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诗鉴赏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用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第四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转得干净利落,却仍然持续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
头两句:送茶军将的敲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酣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两人的互相尊重与诚挚友谊。
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
头两句说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品尝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树而开花。接着说帝王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以下四句,说象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现在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在最后那句感慨中,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两段,全用朴素的铺叙,给人以亲切之感。
虽然诗中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却把自己与他们区别开来,把自己归于野人群中。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直淡泊的胸怀。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茶对他来说,不只是口腹之欲,而且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似乎只有在这片天空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寓。
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现他内心骚动不安的不平文字。
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摆脱可厌的世俗,过他心灵的生活。纱帽,这里指一般人用的纱巾之类。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这种平易淡泊的外观,并不表明他内心平静。读完全诗,才会见到他内心挚热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谓煎茶时的滚沸声。白花,煎茶时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这里也不单纯是为了修饰字面。以下全力以赴写饮茶,而所饮之茶就象一阵春雨,使他内心世界一片葱翠。在这里,他酝酿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说“险入平山”。七碗相连,如珠走坂,气韵流贯,愈进愈美。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第三碗进入素食者的枯肠,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却又使人平添无限感叹。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关键处。看他写来轻易,笔力却很厚重。心中郁积,发出深山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着力一搔的快感。
饮茶的快感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这,虽也容或有之,但也应该说这是对孟谏议这位饮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赞誉。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具体的思想。这是诗中“针线”,看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多么熨贴。
蓬莱山是海上仙山。卢仝自拟为暂被谪入人间的仙人,现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风,返回蓬莱。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去询问一下下界苍生的事,问一问他们究竟何时才能够得到苏息的机会!
这首诗写得挥洒自如,宛然毫不费力,从构思、语言、描绘到夸饰,都恰到好处,于酣畅中求严谨,有节制,卢仝那种特殊的别致的风格,获得完美的表现。
刘叉诗鉴赏
生平简介
河朔(今河北一带)人。好任侠。家境贫困。曾为韩愈门客。后游齐、鲁,不知所终。其诗风格犷放,能突破传统格式,但也有险怪、晦涩之病。有《刘叉诗集》。
冰 柱
刘叉
师干久不息,
农为兵兮民重嗟。
骚然县宇,土崩水溃,
畹中无熟谷,
垅上无桑麻。
王春判序,
百卉茁甲含葩。
有客避兵奔游僻,
跋履险阨至三巴。
貂裘蒙茸已敝缕,
鬓发蓬舥。
雀惊鼠伏,宁遑安处,
独卧旅舍无好梦,
更堪走风沙!
天人一夜剪瑛琭,
诘旦都成六出花。
南亩未盈尺,
纤片乱舞空纷拏。
旋落旋逐朝暾化,
檐间冰柱若削出交加。
或低或昂,小大莹洁,
随势无等差。
始疑玉龙下界来人世,
齐向茅檐布爪牙。
又疑汉高帝,
西方来斩蛇。
人不识,
谁为当风杖莫邪。
铿锵冰有韵,
的皪玉无暇。
不为四时雨,
徒于道路成泥柤。
不为九江浪,
徒为汨没天之涯。
不为双井水,
满瓯泛泛烹春茶。
不为中山浆,
清新馥鼻盈百车。
不为池与沼,
养鱼种芰成霪霪;
不为醴泉与甘露,
使名异瑞世俗夸。
特禀朝沏气,
洁然自许靡间其迩遐。
森然气结一千里,
滴沥声沉十万家。
明也虽小,
暗之大不可遮。
勿被曲瓦,
直下不能抑群邪。
奈何时逼,
不得时在我梦中,
倏然漂去无余。
自是成毁任天理,
天于此物岂宜有忒赊。
反令井蛙壁虫变容易,
背人缩首竞呀呀。
我愿天子回造化,
藏之韫椟玩之生光华。
刘叉诗鉴赏
从唐德宗贞元末到宪宗元和时期,以韩愈为首的一派诗人,一反大历以来圆熟浮丽的诗风,走上险怪幽僻一路。如韩愈的《陆浑山火》和卢仝的《月蚀诗》等都足以代表这种诗风。刘叉也是这一诗派的著名人物,以《冰柱》、《雪车》二诗为最有名,而《冰柱》诗尤奇异奔放,寄寓遥深,为后世所称颂。
全诗可分为三段。
从首句到“更堪走风沙”为第一段。在这一段里,诗人首先揭发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干戈不止,民不聊生。安史乱后,接着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吐蕃也多次出兵干扰西南边疆,诗里所说的“骚然县宇,土崩水溃,畹中无熟谷,垅上无桑麻”,反映了当时因战祸连绵而造成的田园荒芜景象。诗人为了躲避兵灾,逃向四川,而四川也非乐土。旅途艰辛漫长,而在兵荒马乱中跋山涉水,不仅要忍受风霜劳顿之苦,还要时时提防恶人的侵袭。“貂裘蒙茸已敝缕,鬓发蓬舥,雀惊鼠伏”,写出了旅途中的艰辛困苦,为下文借写冰柱抒发感叹作了铺垫。
从“天人一夜剪瑛琭”到“直下不能抑群邪”为第二段。这一段是全诗的主要部分,描绘了冰柱的奇丽景色。在一夜大雪之后,房檐间的冰柱垂挂下来,大大小小,高低错落,一样的晶莹洁白,玉色琼辉。
它不是冰柱,而是天上玉龙的爪牙;它不是冰柱,而是汉高帝的斩蛇宝剑!这两个奇异的比喻,不仅写出了冰柱的风神,还为下文写它的不为世用张势:它不能化为及时雨,使田禾滋壮;而只能化为泥浆,使道路艰难。它不能化为九江的波涛,奔向大海;而只能浸入峡谷,沉沦天涯。它不能化为双井名泉,煮茗煎茶;它不能化为中山美酝,芳香四溢。它不能蓄而为池,积而为沼,养鱼种芰;它不能为甘泉,不能为饴露,使这特异的祥瑞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