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行漫记 -斯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苏维埃化,尤其重要的是在苏维埃政权的坚强领导下巩固红军攻克的地区。为了这些目的,没有必要打长沙,这件事本身含有冒险的成分。然而如果第一次的占领只是一种暂时的行动,不想固守这个城市,并在那里建立政权的话,那么,它的效果也可以认为是有益处的,因为这对全国革命运动所产生的反响是非常大的。企图把长沙当做一种根据地,而不在后面巩固苏维埃政权,这在战略上和在战术上都是错误的。”
  我在这里要冒昧。打断一下毛泽东的叙述,对李立三提供一些令人感到兴趣的情况。李立三是湖南人,法国留学生。他经常来往于上海、汉口之间,因为共产党在这两个地方都设“地下”总部,到一九三〇年以后,党的中央委员会才迁到苏区去。李立三是中国共产党人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人,也许也是最难以捉摸的一个人,大概也是中国所产生的最够得上成为托洛茨基的一个人。从一九二九到一九三一年,李立三统治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一年他被解除了政治局的职务,派到莫斯科去“学习”,至今仍在那里。李立三也和陈独秀一样,对农村苏维埃缺乏信心,他主张对长沙、武汉、南昌那样的战略大城市采取大举进攻的策略。他主张在农村搞“恐怖”,来打掉地主豪绅的气焰;主张工人发动“强大的攻势”,举行暴动和罢工,使敌人在自己的地盘上陷于瘫痪;主张在苏联支持下从外蒙和满洲展开北面的“侧击”。也许在莫斯科心目中他的最大“罪过”是他在一九三〇年认为中国是世界革命的“中心”,这就否认苏联的这个地位。
  现在话归原处:
  “但是李立三既过高估计了那时候红军的军事力量,也过高估计了全国政局的革命因素。他认为革命已经接近胜利,很快就要在全国掌握政权。当时助长他这种信心的,是蒋介石和冯玉祥之间的旷日持久、消耗力量的内战,这使李立三认为形势十分有利。但是在红军看来,敌人正准备内战一停就大举进攻苏区,这不是进行可能招致惨败的盲动和冒险的时候。这种估计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由于湖南事件、红军撤回江西,特别是占领吉安以后,‘李立三主义’在军队里被克服了。而李立三本人在被证明是错误了以后,很快就丧失了党内影响。但是,在‘李立三主义’被确定地埋葬以前,军内曾经历一个危急的时期。三军团的一部分人赞成执行李立三路线,要求三军团从红军中分离出来。但是,彭德怀对这种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持了在他的指挥下的部队的团结和他们对上级指挥部的忠诚。但是,第二十军在刘铁超领导下公开叛变,逮捕了江西苏维埃的主席,逮捕了许多指挥员和政府干部,并在李立三路线的基础上对我们进行了政治的攻击。这件事发生在富田,因此称为‘富田事件’。富田在苏区的心脏吉安的附近,因此这个事件引起了一时的震动,有许多人想必认为革命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斗争的结局。幸而这次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下去,这是由于三军团的忠诚、党和红军部队的总的团结,以及农民的支持。刘铁超被逮捕,其他叛乱分子被解除武装和消灭。我们的路线重新得到肯定,‘李立三主义’确定地被镇压下去了,结果苏维埃运动随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这时南京被江西苏区的革命潜力完全惊醒了,在一九三〇年年底开始了对红军的第一次围剿。②敌军总数超过十万,兵分五路开始包围苏区,以鲁涤乎为总指挥。当时红军能动员起来抗击敌军的部队约有四万人。我们巧妙地运用运动战术,迎击并克服了第一次围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我们贯彻执行了迅速集中和迅速分散的战术,以我主力各个击破敌军。我们诱敌深入苏区,集中优势兵力突然进攻孤立的国民党部队,取得主动地位,能够暂时包围他们,这样就把数量上占巨大优势的敌人所享有的总的战略优势扭转过来。
