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章 一个人的世界(6)
边际效用递减的一个例外: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
任何规律,总是可以找到例外。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一个例外是:货币。货币的边际效用并不是递减的,而是恒常不变的。货币边际效用不变也意味着,人们从来不会因为多拥有更多货币而感到满足甚至痛苦。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嫌钱太多。
货币边际效用为什么不变呢?正如我们将在本书第3章讲到,货币是固定充当交易媒介的物品。这就是说,拥有货币就等价于拥有任何一种物品,这是其他物品所办不到的。因此,你总是可以把货币调整到能够给你带来最高边际效用的物品上。在第3章我们会发现,假如不考虑货币,在直接以物易物的经济中,你的最优消费选择总是要求两种互换物品的单位交换边际效用相等;而你的货币,又总是可以调整为其中任何一种物品;结果,只要你始终处于最优的消费状态,你的货币效用就一定是一个常数。
货币边际效用不变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有一些启示意义。比如“高薪养廉”,如果人们对货币的追求是永远贪婪而没有止境的,“高薪”何以养廉?只要制度不能对贪污形成有效的制约,再高的薪,也无法养廉。建立更有效率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才是有效的解决之道,才能真正地促进官员们廉洁自爱。
如何最大化效用
借助于最优化理论,可以很容易从数学上把最大化效用的模型建立起来。但是,本书恰恰要尽量回避数学。我想尝试在不用任何一个包含希腊字母的方程之前提下,向普通读者讲清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所以我必须通过纯经济学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分析方法的关键是:利用单位货币支出的机会成本,进行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加机会成本分析
先介绍一个新词语: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它被定义为每支出单位货币(比如1元)在某物品上所获得的效用【请读者注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与前一小节讲到的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然个人对物品的评价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单位货币支出的效用也会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在一种物品上花钱越多,则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将会是下降的。
当1元钱具有多个支出用途时,那么它支付到特定用途上,其机会成本就是本来可支付到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效用。换句话说,1元钱若可用于购买芒果或汽水两种物品,则支付到芒果上的机会成本就是单位货币支出(从汽水得到的)边际效用;支付到汽水上的机会成本就是单位货币支出(从芒果得到的)边际效用。
寻求效用最大化的关键在于,确保每单位货币支出的机会成本最小。也就是说,每1元钱都应配置到单位货币支出边际效用更高的用途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效用最大的支出将是部分货币支付到芒果上,部分货币支付到汽水上。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芒果和汽水存在着一定的但不完全的替代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芒果很少、汽水很多时,人们对单位货币购买芒果得到的效用之评价就会远超过用于购买汽水所得到的效用之评价,人们就愿意把钱用于购买芒果;反过来,若汽水很少而芒果很多,则人们对单位货币购买汽水得到的效用之评价就会远超过用于购买芒果所得到的效用之评价,人们就愿意把钱用于购买汽水。只有在某个中间的组合上,既有相当数量的芒果,也有相当数量的汽水,这个消费组合上人们对单位货币用于购买芒果和汽水所得到的效用没有差异(这也意味着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机会成本相等),从而人们就不可能再通过调整其消费组合来提高效用,于是个人得到了最大化其效用的最佳消费组合。
第二章 一个人的世界(7)
当然,不排除少数人(说不定这少数人也存在于本书读者之间)讨厌汽水而喜欢芒果。对于这些人,1元钱用于购买芒果的边际效用会永远高于购买汽水的边际效用(想想吧,讨厌一种物品意味着该物品效用为负)。于是,这个人就“极端”地只购买芒果而永远拒绝购买汽水。反过来,也有少数人喜欢汽水而讨厌芒果(比如对芒果过敏的人),他们会极端地消费汽水而拒绝购买芒果。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芒果和汽水存在不完全的替代关系,他们的最优选择是芒果和汽水的某种组合,是经过权衡最后停留在相对中间的一种组合上。
中庸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除消费外的诸多情形中,也都会看到有一些人的选择非常极端,但大多数人的生活则相对中庸。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效用最大化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解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如何平衡?在讲经济理论之前,先讲我的一个朋友的故事。这个朋友在一所三流大学任教。他是名校毕业的博士,文章发表记录也不错,完全可以在国内重点大学找到一个职位。所以,很多人对他的选择感到不可理解。特别是他现在所教的学生,觉得他如此优秀,为什么愿意屈就在这所三流学校。他的解释是:在他的效用体系中,家庭与事业同等重要。他到现在这所不那么好的大学,他的事业无疑会打上折扣,但是学校给他的爱人安排了不错的工作,他们有一个在稳定的环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幸福的家庭。是的,他的家庭很幸福。如果他选择一所平台更好的重点大学,他的事业也许有更高的起点,但是爱人的工作是一个麻烦的问题,家庭难以有一个稳定的环境,说不定还影响夫妻感情;因为他肯为自己的爱人牺牲多少,会被爱人作为一个判断爱的信号。他若只为了自己的事业着想,则爱人就会认为她在他心目中只是第二位的;但他为了她放弃自己事业的更高起点,她会感觉到他的确在为她做出牺牲。
我完全理解这位朋友。而且我认为他的选择对他来说是最优的。事实上,很多人的选择,在旁人看来觉得难以理解,其实一旦了解此人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就很容易理解。从效用最大化理论角度,家庭可以给这位朋友带来效用,事业也可以给这位朋友带来效用,两者是相互替代的,但又不是完全替代的――也就是说,完全没有事业,效用会低得令这个朋友难以忍受;完全没有家庭,效用也会低得令这位朋友难以忍受。结果,最优的选择必然是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为了家庭,适当放弃事业;也为了事业,适当放弃家庭。
极端的人会如何呢?比如,“事业狂”就是一个极端,这种人眼里只有事业,没有家庭。在他的效用体系中,事业的边际效用特别高,而家庭的边际效用特别低,因此他总是把自己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投放到事业中去。类似地,“家庭狂”是另一个极端,这种人的效用体系中,事业的边际效用特别低,家庭的效用特别高,结果他总是把自己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投放到家庭中去。
我很欣赏美国加州大学首位华人校长田长霖先生的一句话:做学问要极端,做人要中庸。
一个人的“宏观”经济
上一节的最后部分,算是对田长霖先生“做人要中庸”的一个经济学注解吧。对于“做学问要极端”,通常的理解是做学问要突破成见和既有框架束缚才能有所创新。不过,我对这个极端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很多复杂的问题,一旦把假设推向极端便可变得简单而容易分析,这也正是做理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几乎在所有的学科都有运用。比如,物理学定律常常假设“真空”、“无摩擦”等理想状态,就是一种极端假设;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也走了一个极端。这些极端假设不符合现实,却是我们思考现实问题的起点。因为极端假设提供了一个参照系,逐渐放开那些假设我们便可有所参照地进入真实世界。物理问题分析中可以逐渐加入摩擦力、空气浮力;而经济学问题分析中也可以逐渐加入有限理性或者情感元素。
第二章 一个人的世界(8)
我现在也正要把对经济系统的分析推向极端假设。所谓一个“经济”,按照曼昆(G.Mankiw;1958―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的说法,其实就是一群相互交易的人。但本章我们考察的一人世界,只有孤立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经济整体,他与世隔绝,只能跟自己交易。这是一个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自给自足经济。我们不妨借用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英国作家)的小说人物鲁滨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