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为布政使等官。明年,又遣监生分行天下,督吏民修水利。)其纳粟入监之例,自景泰中始。朱国祯《涌幢小品》云:近日民生纳粟一途,人颇轻之。然罗圭峰以七试不录入赀北雍,中解元、会元。盖既有此途可以就试,则人才亦即出其中,固未可一概论也。
○举人汉时取士,无考试之法,皆令郡国守相荐举,故谓之举人。后汉章帝建初元年诏曰:“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举人之名始见于此。今世俗别称举欲会人曰孝廉,以孝廉本郡国所举也。然汉时举人名目甚多,如贤良、方正、文学、有道、直言极谏、茂材异等、明阴阳、明兵法、能治狱、有行义之类,皆郡国所举,而孝廉特其一途耳。今专以此为举人之称,盖孝廉乃每岁所常举,其他则随时诏举故也。和帝十三年制:郡国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上,三岁举一人。此可见汉时举孝廉之常制。又汉成帝诏: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平帝又诏:举武勇有节、明兵法者,郡各一人。此又后世武举之始也。唐、宋举人则又与前代异。前代举孝廉等即为入仕之途,唐、宋惟重进士一科,所谓举人者,不过由此可应进士试耳,故又谓之举进士。其时士之试于礼部者,在内由京兆府考试录送,李肇《国史外》所谓京兆府考而升之,谓之等第是也;在外由各府申送,谓之乡贡,则不复考试,《国史补》谓之拔解是也。至宋则外府解送,亦须先试。东坡在杭州有《监试呈诸试官》诗及《催试官考校》诗是也。(按韩昌黎《宴河南秀才》诗云:乃选二十县,试官得鸿生。则唐时解送,亦须先试,盖中叶以后之制。)举人试礼部不中,仍须再应乡举。《宋史》:刘章四魁乡举。又元遗山《送靖达卿》诗序谓:先生曾以乡试两魁郑州。许瑗在至正中,两以《易经》举于乡,皆第一,会试辄不利。是宋、金、元举人皆如唐制,但可由此试进士,而不能入仕。今乡试已中者为举人,即会试不第,亦不必再应乡举,而并可依科就选。此乃前明之制。盖唐、宋举人谓之举进士,并无另设举人之科。前明则乡试中式者为举人,会试中式者为进士,遂与进士分甲、乙科,而举人并可入仕,是以举人另成一名目也。(今会试中式者,礼部放榜,但云会试中式举人,必俟殿试后赐进士及第、出身、同出身、始谓之进士。或有事故不及赴殿试者,尚但是中式举人,不得称进士,盖犹沿唐、宋遗制。)
○进士进士之名,见于《王制》,秦、汉以来,未有此名目也。至隋炀帝始设此科,唐因之。其初虽有诸科,然大要以明经、进士二科为重,其后又专重进士。此后世进士所始也。唐初制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永隆二年,以刘思立言“进士唯诵旧策,皆无实材”,乃诏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此进士试诗、赋之始。开元二十五年诏:进士以声韵为学,多味古今,自今加试大经十帖。建中二年,中书舍人赵赞权知贡举,又以箴、论、表、赞代诗、赋。太和八年,仍复诗、赋。此唐一代进士试艺之大略也。然唐制有与后世不同者。后世三岁一会试,唐则每岁皆试。后世放进士多至三、四百人,少亦百馀人,唐则每岁放进士不过三、四十人。见《通考》所载《登科记》。宋初犹每岁一试,仁宗至和二年始定令间岁一科举,英宗二年又定令三岁一科,此后世三年一乡、会之始也。(《封氏闻见记》:唐时风尚,最重进士,制举虽高,犹在进士之下。御史张瑰兄弟八人,其七人皆登进士,一人制科出身,每亲故宴集,兄弟连榻,犹令制科者别坐,谓之杂色,以为笑乐。其时习俗如此。)南宋又有类省试,盖因兵兴路远,举子难赴,即就本路权省试,如绍兴二年,川陕宣抚使类试陕西发解进士,得周谟等十三人,以便宜赐进士出身。绍兴五年,又诏川陕类试进士,合格,第一人依殿试第三人例推恩,余并赐同进士出身。度宗在谅ウ,命宰执类试,阮登炳以下依例赐出身。则类试并行之于朝廷,此又因理宗之丧而权为之制也。
