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两位研究者提出,这类感性的,找寻意义的人口高峰期出生者已经开始崭露头角。2000年,保罗·雷(Paul Ray)和谢里·鲁思·安德森(Sherry Ruth Anderson)认为,一个约有五千万人口的亚文化群体正在兴起——文化创新者(Cultural Creatives)。他们认为这个群体约占美国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相当于法国总人口那么多。这个群体具有右脑主导思维的特征。比如,文化创新者“坚持综观大局”,这两位新理论的创始人写道:“他们擅长综合事物,并且认为妇女认知事物的方式是合理的,如对别人的经历感同身受,理解别人的观点,把个人的阅历当作重要的学习途径,信奉伦理道德。”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页》 第三章 高概念 高感性(4)
第三章 高概念 高感性(4)
人口高峰期出生者正在进入概念时代,他们知道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剩下的日子屈指可数,这使他们更认真去地思考。在追逐了几十年财富之后,物质富有对他们已经不再那么具有诱惑力了,在这个新时代,意义是新的财富。
这对你我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准备以应对概念时代的挑战呢?从某种程度上说,答案很简单,在一个物质丰富,亚洲外包和自动化盛行的社会,左脑思维已经不够了,我
们必须擅长右脑思维,掌握高概念和高感性的能力。我们必须能做那些海外知识工作者不能以低价做的,电脑不能做得更快的,同时满足审美的情感和精神需求的工作。但从不同程度上看,这个答案还不够明确,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花了几年时间研究这个问题。我把答案提炼为在新时代基本而特殊的六种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我把它们称做“六感”,即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我要来帮助你理解并学会这六种能力。
六感的介绍
在概念时代,我们需要掌握六种右脑能力来辅助左脑思维。这六种高概念、高感性的能力能够帮助人们发展新时代所需要的全新思维。
1。 不仅要具有功能性,还要有设计感。
创造一个仅仅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或者一种服务、一种体验或一种生活方式还远远不够。现在,创造一件既外形美观独特,又有内涵的东西不仅能获得经济收益,还能满足个人成就感。
2。 不仅具有争论性,还要有故事感。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信息和数据,仅仅依靠收集资料准备有效的辩论已经不够了,随时会有人挑你话语里的毛病,反驳你的观点。说服、交流和自我理解的基础是具备有促动性的叙事能力。
3。 不仅具有专业性,还要有交响能力。
工业信息时代关注专门技能和专业能力。但由于传统白领工作外包到亚洲,促使另一种能力渐长,那就是整合事物的交响综合能力。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综合能力——能够看到大局,跨越界限,能够把不同的个体整合成新的引人注目的事物。
4。 不仅具有逻辑性,还要有共情能力。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有逻辑思辨能力。但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先进的分析工具十分普遍,只有逻辑能力就捉襟见肘了。那些具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够出人头地,因为他们能理解身边的人们行为的动机,善于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善于照顾别人的感受。
5。 不仅仅要有严肃性,还要有娱乐感。
大量的证据显示,大笑、心情愉快和幽默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当然我们也需要认真严肃的态度,但过分的严肃和苛刻,对你的职业生涯和身体健康会有不良的影响。在概念时代,无论对待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保持轻松的态度。
6。 不仅仅要累积,还要有意义感。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物质财富已经非常丰富,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日常的琐屑事务,开始追寻更重要的东西:生活的目的、追求卓越和精神上的满足。
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这六种能力将越来越主导我们的生活,重塑我们的世界。相信很多人会欢迎这种变化,有些人也可能会厌恶,心里想着,我的正常生活被一帮穿黑色紧身衣、装腔作势的家伙掌握,这些家伙会把我们这些缺乏艺术感和情感的人们远远抛在身后。其实不用担心,因为这些关键的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是基本的人类本能。毕竟,咱们住洞穴的祖先既没有SAT考试,也不会填电子数据表格,还不是都照样讲述着故事,聆听和理解别人的感受,并且还不断进行发明创造。这些能力人生来就有,只不过进入信息时代后就渐渐萎缩了。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使它们重新发挥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每一章后面都有一个实践练习部分,这些练习能够帮助你发展全新的思维)。每个人都能掌握概念时代的这六感。谁先掌握了它们,谁就会在这个时代占得先机。现在让我们开始行动吧。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页》 第四章 设计感(1)
第四章 设计感(1)
戈顿·麦肯齐,已故的贺曼贺卡公司(Hallmark)老资历的设计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当时一讲出来就很快在设计界流传开来。戈顿·麦肯齐是个很有公德心的人,他常常去学校做演讲。每次演讲时,他总是先介绍说自己是个艺术家,然后就环顾教室四周,看看墙上的艺术作品,饶有兴趣地问是谁创作了那些艺术作品。
“这个班级里有多少艺术家呀?”他每次都会问,“请举一下手吧!”
回应模式总是一样的:幼儿园和一年级的班级里,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二年级的班级则有四分之三的人举起了手,但带着点踌躇;到了三年级的班级,就只有几个孩子举手;到了六年级,没有一个人举手,孩子们左顾右盼看哪个不正常的会举手。
设计等创意型行业的人们常常在茶余饭后谈论这个故事,语调里往往带着一种不满,不满这个世界不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当麦肯齐讲这个故事时,观众的反应只是摇摇头,要不就咕哝两句,再不然就是发出嘘声。他们所有的反应最多只是表示悲叹而已。
事实上他们应该愤怒,他们应该冲到学校,讨个说法;他们应该安慰孩子们,直面校长,对学校董事会发难。面对艺术课程资金不足的状况,麦肯齐的故事已经不是什么让人难过的新鲜事了。
这个故事为我们这个时代敲响了警钟。
现在,国家的财富和个人的康乐取决于艺术家的存在。在一个物质丰富但被自动化和外包风潮打乱了秩序的世界里,每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必须培养一种艺术感。当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达利(Dali,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或者德加(Degas,法国画家和雕塑家),但我们都要成为设计家。
很容易将设计理解为仅仅是一种装饰,对某个地方或某件东西进行修饰,以掩盖它们的平庸。对什么是设计、设计的作用是什么,人们有着严重的曲解,特别是现在。设计界知名人士,约翰·赫斯科特(John Heskett),曾经对设计下过一个很好的定义,他说:“设计从本质上来说,可以定义为是人类的基本能力,人类制造以前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赋予生活新的意义。” 。
现在不妨抬头环顾四周,看看你身处的这个屋子吧。这里所有东西几乎都是设计发明出来的,你手上拿的书、印刷的字体、你身上穿的衣服、你坐着的沙发或其他家具之类的东西、你居住的高楼大厦等等。是某些人大胆想像,设计并创造出了这些东西,它们已经成为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设计是典型的全脑思维(左右脑并用)的智能。用赫斯科特的话来说,是实用性和意义性相结合的。图册的设计者必须编出一本容易阅读的册子,别人能读得懂,这是实用性。但从目的作用上说,册子还必须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这是意义性。家具设计师设计一张桌子,这桌子要站得稳(实用性),但这桌子还得漂亮吸引人(意义性)。实用性是左脑思维的特点,意义性是右脑思维的特点。现在花费少量的钱就能比较容易地制造出一件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相对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