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不是在乎那几十块钱的兑换券,而是生气自己桌上的东西居然有人拿。我想,八九不离十是公司两个喜欢吃麦当劳的女孩拿走了。”
我劝她不要那么容易下判断,但她却说:
“我已经在桌上找遍了,肯定是丢了。”
接着她又说了一句:
“我从来没想到要防备员工,但现在看来得多一个心眼了。”
这件事情似乎就这样过去了。几个月后,我路过她的公司,就顺便去拜访了她。当时她的公司正好在搬家,我就顺便帮助她收拾桌上的书籍,很偶然地发现在一本书中,就躺着几张麦当劳的兑换券!
当我将这几张兑换券拿给她时,她的脸一下子红了,很不好意思地说:
“是我当初记错了,也错怪了员工。”
这件事引起了我们关于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不误会他人、更多地理解他人的思考与探讨。
正好我当时在书店买到了一本著名学者罗伊?F?鲍迈斯特尔的名著《恶》。在这书中,记录了一个故事,对我们探究这一主题,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女人在上飞机前,在候机厅的小餐厅里买了一袋薯条和一杯可乐。然后坐到了一位穿戴整洁、考究的男人旁边的空座位上。接着,她开始吃薯条。
当她开始吃第一根薯条时,却发现旁边正在看报纸的男人突然抬起头来,狠狠地盯住她,像一个猎手盯着猎物。
然后,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他将手伸进薯条袋里,掏出一根放进自己嘴里,然后开始嚼了起来!
一种想要逃跑的冲动撞击着她,但气愤使她还是坚持住,并从袋里再拿出一根薯条放进嘴里。
旁边的男人用一种充满敌意目光看着她,也再次向薯条袋伸出了手。他们就这样吃完了这包薯条,彼此没说一句话。
之后,她快快起身,进入候机室坐定,并且对刚才发生的一幕既茫然又气愤:她竟然碰到这种“生物”—一个自得地从陌生人盘中取食的人。
然而,当她将手伸到提包中准备拿机票登机时,却碰到了一样让她目瞪口呆的东西——一整袋薯条!原来,她自己才是从陌生人盘中取食的无礼“生物”!
讲述完这个故事后,作者说出了这样的观点:恶存在于受害者的眼中。邪恶总是被受害者的目光捕捉到而绝少被行恶者所顾及!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女人的行为是侵犯性的,而她也对别人的类似行为感到恐惧。
这个故事,给这位女企业家有很大的震撼。她坦然承认:自从认为有员工拿了她的麦当劳券后,她不仅对那两位喜欢吃麦当劳的员工开始防备,而且对其对员工也有所防备。结果弄得气氛很紧张,单位的绩效也受到不小影响。不仅大家不愉快,她自己也深受其害。
经过这件事后,她明白了一个基本道理:
与人相处,最容易误解别人。而误解别人的原因,是自己那种不经调查、不经分析就下结论的做法,也就是自己所认为的“高见”。
但这种“高见”,往往是靠不住的。
因此,当我们在指责别人时应当反思一下:
我们的所谓“高见”,难道就是真正正确和科学的吗?
我们的所谓“高见”,是否有可能正是偏见呢?
如果我们对事情多一些了解,我们就可能多一份理解。
了解深入了,理解深刻了,误解自然就会少了。
吸取孔子与包公的教训
其实,谁都可能误解别人,哪怕圣人、伟人、有智慧的人也不例外。
千百年来,孔子和包公都是圣贤和智慧的化身,可你是否想到:他们也会犯和我们一样的错误呢?
先来看孔子:
有一天,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在煮饭,他则在一边睡觉。
一觉醒来,他发现颜回正将一撮饭放到自己嘴里去。
孔子很不高兴,觉得颜回怎么能趁着自己睡觉的时候偷偷先吃。
但他并没有说破,只是对颜回说:
“饭熟了吧?准备一下,我们先祭奠一下周公。”
不料颜回急忙回答:
“不行,这些饭不能用来祭奠。”
“为什么?”
