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旁时见游奕军,
坡下寂无迎送客。
霸陵东望人烟绝,
树锁骊山金翠灭。
大道俱成棘子林,
行人夜宿墙匡月。
明朝晓至三峰路,
百万人家无一户。
破落田园但有蒿,
摧残竹树皆无主。
路旁试问金天神,
金天无语愁于人。
庙前古柏有残枿,
殿上金罏生暗尘。
一从狂寇陷中国,
天地晦明风雨黑。
暗前神水呪不成,
壁上阴兵驱不得。
间日徒歆奠飨恩,
危时不助神通力。
我今愧恧拙为神,
且向山中深避匿。
寰中箫管不曾闻,
筵上牺牲无处觅。
旋教魔鬼傍乡村,
诛剥生灵过朝夕。
妾闻此语愁更愁,
天遣时灾非自由。
神在山中犹避难,
何须责望东诸侯。
前年又出杨震关,
举头云际见荆山。
如从地府到人间,
顿觉时清天地闲。
陕州主帅忠且贞,
不动干戈唯守城。
蒲津主帅能戢兵,
千里晏然无戈声。
朝携宝货无人问,
暮插金钗唯独行。
明朝又过新安东,
路上乞浆逢一翁。
苍苍面带苔藓色,
隐隐身藏蓬荻中。
问翁本是何乡曲,
底事寒天霜露宿。
老翁暂起欲陈词,
却坐支颐仰天哭。
乡园本贯东畿县,
岁岁耕桑临近甸。
岁种良田二百廛,
年输户税三十万。
小姑惯织褐絁袍,
中妇能炊红黍饭。
千间仓兮万斯箱,
黄巢过后犹残半。
自从洛下屯师旅,
日夜巡兵入村坞。
匣中秋水拔青蛇,
旗上高风吹白虎。
入门下马苦旋风,
罄室倾囊如卷土。
家财既尽骨肉离,
今日残年一身苦。
一身苦兮何足嗟,
山中更有千万家。
朝饥山草寻蓬子,
夜宿霜中卧荻花。
妾闻此老伤心语,
竟日阑干泪如雨。
出门唯见乱枭鸣,
更欲东奔何处所。
仍闻汴路舟车绝,
又道彭门自相杀。
野色徒销战士魂,
河津半是冤人血。
适闻有客金陵至,
见说江南风景异。
自从大寇犯中原,
戎马不曾生四鄙。
诛锄窃盗若神功,
惠爱生灵如赤子。
城壕固护教金汤,
赋税如云送军垒。
奈何四海尽滔滔,
湛然一镜平如坻。
避难徒为阙下人,
怀安却羡江南鬼。
愿君举棹东复东,
咏此长歌献相公。
韦庄诗鉴赏
《秦妇吟》无疑是我国诗史上一才华横溢的长篇叙事诗之一。长诗诞生的当时,民间就广有流传,并被制为幛子悬挂 ;作者则被呼为“秦妇吟秀才”,与 白居易曾被称为“ 长恨歌主 ”并称佳话。其风靡一世,盛况空前。然而这首“ 不仅超出韦庄《浣花集》 中所有的诗,在三唐歌行中亦为不二之作”(俞平伯)的(秦妇吟),却厄运难逃 。由于政治缘故,韦庄本 人晚年即讳言此诗 ,“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 吟》幛子,以此止谤”(《北梦琐言》)。后来此诗不载于《浣花集 》,显然出于作者割爱。至使宋元明清历 代徒知其名,不见其诗 。至近代,《秦妇吟》写本复 出于敦煌石窟,真乃天幸。
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冬到中和三年(883)春,即黄巢起义军进驻长安的两年多时间里,唐末农民起义发展到高潮,同时达到了转折点。由于农民领袖战略失策和李唐王朝官军的疯狂镇压 ,斗争残酷, 而百姓蒙受着巨大的苦难和悲惨的牺牲。韦庄本人即因应举羁留长安,兵中弟妹一度相失 ,又多日卧病,他便成为这场震撼神州大地的社会巨变的目击者。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在他离开长安的第二年,即中和三年 , 在东都洛阳创作了这篇堪称他平生之力作的史诗 。在诗中 ,作者虚拟了一位身陷兵中复又逃离的长安妇女“秦妇”对邂逅的路人陈述其亲身经历,从而展现了那一大动荡的艰难时世之各个方面 。总之, 《秦妇吟》既是一篇诗体小说 ,当然具有纪实性质。 全诗共分五大段。首段叙述诗人与一位从长安东奔洛阳的妇人(即秦妇)于途中相遇,为全诗引子;二段为秦妇追忆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前后的情事;三段写秦妇在围城义军中三载怵目惊心的各种见闻;四段写秦妇东奔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末段通过道听途说,对刚刚平定的江南寄予一线希望,为全诗结尾。