  一九三一年一月,第一次围剿完全被打败了。我认为红军如果不是在围剿开始时创造了三个条件,那末这次胜利是不可能的:第一、一军团和三军团在集中的指挥下统一起来了;第二、清算了李立三路线;第三、党战胜了红军内和苏区内的AB团'刘铁超'及其他现行反革命分子。”
  ①毛泽东在大革命中曾把这些地的地租用于湖南农民运动。②这次围剿在杨健'译音'著《中国共产党现况》(一九三一年南京)一书中有详尽描述,颇有兴趣。
  六
  红军的成长(下)
  “仅仅经过四个月的喘息,南京就发动了第二次围剿,以现任军政部长何应钦为总司令。他的兵力超过二十万,分七路向苏区推进。当时红军的处境被认为非常危急。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区域很小,资源有限,装备缺乏,敌人的物质力量在各方面都远远超过红军。但是,红军仍然坚持迄今赖以制胜的战术来对付这次进攻。我们放敌军诸路深入苏区,然后集中主力突然攻击敌第二路,打败了好几个团,摧毁了他们的进攻力量。我们马上迅速地相继进攻第三路、第六路、第七路,逐个击败他们。第四路不战而退,第五路被部分地消灭。在十四天中,红军打了六仗,走了八天路,结果得到决定性的胜利。蒋光鼐、蔡廷锴指挥的一路军,在其他六路被击溃或退却以后,没有认真打一仗就撤退了。
  一个月以后,蒋介石亲身出马统率三十万军队,要‘最后剿灭“赤匪”。协助他的有他最得力的将领陈铭枢、何应钦、朱绍良,每人负责一路大军。蒋介石指望用长驱直入的办法占领苏区,‘荡平赤匪’。他一开始就每天进军八十里,深入苏区的腹地。这恰恰给红军提供了最合适的作战条件,蒋介石的战术很快就被证明犯了严重错误,我军主力只有三万人,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杰出的运动,在五天之中进攻了五路敌军。第一仗红军就俘虏了许多敌军,缴获了大批弹药、枪炮和装备。到九月间,蒋介石就承认第三次围剿已经失败,在十月间撤退了他的军队。
  这时候红军进入一个比较和平的成长时期。发展是非常迅速的。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召开,中央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我担任主席。朱德当选为红军总司令。就在这个月,发生了宁都大起义,国民党二十八路军有两万多人反正,参加了红军。他们是由董振堂、赵博生率领的。赵博生后来在江西作战牺牲,董振堂今天仍然是红五军军长,五军团就是由宁都起义后过来的部队建立的。
  红军现在发动自己的攻势了。一九三二年它在福建漳州打了一个大仗,占领了这个城市。在南方,红军在南雄进攻了陈济棠,而在蒋介石的战线上,红军猛攻乐安、黎川、建宁和泰宁。它攻打了赣州,但没有占领。从一九三二年十月起,直到长征西北开始,我本人几乎用全部时间处理苏维埃政府工作,军事指挥工作交给了朱德和其他的人。
  一九三三年四月,南京开始第四次,也许是败得最惨的一次‘围剿’。①这一次红军第十仗就把敌两个师解除了武装,俘虏了两个师长。敌第五十九师被部分消灭,第五十二师被全部消灭。这一仗是在乐安县的大龙坪和桥汇打的,红军一举就俘虏了一万三千敌军。蒋介石最精锐的部队国民党第十一师,接着也被消灭,几乎全部被缴械,它的师长受了重伤。这几仗构成了决定性的转折点,第四次围剿随即结束。蒋介石当时写信给他的战地司令官陈诚,说他认为这次失败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耻辱’。陈诚是不赞成搞这种围剿的。他当时对人说,在他看来,同红军作战是一种‘终身职业’,也是一种‘无期徒刑’。这话传到蒋介石那里,他就解除了陈诚的总司令职务。
  为了他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围剿,蒋介石动员了将近一百万人,而且采取了新的战术和战略。蒋介石根据德国顾问们的建议,在第四次围剿时就已经开始采用堡垒体系。在第五次围剿中,他就完全依赖这个了。
  在这个时期,我们犯了两个重大的错误。其一是在一九三三年福建事变中没有能同蔡廷锴的部队联合。其二是放弃了我们以前的运动战术,而采用错误的单纯防御战略。用阵地战对付占巨大优势的南京军队,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红军无论在技术上或者在精神上都不适合于阵地战。
  由于犯了这些错误,由于蒋介石在围剿中采用新的战术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