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牛内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个故事是牛自己经历的:有一年,他去内蒙古的巴盟——那里有蒙牛的一个分厂,途中下车买瓜,瓜农大概看过电视,认出了老牛,于是连钱也不要了,说自从来了蒙牛,他们家怎么养了牛,怎么挣了钱,怎么盖了房……“一个不认识的人,看见你就像看见自己的亲人,这让我特别感慨。让认识你的人受益,还不能算好;让不认识你的人也受益,那才是真好。”

  牛说:我们内蒙古有一半以上的老农民、老牧民,至今没进过县城,可是,全球化一下子把他们抛到了美国农民面前、加拿大农民面前,让“锄头化铁锹化”与“机械化信息化”同台比武!他们可怜得不知道种什么好,种出来了又不知道怎么卖出去,卖出去了也落不上好价钱。所以,我们有责任为他们当好这个前锋。

  2003年8月,牛根生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年会上演说时讲到:

  第二个大局,就是要做好企业的事,在发展别人中发展自己。在我们这个行业里,相信各位都有很深的体会,我们经营的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子,一个很大、很长、很累人也很激动人心的圈子,通俗的说法,把它叫做产业链,更形象的说法,应该称它为“企业生态圈”。从最前端的种草养牛,到中间的乳品制造,到后端的市场营销,处处要讲生态平衡。万一有一天某个方面不平衡了,这个圈子就发生了梗阻,你其他方面的技术指标再好,这个圈子也没法再循环下去。明确了“企业生态圈”这样一个概念,我们的一举一动就有了战略支撑。

  每个企业有自己的生态圈,同时,企业和企业又合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生态圈。蒙牛作为中国乳业的晚辈,始终视同行为“队友”,而不是“对手”。我们深信,让锅里的饭增加10倍,远比你在我碗里抢一勺饭、我在你碗里夺一块肉来得重要。

  我们打造“奶源圈”的过程,就是化解三农问题的过程。今年上半年,在前后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胡锦涛总书记和吴邦国委员长两位国家领导人先后到乳品企业视察(即到蒙牛视察——编者注),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乳业的重视。中国2/3的人口是农民,我们如果把农业产业化这篇大文章写好了,我们想的事,就是国家元首想的事;我们选择的职业,就是仅次于总统的职业。中国乳业大有希望!

  牛根生给自己两个定位:在产业链前端,他是“种草养牛的工人农民的儿子”,在产业链后端,他是“全体健康乳制品消费者的仆人”。

  3。共生术: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这首草原民谣形象地反映了奶牛与农民的“命运曲线”。

  作为这条“命运曲线”的一个关键变量,蒙牛给自己确立的使命是:“百年蒙牛,强乳兴农”,“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健康”。

  时至今日,蒙牛已与产品市场的亿万公民、资本市场的千万股民、原料市场的两百万农民,以及数十万生产大军、销售大军、供应大军,结成“三民+三军”的“命运共同体”,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众所周知,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成立6年来,蒙牛通过担保养牛贷款、胚胎移植等方式,带动周边奶农新增奶牛80万头,2003年发放奶款约20亿元,2004年发放奶款约30亿元,成为农民的致富带头人。2005年,蒙牛成为中国乳业中日收奶量惟一突破6000吨的企业。

  和林生产基地是蒙牛分布于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的20多个生产基地中的一个。

  蒙牛未建厂之前,和林格尔是国家级贫困县,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全自治区后几位。

  蒙牛成立后,同时解决了三个问题:第一,让农民找到了市场。过去千家万户的农民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茫然不知所措,现在只要紧盯蒙牛就可以了,蒙牛就是农民的市场。第二,发展了具有比较优势的“白色产业”(养牛)和“绿色产业”(种草)。和林县的奶牛头数,由1999年的6000头发展到2004年的6万多头,扩大了10倍!第三,一大批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几乎没有再当农民的,而成为工人后,一个季度的收入就接近农民全年的劳动收入。

  农民富了,县域经济也发展了,这个昔日的国贫县,一跃成为内蒙古自治区1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明星县”。

  由和林格尔县政府开发的百亭园里,有一座亭子记录着对牛根生的简明评价:

  牛根生,男,1958年生,苦过心志,劳过筋骨。有志者事竟成,戎马半生,伊利扬名建奇功;苦心人天不负,事在人为,百年蒙牛创始人。

  膝下一子牛犇,一女牛琼,他以牛的谦恭,总结自己的成功: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除此之外,蒙牛还用利益杠杆,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由“政策号召型”转变成了“经济驱动型”,让慢节奏变成了快节奏。加入WTO,粮食作物中玉米所受的冲击最大,而内蒙古粮食作物又以玉米为主。蒙牛建厂之地,牛吃什么,农民就种什么。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畜牧业,蒙牛向全社会发出“还我草原”的呼吁。为了鼓励农户退耕还草,蒙牛除了免费提供草种,还发放种草补贴。由此,大量耕地变成了绿油油的苜蓿草地,一年可以割三到四茬,绿得最早,枯得最晚。

  此外,在首府呼和浩特,蒙牛正在有计划地开发草场,建设壮观的“人工草原”,以此解决奶牛饲料问题,发展生态畜牧业,并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让外来人员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大草原的气息。

  乳业是世界性的产业之一。在发达国家,乳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20%以上,而我国乳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足1%。“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实际上是一篇世界性的大文章。因为发展乳业不光是强壮国民身体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捷径。乳业把城市和农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乳业让大量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变成了产业工人,让农民由拿“年薪”的人变成了领月薪的人,有效地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乳业是健康型产业,为人类提供了“最接近完美的食品”。发达国家已逐步在走饮奶立法的路子。

  为此,蒙牛倡导:“市民健康一杯奶,农民致富一家人。”

  目前,中国消费者所饮用的每4袋牛奶中,就有1袋是由蒙牛提供的。

  4。竞争:从“点对点”到“面对面”

  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白热化,使乳业的较量逐步由“点对点”的竞争过渡为全方位的“面对面”的竞争:市场对市场,工厂对工厂,牧场对牧场,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跑不了。

  目前中国乳业与世界乳业相比,市场全面接轨,工厂基本接轨,惟一没有真正接轨的就是牧场。

  牧场未接轨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奶牛单产(每头每年产量)偏低。美国、加拿大为10吨以上,澳大利亚、新西兰为8吨以上,世界平均为55吨,中国平均为4~5吨。二是养殖规模偏小。为降低成本,澳大利亚每个牧场的平均养殖规模在200头以上,而我国由于受生产力水平所限,户养三五头牛的现象随处可见。三是细菌含量偏高。据了解,美国政府将牛奶中的微生物数量严格控制在5万个/毫升以下,否则就要从严处罚。而中国的生鲜牛奶收购标准规定,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国家一级奶应小于50万个/毫升、二级奶小于100万个/毫升。这个标准明显偏低,而且16年来一直未变。此外,我国的原奶收购价在国际上并无竞争力,2004年比新西兰高,比俄罗斯高,与澳大利亚不相上下。

  这“一少一小”,加上“一高一平”,就使中国牧场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变则进,不变则退;升级则一通百通,不升级则一塞百塞。

  市场是大家的,工厂是一样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乳业升级的重点,目前就在于牧场。牧场怎么升级?逐步淘汰低产牛,逐渐减少散养户,向高产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但由于农民利益的特殊性,致使中国的舆论环境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