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译注于长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2),敢问何谓也?”仲尼
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3);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4)?无
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5)?”冉求未对。仲尼曰:“已
矣,未应矣(6)!不以生生死(7),不以死死生(8)。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9)。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10)?物物者非物(11),物出不得先物也(12),犹其有物也

(13)。犹其有物也,无已(14)。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己者,亦乃取于是者也(15)。”
'注释'

(1)失问:失去问意。心有所悟,不想再问。
(2)昭然:明白。昧然:胡涂。
(3)神者先受之:用空虚的心神先接受领会。
(4)不神者求:不神者指外界事物及道理。向外界事物道理去寻求验证,所以变得胡涂了。
(5)这句意思是,古有子孙,于是代代繁衍,今天才有子孙。如果古无子孙,今日也不会凭空生
出子孙。由此推证,古代和今天相同,今天即是古代的继续。
(6)未应:不要应答,待继续讲说下去。
(7)不以生生死:死者自行死去,新生者并不是使已死者复生。
(8)不以死死生:新生者自生,死去者也不是使新生者死去。
(9)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之意。死与生并不相互依赖,它们各有自己的体系。
(10)者:作之解。这句意思是:有先于天地就生成之物吗?
(11)物物者非物:生成物的那个东西,不是物自身,而是物之它体。
(12)物不得先物:被生成之物不能先于生成它的物而存在。譬如生物由细胞生成,细胞由分子
生成,分子由更小的东西生成等等,这样生物不能先于细胞,细胞不能先于构成它的分子,分子不能
先于构成它的更小原素,这样追溯下去,以至于无穷。如《齐物论》所说:“有有也者,有无也者,
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是没有穷尽的。在这无穷系列中,后一环节之物下能
先于前一环节之物存在,即是“物不得先物”。
(13)犹其有物:生成此物的物,上面仍然还有它的生成者。犹,依然、仍然。
(14)无已:没有止境。
(15)取于是:圣人即是取法于自然之理,故其爱人类无止境。是,指上面所说自然之理。
'译文'

冉求问孔子说:“未有天地以前的情形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可以。
古代和现今相同。”冉求不想再问而退去。第二天又来相见,说:“昨天我
问‘没有天地以前的情形可以知道吗?’先生说:‘可以。古代和今天相同。’
昨天我还明白,今天我又胡涂了。请问这是为何呢?”孔子说:“昨天你明
白,是用空虚之心神先加接受和领会它;今天又胡涂,则是向外界事物道理
寻求验证之故啊!没有古也没有今,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如果说以前没有
子孙而今天有了子孙,这样说可以吗?”冉求没有回答。孔子说:“算了,
先不要应答!死者自死,新生者不是使已死者复生;生者自生,死者也不是
使新生者死去,死生是相互依赖吗?它们并不依赖而各有体系。有先于天地
就生成之物吗?生成物的那个东西一定不是物自身,被生成之物不得先于生
成它的物而存在,生成物上面仍然还有生成者,生成者上面仍然有生成者,


是没有止境的呀!圣人的爱人类没有止境,也就是取法于此启然之理。”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1)。’回
敢问其游(2)。”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3),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与物化者,一下化者也(4)。安化安不化(5),安与之相靡(6),必与之莫多(7)。
豨韦氏之囿(8),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9)。君子之人,若儒墨者
师,故以是非相■也(10),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
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11),使我欣欣然
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
世人直为物逆旅耳(12)!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13),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14)。
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15),岂不亦悲哉!至
言去言,至为去为(16)。齐知之所知(17),则浅矣。”

'注释'

