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因角声而越发凄苦,“声”因客情而益见悲凉,不明说更显得蕴藉。
从第三句看 ,这位旅人故乡必在函谷关以东 。
“函关归路千余里”,从字面看只是说回乡之路迢遥。
但路再远再险,总是可以走尽的。这位旅人是因被迫谋生,或是兵戈阻绝,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流落在外不能回家呢?诗中未说,但此句言外有归不得之意却不难领会。
暮色苍茫,角声哀怨,已使他生愁;加之秋风又起 ,“大凡时序之凄清,莫过于秋;秋景之凄清,莫 过于夜 ”(朱筠《古诗十九首说》),这就更添其愁, 以至“一夕秋风白发生”。李白名句“白发三千丈”,是用白发生长之长来状愁情之长;而“一夕秋风白发生”则是用白发生长之速来形容愁情之重,可谓异曲同工。诗人用夸张手法,不直言思乡和愁情,却把思乡的愁情显示得更为浓重。
“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这就是诗歌艺术中的含蓄和蕴藉。诗人虽未显露词意,却构造了一个具体的“意象世界”让人沉浸其中去感受一切。全诗语言清畅,形象鲜明,举措自然,又可见含蓄与晦涩和卖弄决不是同一回事。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
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
壮士连营候鼓鼙。
太上隐者诗鉴赏
这首诗 ,《乐府诗集》收入卷七十九 ,作《近代曲辞 》;《万首唐人绝句》卷五十八作《乐府辞》; 《全唐诗》卷二十七作《杂曲歌辞》,都未著作者姓名。
“水调歌 ”,古代乐曲名。《全唐诗》题下注: “水调,商调曲也。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本篇即歌的第一叠。它是按照“水调歌”的曲谱填写的歌词,因此在声韵上不大符合一般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律。
这首诗描写了驻守在西域边境荒野上的连营军士,闻警候令特征的情景。诗的首二句,就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落笔 ,起得平缓。“平沙落日大荒西”一 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慢慢西沉的景象 。“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接写 夜景。日落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 ,则夜静可知。“高复低”三字,又状出 星空夜转的景象,说明时间在缓移,静夜在加深。诗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在时间进程上和诗的结构、语势上 ,都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并随着时间的推移, 引导读者逐步进入诗人在这两句诗所极力表现的静谧境界。
第三句陡转,点出军情。古代边防地带,隔一段距离就于高处设一烽火台,贮狼粪于其上,一旦发现敌情,则燃火示警 。“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 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见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烽火起于幽深的静夜,划破沉寂的夜空,已使人触目而心惊。又曰“孤山几处”,则又见警报由远及近向军营飞速递传而来 。极力写出军情的紧迫,一下子扣紧读者的心弦。这一句在结构、语势上,以及它所描述的事件,都恰好与前二句相反,给人以一种突兀、紧急之感。同时,由于前二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兀、危迫与紧张。故前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本句的绝好衬垫。
第四句接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安扎在原野上的座座军营 ,连成一片,故曰“连营”,关顾首句 “大荒”,也点出军势之盛 。警报传来,连营军士临 危而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准备就绪,单等军令下达 ,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壮士连营 候鼓鼙 ”,“候”字下得极妙。有的选本改“候”为 “听 ”,不仅没有可靠的版本依据 ,而且使韵味顿损。“候”者 ,待令以出征,动在令先,则连营将士 行动之神速 、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可见;“听” 却不同了,闻令而未动,则行动之迟缓、军容之涣散可知。第三句极写军情的紧急,造成紧张危迫的气氛,又正好是本句所叙写的情事的绝好衬垫,表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以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这首诗全以纯客观的笔调写景叙事,不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但是由于它采用层层渲染烘托衬垫的艺术手法,造成环境气氛上的有张有弛,再配以结构、语势上的起伏跌宕,扣人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