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尾联照应开头 , 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 ,地形相似 ,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挽,令人感慨不已。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 。例如中间两联 ,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迁,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选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 ;松楸、 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合”字又以 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 ;“王 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感慨,读来令人不禁怅茫。
登洛阳故城
许 浑
禾黍离离半野蒿,
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
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
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
犹自吹笙醉碧桃。
许浑诗鉴赏
洛阳,是有名的古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曾建都于此 。隋炀帝时 ,在旧城以西十八里营建新城,武则天时又加扩展,成为唐代的东都,而旧城由此芜废。许浑这首诗是吊故城感怀。
登临送目,一片荒凉衰退的图景展现在眼前:禾黍成行,蒿草遍野,再也不见旧时城市的风貌 。“禾 黍离离”,是从《诗经·黍离》篇开首的“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原诗按传统解说,写周王室东迁后故都的倾覆,藉以寄托亡国的衰思。这里加以化用,也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念。
由城市的衰败 ,诗人转念及当年兴建时的情景。 “城此”的“城”,这里作动词用,筑城的意思。“岂知劳 ”的“知”,这里有管得上的意思。人民世世代 代不辞艰辛 ,用双手修建起这座城市 ,任其弃置废坏,岂不令人痛惜?
诗人的联想活动接着向更广阔的方面展开 。“水 声东去”,既是写的实景(故洛城紧靠洛水北岸),又有双关寓意 。《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经过河边,望着滔滔不息的河水叹息道 :“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 夜 !”诗人也是由脚下奔流向东的洛水,生发出光阴 流逝 、人世沧桑之感:昔日繁华的街市 、隆盛的朝会、熙来攘往的人群、多少悲欢离合的情事,都在这喧哗不停的水声中变幻隐现,而终归烟消云散。想到这一切,真叫人思潮汹涌,起伏不平!
如果说 ,“ 水声”是动景 ,“山势”就是静景, 动静搭配,以沧桑之感暗中联系 。洛阳城北有芒山, 一作邙山,绵亘四百余里,成为古都的天然屏障,居高临下 ,可以俯瞰全城 。东汉梁鸿《五噫歌 》云: “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 ,噫!宫阙崔巍兮, 噫!民之劬劳兮 ,噫!辽辽未央兮,噫!”而今,城 市虽已不复当年繁盛景象,而那残存的宫殿却还高耸着,仿佛在给历史作明证。用静物这么一衬托,人事变幻之迅速就感受得格外强烈。这一联表面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概括了上下千年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蕴含着诗人内心无穷的悲慨,历来为人传诵。
第三联由奔驰的想象折回现实,就眼前景物进一步点染气氛 。暮云、寒雨、古堞(城上的矮墙)、空 壕,合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空寂之中 ,几声鸦噪,数点雁影,更增添了萧瑟的情味。
结末又从世事无常推想到神仙的永存。缑(gu勾)岭,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距洛阳约百里。传说东周灵王的太子晋修仙得道,在缑氏山头骑鹤升天而去。后人纷纷扰扰,可有谁能像王子晋那样逍遥自在地超脱于尘世之外呢?诗人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只能用一声叹息来收束全篇。
许浑生活在唐王朝走向衰落的晚唐时代。他追抚山河旧迹,俯仰今古兴废,苍莽历落,感叹深沉,其中隐约寄寓着一层现实幻灭的悲哀 。本篇起得苍凉, 接得开阔 ,对偶齐整,句法灵活 ,在其怀古诗中亦称名作。可惜的是后半篇比较单薄。颈联虽然刻画工细,但未能翻出新意,缺少转折波澜之势。结尾则落入俗套。
汴河亭
许 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
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
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
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
迷楼还似景阳楼。
许浑诗鉴赏
隋炀帝杨广为了东游广陵(扬州 ),不惜倾全国 民力财力开凿一条运河 ,即今通济渠 。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 ”。这首《汴河 亭》诗 ,当是作者在南游中经过汴河时写的 。诗写得笔力劲健 ,气势雄阔 ,语言华美,意境宏大,且感慨深刻 ,讥讽无情 。诗人对隋炀帝这个历史亡灵的鞭挞,实际上是针对晚唐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侈的现实而发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写景叙事上的 “示观”描写 。所谓“示观”,就是通过艺术想象把未曾见过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许浑经过二百年前修筑的炀帝的行宫汴河亭时不由得感叹万千,浮想联翩,炀帝当年那种穷奢极欲的情景仿佛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诗的前三联所描写的内容:炀帝为了东游广陵赏花游乐,将那从昆仑山流下来的黄河水分引凿渠 , 修了一条运河 ;运河一修成,“百二禁兵”即皇帝卫兵就跟着皇 帝辞别了宫庭 ,“三千宫女”也伴随着皇帝下到龙舟;一路上鼓声震天 ,旌旗如林,浩浩荡荡,直赴广陵。 这一切,诗人都只是“想见”而并未亲见,但却写得这般情景生动,使读者犹如亲见,这就是作者进行的“示观”描写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是诗的意境的动态描绘。诗中“劈昆仑”、“下龙舟 ”、“ 星辰动”、“日月浮”等句中的“劈”“下”“动”“浮 ”,以及“游”、“震”、“拂”、“开”等字, 都是动词,因而就赋予全诗意境以活动的体态,形成了骏马走坂之势,给人以形象飞动之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人在进行这种动态描写时,能够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夸张。像颈联“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两句,其中的“鼓震”、“旗开”当是历史事实,但是鼓声能上入云霄,把行云挡住并使星辰摇动 ;旗帜能“拂浪”,在旌旗闪动时又 能使人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这却分明是诗人的创造性想象,是虚构和夸张。诗的首联、颔联本来已经写得很活脱,很有气慨,再加上这样一个颈联,就更显得造形生动,气象雄豪,简直是把杨广东游的那种赫赫声势、巍巍宏伟的豪华盛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两句诗实是全篇的“警策”。
三是“ 卒章显其志 ”。白居易曾说他的“ 新乐 府 ”是“卒章显其志”。许浑这首诗也巧妙地使用了 这种艺术写法,诗的前三联基本上是冷静地客观地写景叙事,单看这三联几乎看不出作者的倾向所在。只是到了尾联 ,“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才忽然笔锋一转,把对事件的评判,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表露了出来。诗人“显志”的方式也很别致。他笔下的尾联不是前三联所创造的形象的自然延伸,也不是对炀帝东游景象的直接批判,而是另起炉灶,凌空一跃,一下子跃到“义师”、“迷楼”上去了,对炀帝游荡荒淫所招致的亡国后果作了严肃的议论和无情的嘲讽。但又不是直言指斥,而是把炀帝为了淫乐而修的“迷楼”与南朝陈后主的“景阳楼”相比,把人们的视线和思绪又拉回到眼前的汴河亭 ,触景生情, 引人深思,无限感叹都在意象之外,这样的结尾是很有韵味的。
塞下曲
许 浑
夜战桑乾北,
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
犹自寄寒衣。
许浑诗鉴赏
《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