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而已。这是与世道相安并处之人,专门从事教育者,有时到处游说,有时
定居讲学之人所喜好的。讲说建立大功业,得大名声,确立君臣礼仪,维护
上下等级,不过是为推行治世之道而已。这是在朝中为官之人,使君主尊显
国家强大之人,为建立功业兼并他国的人所喜好的。到湖泊沼泽之地去,居
住在空旷无人之处,闲居垂钓,无为自在而已。这是隐居江海之上,逃避社
会之人,与世无争只求清闲者所喜好的。调息呼吸,吐故纳新,模仿熊之悬
吊鸟之伸展,为了长寿而已。这是从事导引之术,养身之术,象彭祖一类长
春的人所喜好的。至于不用克制意欲就能使行为崇高,不用仁义而使身修,
不追求功业名声而使天下得治,不用隐居江海之上而得闲暇,不用习导引之
术而得长寿,将上面所说全部忘掉,而又能全部具备。淡漠无心之极而一切
美好的东西必从之而来。这是天地之大道。圣人之德性也。
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1)。故曰:圣
人休休焉则平易矣(2),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
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3),其死也物化(4),静而与
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5)。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6),迫而后动,
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7),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
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8)。不思虑,不豫谋(9)。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
(10)。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11)。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12);喜怒者,道之过(13);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
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14),静之至也;无所于件(15),虚之至也;不与
物交,淡之至也(16);无所于逆,粹之至也(17)。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
用而不已则劳(18),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19),
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20)。故曰:纯粹而不杂,精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
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21)。
'注释'
(1)平:平易,不偏不倚。质:实质本质。
(2)休休焉:据俞樾说,应作“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休:作息心解。
(3)天行:任自然而运动。
(4)物化:物象之幻化。
(5)同波:动静无心,与阴阳变化一体,如同波浪之推进。
(6)感而后应:指圣人与天地阴阳变化合一,而相互感应,并不有意追求,一切任其自然,所以
下会成为幸福之先导,也下去成为灾祸之发端。
(7)知:智谋机巧,故:后天习学之诈伪造作之类。
(8)浮:浮在水面的泡沫,休:休息。极言把生死看得极轻微、极平常。
(9)豫谋,指物至而应,不预先谋划。
(10)信矣而下期:守信而不要求必定兑现,即不要求“言必信,行必果”,一切顺乎自然。期,
必。
(11)罢:同疲,疲劳。
(12)邪:邪妄、邪僻。庄子认为,至德之人超越悲乐,如果陷进悲与乐的感情纠葛,必使德性
流于邪僻。
(13)道之过:喜怒不忘,就不能顺天道而行,反而以天道为过错。
(14)一而不变:要持守道而永不改变。一:指虚静无为之道。
(15)忤(wǔ):违逆抵触之意。
(16)不与物交。不与外物相交接。淡:淡漠无心。
(17)粹:纯一不杂。
(18)形:形体。弊:疲困。精:精神。
(19)郁闭:郁结闭塞。水长久滞塞不流动,就要腐败发臭,变得混浊不清。
(20)天德之象:水通过流动保持清澈,天道通过运动而能永恒,故水有天德之象。
(21)养神:存养精神。
'译文'
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之平易和道德之本质。所以说:
圣人息心于此,息心则平易不偏倚,平易不偏则恬淡无心。平易恬淡,则忧
患不能侵入,邪气不能袭扰,故而其道德完美而精神不亏缺。所以说:圣人
生时顺自然而运行,死时随物象幻化。静止时与阴同一德性,运动时与阳一
体合流。不会成为幸福之先异,也不会成为灾祸的开端,与天地阴阳相感而
后应,为外物迫使而动,不得已而后兴起。去掉智谋机巧诈伪造作,遵循天
理而行。所以没有天灾,没有外物牵累,没有人非难,没有鬼神责备。生时
如同泡沫,死时如同休息。不思虑,也不预先谋划。明亮而不耀眼,守信而
不要求必定兑现。睡觉时不作梦,醒来时没有忧愁,其精神纯一下杂,故不
疲劳。虚无恬淡,就与自然之德性相合。所以说: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
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所以,心里没
有忧愁与欢乐,是道德之最高境界;持守虚静无为之道永不改变,是静之极
致;于外物无所抵触,是空虚之极致;干外物无所违逆,是纯粹之极致。所
以说:身体辛劳而不休息则疲困,精神运用而不止则会使用过度,使用过度
就要枯竭。水之本性,不混入杂物则清澈,不去搅动则平静;郁结闭塞而不
流动,也不能清澈,水具有天德之象啊。所以说:纯粹而不混杂,虚静专一
而不改变,恬淡无为,运动与天道同步。这就是存养精神之道啊。
夫有干越之剑者(1),押而藏之(2),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
(3),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4),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
(5)。纯素之道,唯神是守(6);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7)。
野语有之曰(8):“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9)。”故素也
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10)。
'注释'
(1)干越,干为吴国,越即越国,为春秋时东南方两个强国。因以铸剑闻名于世,故其剑为人所
珍视。
(2)押(xiá):盛物的匣子。
(3)四达并流:形容精神四面八方通达并流无滞碍。
(4)极:极点、尽头。际:交会,会台。蟠(pán):遍及。
(5)同帝,同于天帝。这句意思是说精神象天帝那样无形无象而又无所不在,成就化育万物之功。
(6)纯素:与纯粹义近,只是更强调素质、本性之纯一不杂。庄子认为:要执守这纯一之道,唯
在侍守精神,使精神专一,不为外物牵流,本性之道也就得以持守了。
(7)天伦:自然之理。
(8)野语:谚语。
(9)精:精神。
(10)体纯素:以纯素为体,真人:得道者,与至人,神人相近。《大宗师》篇对真人有较详细
描述,可参看。
'译文'
藏有吴国和越国所造宝剑的人,把它放在匣子里珍藏,不敢轻易使用,
它是珍宝中至贵的,精神向四面八方通达交流无滞,无所不至其尽头,上与
天交会,下遍及大地,生化哺育万物,没有形象可见,它的名字就叫同于天
帝。纯粹质朴之道,只有精神专一才能持守;持守而不遗失,使与精神合为
一体;能精通这合一之道,就合乎自然之理。谚语说:“多数人看重利,廉
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着重精神。”所以,所谓素质,
就是没有杂质混人;所谓纯粹,就是不使其精神亏缺,能以纯素为体的人,
就称为真人。
缮性
'题解'
本篇取开头二字为题,与题意相近。内容简短,主旨在讲自性复归的道德修养问题。
从形式上看,与《刻意》篇有相似处,但具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又有很大差异。本篇在论述
道家理论中,还吸收和参杂某些儒家主张和《管子》书中《内业》、《心术》篇的思想,
表现一种综合的趋势。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段,提出要自性复初,不能靠俗学,而要“以恬养知”,有
知而不用知,持守自性。认为礼乐遍行,天下就会大乱,第二段,讲述上古之人处在浑沌
蒙昧之中,与白然绝对同一,这是自性复初的理想境界。后世道德不断衰落,世与道相丧
失,民心惑乱,难以恢复。第三段,讲述古人存身、养德、正己,以及处富贵与穷约皆能
无忧之道德境界,并与热衷功利,相争不息的流俗相对照,使人觉悟。
缮性于俗学(1),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2),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
民(3)。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4);知生而无以知为也(5),谓之以知养恬。知
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6)。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7),仁也;
道无不理,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