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2年10月斥资3亿元整体收购吉林吉诺尔冰箱厂;
2003年5月底以2。07亿元现金收购美菱电器(000521;股吧)20。03%的股份;
2003年底,以4。18亿元收购江苏扬州亚星(上海交易所代码:600213)60。67%股份。
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顾雏军微笑:“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被问到不耐烦时,他就板起面孔:“收购的钱都是我自己的钱,连政府都不担心,你们媒体也没必要过分关心了吧。”
媒体不能不关心。早在2001年顾雏军夸下海口收购科龙时,《财经》就调查到,截至11月15日,格林柯尔的资金还未到位。格林柯尔正多方筹措,准备以科龙股权为质押,从顺德当地的金融机构贷出数额相当大的款项,并提出新的付款方式,想用部分格林柯尔股权交换科龙股权。随后,《财经》又调查了顾雏军发家的两个版本、技术神话产生的历程,那个设在天津被称为“亚洲最大的混合制冷剂生产基地”2001年的利润只有300万元,与顾雏军宣称的5000万元的盈利差之甚远。
而到了2002年4月,格林柯尔更遭香港交易所质询,要求对2001年底上市公司格林柯尔与位于天津的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之间发生的一起关联交易作出解释。香港格林柯尔的年报显示,这笔总数约2。3亿元的款项被用于向天津格林柯尔购买未来所需的制冷剂,而联交所要求上市公司提供交易的更多细节,包括付运日期。这笔交易发生在 2001年12月,恰恰是顾雏军宣布以个人资产收购中国的名牌家电企业科龙电器之后,因此引发了市场猜测,即该笔预付款的大部分有可能被用于收购科龙支付的首批款项1。5亿元。
然而,所有这些质疑都没能阻止顾雏军的脚步,他依然在并购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在并购河南商丘冰熊时,他出资1。56亿购得了价值2。14亿元的不动产,作为回报,商丘市政府无偿提供给顾1000亩土地,外加1亿多元的贷款。而顾关于在当地建工业园以及增加进口设备的承诺都没有兑现。当年的格林柯尔的年报中称,仅在这一次收购中,格林柯尔就获得了2970万元的“净利润”。这也正是后来公众所不解之处:面对如此明显的“空手套白狼”,政府机构为何还要将他奉为座上宾?
顾雏军对此看得最为清晰。就在他大举收购的2002年,十六大召开,国企改革依然是重中之重,并开始实行“国有资产分级管理”。学界甚至开始风传:明年是MBO(管理层收购)年。所以,在2003年12月做客央视《对话》时,他说了一句话:“科龙不卖给我,顺德所有的官员都会有麻烦。”他正是看准了地方官员急于甩掉包袱、招商引资这个软肋。
但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空手套白狼”的游戏也有极大的风险。
顾雏军:出来赚 迟早要还的
2008年12月02日22:00 来源: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0) 好文我顶(0)
郎顾公案
时间终于到了2004年。1月,他收购了两家外国公司;4月,又以1。1亿元收购湖北襄阳轴承(000678;股吧)29。84%的股份。顾雏军的资本帝国达到了顶峰。此时,他不知道,自己生命的轨迹正要与另一个男人发生剧烈碰撞。
2004年8月9日,郎咸平,一个同样头发花白的男人登上复旦大学的讲坛,矛头直指顾雏军。郎咸平表示,他和他的学生经过3个月的研究后发现,顾雏军先后收购了科龙、美菱、亚星客车(600213;股吧) 以及ST襄轴等四家公司,号称投资41亿元,但实际只投入3亿多元。期间顾雏军采取了多种手法巧取豪夺,郎咸平归纳为“七大板斧”——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这一事实再次表明,现在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并不能真正使国企走上正路,而只是民企瓜分国资的一场“盛宴”。
郎咸平的演讲立即招来顾雏军的“还击”,他通过律师向郎发出警告函。8月16日,郎咸平在北京举行媒体见面会,称绝不容许顾雏军践踏学术尊严。顾雏军于是也“提前一天”——在8月16日郎的文章公开当天下午即正式以“诽谤罪”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诉讼,表示要“捍卫实业家的荣誉”。此后,科龙集团营销总裁严友松频频致电记者,痛斥郎咸平为“无聊、无知、无赖”的“三无书生”。“郎顾公案”就此开始。
