努力以及各方面的促销和广告活动,塑胶花开始引人注目起来,为香港市民所普遍接受。长江塑胶厂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重新开辟出一条道路的李嘉诚,在渡过危机之后,便渐渐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1957年底,李嘉诚为了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开始了他事业上的腾飞。
  后来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使公司日渐壮大。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数以千万港币的利润,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塑胶花和李嘉诚本人也愈来愈受到塑胶界的注目。“长江”因此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制造基地,而李嘉诚则被誉为“塑胶花大王”。
  第五十式 坚守自己的心灵
  [凯朗?梅佐达?肖]出生于印度中产阶级之家,现为印度工业联盟生物技术委员会主席。她被人们称为印度生物技术产业之母。她在艰难的条件之下,独立创办了第一家印度生物技术公司Biocon。India。Ltd,身兼公司的主席和执行董事之职。在短短的20年间,她就把这家公司打造成了印度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之一,使之成为印度生物科技的领头羊。而凯朗本人也成为印度生物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成为印度的女首富。

  第73节:第六招永不放弃(11)

  把追求人生之美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在困苦、蔑视与嘲笑中也不忘坚守自己的心灵,这是一条到达生命极至之美的惟一途径。默默耕耘于奉献中自有价值,悬崖上也会长出美丽的风景。印度女首富凯朗?梅佐达?肖当初创业是在女性受歧视的印度,艰难情况可想而知。然而凯朗?梅佐达?肖在歧视中一直坚守自己的心灵,一直坚信野百合也会有春天,终于造就了她今天的成功。
  凯朗出生于印度一个开放的中产阶级家庭,她的父亲虽然滴酒不沾却是享誉印度的酿酒师。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精湛酿酒技术,凯朗也对酿酒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在班加罗尔大学取得动物学学士学位后便赴澳大利亚留学。1975年,凯朗获得澳大利亚Ballarat学院啤酒酿造专业硕士后回国,梦想成为印度第一位女酿酒师。然而,她的满怀激情和才华却无处可施,印度各酿酒厂的大门向女性紧紧关闭着,女性要找到工作太艰难了。
  在经过长达两年求职无门的痛苦等待后,一个偶然机遇将创业大门向凯朗打开。当时,爱尔兰化学品专业公司正准备进军印度。由于印度法律严格规定,外国投资者在印度投资公司只能占30%的股份,因此公司的老板急于寻找一个印度合伙人。在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后,老板发现,凯朗就是最佳合伙人,于是与凯朗合作成立公司。当时公司成立时的启动资金为1万美元,计划是生产用于生产啤酒、葡萄酒、纸张、动物食品和洗涤剂的酶。
  在当时还相当封闭的印度社会,女性创业注定要比男性创业付出更多的艰辛。为了寻找厂房,凯朗花费了几周时间,因为许多房东认为将房子出租给一个女性不吉利。她找不到员工,最后只得恳求一位女性朋友秘密加入她的公司。所有的银行家都拒绝贷1万美元启动资金给她,最后是在一个朋友婚礼上结识一位银行家后才使她绝境逢生。她的会计师,一位男性在公司开张后不久就“另寻高就”。最糟糕的是,一位原材料供应商向凯朗提出一个无理而令她啼笑皆非的要求,除非她聘请到一位男性管理人员,否则她休想得到他们公司的材料。
  当时凯朗面对这些困难,没有被吓倒,而是历尽艰辛,克服种种困难,在自己的汽车房里搭建了一个小工作坊,踌躇满志地开始了从番木瓜果中提取酶的试验。当时,印度鲜有人知生物科技为何物,她却在心底勾画了一个宏伟的蓝图:要用印度自己的科技人才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在她的努力下,她成功地从番木瓜果中提取出一种能使肉类变嫩的酶,以及从热带鱼的鱼泡中提取出一种能使啤酒更加透明的胶原质。这标志着印度生物技术产业的开始,也标志着Biocon公司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化解一个又一个创业中的危机后,Biocon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盈利100万美元,也就是在此时,Auchincloss将他持有的该公司30%股份出售给联合利华,凯朗保留她70%的股份。在印度放宽外国人投资后,联合利华曾想收购凯朗的股份最后以失败告终。
  1997年,联合利华将包括Biocon在内的化学制品分部出售给ImperialChemical Industries(ICI)。然而,ICI却无意开拓药品研究领域,一年后该公司作价200万美元打算将持有Biocon的股份出售。凯朗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她说服自己的丈夫约翰?肖——曾任一家纺织品公司总裁,卖掉了他在伦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