《秦妇吟》用了大量篇幅叙述了农民军初入长安引起的动乱。毫无疑问,在这里,作者完全站在李唐王朝的立场 ,是以十分敌视的态度看待农民革命的。 由于戴了有色眼镜,即使是描述事实方面也就不无偏颇,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根据封建时代正史(两唐书)记载,黄巢进京时引起坊市聚观,可见大体上做到井然有序。义军头领尚让慰晓市人的话是 :“黄王 为生灵 ,不似李家不恤汝辈,但各安家。”而军众遇穷民于路,竟行施遗,唯憎官吏,黄巢称帝后又曾下令军中禁妄杀人。当然,既是革命,便难免流血;加之队伍庞大 ,禁令或不尽行 ,正如《新唐书·黄巢传》所记载“贼酋择甲第以处,争取人妻女乱之”的破坏纪律的行为总或不免。而韦庄却抓住这一端作了“放大镜”式的渲染:
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知次。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北邻诸妇咸相凑,户外崩腾如走兽。轰轰琨琨乾坤动,万马雷声从地涌。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 。。。家家流血如泉沸 ,处处冤声声动 地,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秦妇”的东西南北邻里遭到烧杀掳夺 ,几无 一幸免。仿佛世界的末日到了,整个长安城就只有嘶杀声与哭喊声。由于作者把当时的一些传闻,集中夸大,不免失实。但是,就在这些描述中,仍有值得读者注意的地方。在农民起义风暴的席卷下,长安的官吏财主们的惶惶不可终日的仇视恐惧心理,得到了相当生动的再现。在他们眼中 ,不仅起义军的“暴行” 令人发指,就连他们的一举一动,包括沿袭封建朝廷之制度,也是令人作恶的 :“衣裳颠倒语言异,面上夸功雕作字。柏台多半是狐精,兰省诸郎皆鼠魅。还将短发戴华簪,不脱朝衣缠绣被。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 。”诗中表现的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 的仇视心理,可谓入木三分。这段文字,却从另一个角度,生动地反映出黄巢进入长安后的失策,写出农民领袖是怎样惑于帝王将相的错误观念,在反动统治阶级力量未曾肃清之际就忙于加官赏爵 ,作茧自缚。 由此我们发现诗中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相当丰富,它还写到了农民起义军是怎样常处三面包围之中,与官军进行拉锯战,虽经艰苦卓绝的奋争而未能解围;他们又是怎样陷入困境 ,自顾不暇 ,也就无力解民于倒悬,致使关辅人民饿死沟壑、析骸而食;以及他们内部藏纳的异己分子是如何时时在祈愿他们的失败,盼望恢复失去的天堂。而这些生动形象的史的图景,是正史中不易看到的,它们体现出作者的才力。
正如上文所说 ,《秦妇吟》是一个动乱时代之面 面观,它的笔锋所及,又远不止于农民军一面,同时还涉及了封建统治者内部矛盾。韦庄在描写自己亲身体验、思考和感受过的社会生活时,违背了个人的政治同情和阶级偏见,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李唐王朝的官军和割据的军阀。诗人甚至痛心地指出,他们的罪恶有甚于“贼寇”黄巢 。《秦妇吟》揭露的官军罪恶 主要有二:其一是抢掠民间财物不遗余力,如后世所谓“寇来如梳,兵来如篦 ”。诗中借新安老翁之口控诉说。
千间仓兮万斯箱,黄巢过后犹残半。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入门下马如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残年一身苦。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万家。。。
其二便是杀人甚至活卖人肉的勾当。这一层诗中写得较隐约,陈寅恪、俞平伯先生据有关史料与诗意互参,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