(1)将:送。这句意思是,不送不迎,听其自然。
(2)游:指精神之出入自在。
(3)外化:随顺外物之变化而变化。内不化:内心平静安宁、恒定不变。
(4)一不化,恒常保持淡漠无心,即是一下比,有此则可与物化。
(5)安,习惯。这句意思是,不管化与不化,皆能习惯自处。
(6)靡,顺。
(7)莫多:不增益。循物之性,顺其自然,不予增减。
(8)豨韦氏:远古之帝王,又见《大宗师》篇。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之园林。
(9)囿、圃、宫、室:皆指帝王居处游息之所。圃比囿小、宫比囿小,室比宫小。居处之所愈小,
精神愈狭隘,道德愈衰落。
(10)■(jī ):和。这句意思是,儒墨二家之师,是非对立最难调和,古之君之亦能顺应调和,
何况今人之一般争论呢。
(11)皋壤:平原。
(12)直:但。逆旅:旅舍。
(13)遇:遭遇,接触。这句意思是,遇到则知,不遇则不知。遇有限,知亦有限。
(14)能能:能作到力所能及的。
(15)人之所不免:人有所知所能,亦有不知不能,不知不能是人所不能避免的。庄子认为有的
入却要强求避免,劳心弗力以自逞,为害生之道。
(16)至言去言:至道之言去掉言说。至为去为:至道之为去掉有为。
(17)齐:齐一。知之所知:靠主体与外界接触所得之知,是靠学习和教化所得有形迹之知,这
种知是浅陋的。
'译文'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经听老师说:‘不要有所送,不要有所迎。’我
请问如何能使精神出入自如。”孔子说:“古时之人随顺物化而内心安定不
变,现今之人内心游移不定而又执滞外物不能顺应其变化。能随顺外物变化
的,一定是内心淡漠安定之人。不管是变化还是不变,都能习惯自处,习惯
与其相顺应,参与变化而不加增益。豨韦氏的园林,黄帝的园圃,虞舜之宫
殿,汤武之宫室,居住愈狭小而道德愈低下。称得上君子之人,就是对儒墨
老师那样对立,也能使其是非相互调和,何况是对待今人之争论呢!圣人与


物相处而不伤害物。不伤害物的人,物也不能伤害他,只有无所伤害的人,
才能与人相交往。山林啊,平原啊,都能使我欣然快乐!快乐还没有完毕,
悲哀又继之而来,悲哀与快乐的到来,我不能抗拒,其离去我也不能阻止。
多么可悲,世人之心只是为悲哀欢乐提供之旅舍罢了!他们只知所遭遇到的,
不知所未曾遭遇到的;只能作到力所能及的,不能作到力所不及的。有所不
知有所不能,本来就是人所不能避免的。那些人强求避免人所不能避免的方
面,岂不也是可悲的公!至道之言去掉言说,至道之为去掉有为。想齐一人
们所得之知,则是浅陋的。


庚桑楚

'题解'

《庚桑楚》以人名篇。历史上有无庚桑楚其人有不同的看法。《汉书·古今人表》
中无其人,而《史记·老子列传》中则有其人。庄子以其人名篇说明实有其人,不能怀疑。

本篇的主旨是谈养生之道。庄子在“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南荣趎蹴然而坐”
和南荣趎复见老子的段落中,主要阐述了养主要以无为思想作基础。主张藏其身而反对尊
贤授能和先善于利,批判了尧舜的有为政治是人相食的根源。在“宇泰定者”和“道通其
分也”段落中,庄子提出养生之道的理论根据是“藏身于无”,养主之道的根本途径在于
养心。在“蹍市人之足”段落中,庄子主张养生的极点或最高境界就是一切缘于不得已,
指出自然的天性是生命的根本,归结于无为产生有为的观点上去。
老聃之役(1),有庚桑楚者(2),偏得老聃之道(3),以北居畏垒之山(4),其

臣之画然知者去之(5),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6)!拥肿之与居(7),鞅掌之为使

(8)。居三年,畏垒大壤(9)。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
之(10)。今吾日计之而不足(11),岁计之而有余(12)。庶几其圣人乎(13)!子胡
不相与尸而祝之(14),社而稷之乎(15)?”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16)。弟
子异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