8月20日,在北京晨报刊出的《顾雏军郎咸平公案反思经济学界为何集体失语》中,郎咸平对“整个经济学界还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公开支持我”表示遗憾。报道将郎顾之争引向了经济学界。8月28日,郎咸平在北京召开“资产流失与国有资产发展研讨会”。据介绍,该研讨会曾广发“英雄帖”,邀请对象包括了吴敬琏、张维迎、厉以宁、林毅夫、茅于轼。然而,“该参加的人员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参加。”郎咸平不无遗憾地说。就在同一天,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届深圳高峰会”上的开场白,让人感觉到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他冒着“被骂得狗血淋头”的危险,替民营企业家 “喊冤”。
大争论由此正式爆发。争论持续一个月后,国资委终于表态:实施管理层收购并控股,是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这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利于建立市场化配置经营管理者的机制,不利于维护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股份制改革的方向不相符合。
之后不久,又爆出顾雏军以每人10万元酬劳的代价收买一些专家,力挺其并购行为“和‘中国企业改革路径’完全一致”。消息一出,网民们更为愤怒,网上的声音几乎是一边倒地“挺郎”。而且,争论的范围已经不只限于“挺郎”或者“倒顾”,甚至不再是国企产权改革,而是涉及到对中国二十多年整体改革的评价:医疗、教育、下岗职工、贫富分化,所有社会问题都因此而爆发出来。因此,这次争论被称为继1981到1984年、1989到1992年之后的第三次关于中国改革的大争论。
顾雏军:出来赚 迟早要还的
2008年12月02日22:00 来源: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0) 好文我顶(0)
跌下神坛
此时的顾雏军早就无法左右局势,在“流年不利”的叹息中来到了2005年。但是,新年并没有抹去2004年的晦气。1月,格林柯尔先是由于 2001年的一桩关联交易被香港联交所谴责,5天后,又因顾雏军曾经求人撰写一篇对格林柯尔有利的文章,并因此欠下中间人1000万港元公关费而被告上法庭。4月,科龙电器发布2004年度财报,显示全年亏损6416万元,和前三季度2。15亿元的利润总额相比,四季度巨亏2。79亿元。市场为之大哗。5月10日,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粤、苏、鄂、皖四省证监局再对各辖区内的“格林柯尔系”公司展开稽查。
7月29日17时左右,北京奔走公关多时的顾雏军,在北京首都机场被警方带走。此前一周,他在接受《英才》杂志采访时,在被与德隆唐万新比较时,顾雏军似乎还没有顾及到事情的严重性:“我比唐万新好一点,我可能会只身离开中国。”但是,只身离国对他而言已经是奢侈的梦想了。 □本报记者王海军
从顾雏军谈起(转载)--有关郎顾之争
作者:luxinzhi 出自:陆新之且看且记 浏览/评论:1;004/0 日期:2005年8月26日 23:44
从顾雏军谈起
《董事会》杂志2005年第9期
从顾雏军谈起
朱志砺
2001年11月,顾雏军收购科龙20%的法人股,入主科龙,从此成为媒体热点人物。
不到4年时间,顾雏军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攻城掠地,出事前,已经形成了包括科龙、美菱、襄樊轴承、亚星客车等5家上市公司在内的所谓“格林柯尔系”。
随着证监会结束对顾雏军的调查,并把案件移交公安机关,顾雏军事件已经基本定性,即:“挪用上市公司资金”。
尚未得到证监会批准的襄樊轴承、亚星客车并购计划必然流产不说,美菱也发布董事会公告,要请顾雏军出局。尚在建构中的“格林柯尔系”帝国,事实上已经分崩离析。
而在顾雏军制冷帝国梦、并购梦、格林柯尔系帝国梦缘起的地方顺德,科龙的大面积停产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已经造成了伤害,这使得顾雏军失去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