颜回答道:
“刚才煮饭时,有一团灰掉了进去,将米饭弄脏了。我想将弄脏的那团米饭丢掉太可惜了,于是就吃掉了。”
孔子这才明白自己错怪了颜回。
这个故事十分让人深思:孔子有大“圣人”之称,很懂察人之道,孔子与颜回的关系,应该是通过多年了解建立起来的最信任的关系。
可就算是这样,孔子也差点犯了偏见的错误。
这说明误解他人是很容易的,假如不“倒空”自己的主观臆测,就算大圣人也会犯错误,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再来看包公。
在中国人眼中,“包青天”是正直与智慧的化身。然而,包公也有失算的时候。
一次,某人犯了法,本应当受杖脊刑罚。这人就向包公手下的小吏行贿,希望能减轻刑罚。
小吏财迷心窍,接受贿赂后,向他面授机宜:
“开堂时,包老爷定会叫我持杖行刑,到时你就呼喊争辩,我自有办法分掉你一半罪名。”。
不一会,包公提审这个人,审问完毕,果然吩咐该小吏行刑。那个人立即按照小吏的吩咐,不停争辩叫喊。小吏于是大声喝斥说:
“快老老实实受打,然后滚出去!”
小吏的话让包公一愣:一个小吏竟然如此仗势,当着自己的面,在法堂上向犯人抖威风,不由大怒,下决心挫挫小吏的气焰。于是当即令人将小吏揪出,把本应加在那位犯人的杖刑,分了一半在小吏身上。这样一来,小吏和犯人的暗中交易就做成了。
这个包公上当的故事,记载于宋代郑克所著的《折狱龟鉴》中,后来,冯梦龙的《智谋大全》中也记录了这个故事,料想具有相当大的真实性。
为何“明察秋毫”的包公,竟然被一个小吏耍了一把呢?
原来,包公固然对那些犯罪者要惩罚,但在根本上,更痛恨仗势欺人、虐害百姓的权贵——那是社会黑暗的根本。所以对权贵,他不畏,对自己身边的当差者,更要治理。
于是,他按照自己的逻辑,给小吏施以惩罚,不料正好帮小吏实现了他所谋求的利益。
在这个故事中,正直与聪明,是包公向来引以为自豪的两点,却恰恰成了他被蒙骗的“盲点”。
这也告诉我们:即使是再有智慧的人,也有自己的盲点,也需要时时警醒自己,否则,“高见”就有可能变成“偏见”,甚至成为陷阱!
哈佛商学院经常提醒学员:
“管理者不要自我参照。”
唐太宗则信奉大臣魏征的名言:
“偏听则昏,兼听则明”
这都是教导我们不要犯这种自以为是、“高见”即偏见的错误。
越有权力发表“高见”,越要学会自我警醒
认识上的偏见,如果被当作“高见”尤其是被权威人士当作“高见”表达或发表出来,往往是很可怕的,有可能会起到很大的破坏作用。
在《读者》杂志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权威的失误”的文章,里面列举了过去100多年间由专家信口开河发表的意见:
1875年汽车
请看1875年美国议会关于汽车问题的记录:
“唯利是图者们手中所掌握的汽油可造成最严重的火灾和爆炸危害。靠汽车引擎驱动的无马马车……排除了对马的使用,其结果,将造成我国农业的毁灭……在我们正在处理的新发现中,含有一种与我们任何常识性的概念都不相符合的、极其危险的自然力。”
1880年电灯
1880年1月6日《纽约日报》的社论说:
爱迪生的电灯绝不是气灯的竞争对手。要点8只电灯就要配1台发电机,所以整个纽约起码要配25万台。而1台发电机的费用为3千美元,总共需要7。5亿美元巨额投资,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该报还引用了一位“著名电气学家”的“权威性”意见:“(电灯)可能会昙花一现般地热闹于一时,但过不多久,爱迪生的名字将同他的电灯一起销声匿迹。”
然而,在翌年秋天,爱迪生就建起了发电厂并开始运转,为纽约的几个地区和费城提供了电力。
1902年飞机
美国天文学的首领、数学家、海军的科学顾问西蒙?纽科姆这样写道:
“靠比空气重的机械飞行即使并非绝对不可,也是不现实的,毫无重要性可言。”
在塞缪尔?兰利教授的动力飞行试验失败之后,《纽约时报》提出忠告:
“我们不希望因兰利教授继续耗费时间和金钱进行飞机的试验,使他作为科学家天生具有的伟大形象受到伤害。
具有戏剧意味的是,仅仅在7天之后,同兰利保持联系、从事研究的赖特兄弟成功地进行了处女飞行。
1956年宇航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理查德?伍利勋爵称:“那些宇航之类的说道纯属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