○状元、榜眼、探花世称进士廷试第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按状元之名,唐已有之。自武 后初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通鉴》:唐僖宗谓优人曰:“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头。”《酉阳杂俎》:李固言擢状元,诗赋有“芙蓉人镜”之目。又郑谷《登第》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此唐时称状元之故事也。榜眼、探花之名,《明史。选举志》云:制所定也。似谓此三种名目,系明太祖所定。然元人欧阳圭斋,记泰定丁卯状元至国学谢师,榜眼刘思诚,探花郎徐容,亦拜于侧。又高则诚《琵琶记》亦已有榜眼、探花之名。则元、明以来,固有是称。又按《宋史。陈思让传》:思让之孙若拙,素无文,中第二名。当时以第二名为榜眼,遂以若拙为瞎榜。则榜眼之名起于北宋无疑。然魏道辅《诗话》:宋人宗时,朱严以第三人及第,附舟赴任,王禹送诗曰:“赁舟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则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探花之称,唐时曲江宴本以榜中最年少者为之。《秦中记》:探花宴,以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得名花,则二人被罚。宋初犹然。《翰苑名谈》:西方琥登第,年最少,告状元郑毅夫乞作探花郎。毅夫云:“已差二人。”琥曰:“此无定员,添一人何害?”是宋初尚未以第三人为探花。《挥麈录》:宋宗谔之子昭遘,十八岁登第。昭遘子果卿,果卿子士廉,三世皆以是年为探花郎。是亦谓三世登第皆十八岁,故俱以年少为探花郎,而非必三世皆第三名及第也。戴埴《鼠璞》云:本朝故事:吴旦榜冯拯为探花,太宗赐诗曰:“二三千客里成事,七十四人中少年。”《蔡宽夫诗话》亦但言期集所择少年为探花,而今独以称鼎魁,不知何义。戴埴系宋末人,而其说如此,则宋南渡后固以第三人为探花矣。按宋时一甲不止三人(洪容斋《随笔》记:真宗三年,一甲陈尧咨以下六人授将作丞,四十二人授评事,第二甲一百三十四人授节度推官及军事判官,第三甲八十人防团军事推官。又梅圣俞《喜谢师厚及第》诗,自注:一甲二十八人,君名在二十三。又《夷坚志》:淳化三年,大廷唱名,时宫中适生皇子,上喜,顾谓侍臣曰:“第一甲可多放几名。”遂以次传胪,上意亦忘之,至三百名方悟,遽曰:“止!”是岁孙何为状头,而一甲有三百二人),而三人为最重。苏老泉云:今进士三人之中,释褐之日,天下望为卿相,不十年,未有不两制者。苏子瞻《送章子厚序》亦云:仁宗朝十三榜,数其上之三人,凡三十有九人,其不至于上卿者九人而已。则是时一甲虽不止三人,而以三人为贵益可知。周密《唱名记》:第一名承事郎,第二、三名文林郎。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同进士及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五甲同进士出身。其制与今微有不同。然一甲三人即授承事、文林之阶,近代一甲三人先授职之制所由也。(按《宋史。吕蒙正传》:中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秩九品。是宋初状元授职尚不过九品官。)《宋史》:蔡齐举进士第一,仪状俊伟,真宗特命金吾给七驺传呼以宠之。此又后世状元列仗游街之制所由也。《金宣宗纪》:诏词赋进士第一甲第一人特迁奉直大夫,第二人以下及经义进士第一人并儒林郎,第二甲以下征仕郎,同进士出身从事郎,经童将仕郎。则经制视宋较优。《元史》:张起岩延乙卯进士第一,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院修撰。至治元年,宋本廷试第一,亦即授修撰。此又近代状元授修撰之始也。(按:练子宁,洪武十年一甲第二名,授修撰。其后胡广、王艮、李贵三人皆一甲,亦皆授修撰。则明初修撰不止授状元一人。又天顺中,检讨邢让以修实录进修撰,成化中杨廷和亦以检讨进修撰,则修撰本翰林中官名,非专为状元授也。)《续通鉴》注云:第一名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此又近代状元从六品之始也。又元时一甲者皆赐及第,顺帝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