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灵枢?本神》中说:“两精相搏谓之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故半百而衰也。”
这些论述均是主张节欲保精的。后世养生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房室勿令竭乏。”
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说:“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是以为道,务实其精。”
可见,陶氏也是主张节欲保精的。
唐代孙思邈遵从晋人葛洪的主张,在《千金翼方?养性
禁忌》中说:“苟能节宣其宜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
唐代王焘认为精是寿命之本,求长生必须节欲。
《外台秘要?素女经四季补益方七首》中说:“众人同有阴阳为身,各皆由妇人夭年损寿。男性节操,故不能专,心贪女色,犯之竭力,七伤之情,不可不思,常能审慎,长生之道也。”唐以后养生家亦多重视保精。
元代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说:“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朱氏收心保精的提法丰富、完善了保精养生法。
明代张介宾也很重视保精,他在《类经》卷一中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明代万全在《养生四要》中说:“今之男子,方其少也,未及二八,而御女各通其精,则精未满而生泻,五脏有不满处,他日有难行状之疾。至于半衰,其阴已痿,求女强合,则隐曲未得而精先泄矣。及其老也,其精益耗,复近女以竭之,则肾之精不足,取给于脏腑,脏腑之精不足,取给于骨髓,故脏腑之精竭,……尸居余气,其能久乎?”这说明房劳不仅伤及肾精,同时也伤及脏腑之精。
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防疾》中强调:“老年断欲,亦盛衰自然之道。”可见历代医家多遵从精关乎寿命的学说,主张节欲保精以延寿。
2.保精的方法
(1)调情志保精。情志失常也会伤精,故调节情志是保精的法则之一。
中国医家和养生家认为,肾主藏精,而肝肾同源。肝在志为怒,肾在志为恐,故怒与恐都伤及肝肾而耗损阴精。
《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精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恐伤肾”;《摄生三要?存精》中说:“怒则伤肝而相火动,动则疏泄者用事,而闭藏不得其职,虽不及合,亦暗流而潜耗矣,是故当息怒。”因此,调情志,尤其是慎怒、防恐对保精的意义很大。
元代朱丹溪在其《格致余论》中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
朱丹溪强调心神不可为外物所扰,若被扰,也必伤精,非止交会一端。
张介宾亦强调收心为保精之要务。
他在《类经》中说:“今之人,但知禁欲即为养生,殊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遂气亡。释氏有戒欲者曰: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这些都说明收心神,断忘念是保精的关键。
(2)节欲保精。节欲保精是历代医家、养生家都重视的。
他们要求人们根据年龄、季节、体质的不同,各有其应遵守的规律。元代王珪在《泰定养生主论?论童壮》中引孔子曰:“人之少也,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古法以男三十而婚,女二十而嫁。又当观其血色强弱而抑扬之,察其禀性淳漓而权变之。”明代万全在《养生四要》中进一步说:“少之时,气方盛而易溢,当此血气盛,加以少艾之慕,欲动情胜,入接无度,譬如园中之花,早发必先痿也,况禀受怯弱者乎!”这些
论述均强调了晚婚保精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弱者更当注意慎守此法。老年应断欲方能保精,因老年精血已亏,形气已衰,对色欲犹当禁绝。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保生杂志》中说:“年高之人,血气既弱,阳事辄盛,必慎而抑之。……若不制而纵欲,火将灭,更去其油。”从季节方面讲,《内经》强调:“冬应藏精”;《格致余论》强调“夏必独宿”。可见,盛夏、严寒不宜房事。对正常房事的次数唐代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中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在孙氏看来正常房事对保精养生是不会有碍的,但要适度,不可太过。正如晋代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释滞》中说:“人复不可都绝阴阳,不交则生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
(3)节劳保精。保精养生学派认为,过劳必伤精血,故当劳逸适度,不可用极。
《素问?宣明五气》中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摄生三要?聚精》中说:“精成于血,不独房室之交损吾之精,凡日用损之事,皆当深戒。如目劳于视,则血以视耗;耳劳于听,则血以听耗;心劳于思,则血以思耗。
吾随事而节之,则血得其养而与日俱积矣,是故贵节劳。“精血同源,节劳使血不耗损,血充精自盈,故节劳即保精。
总之,中国古代医家和养生家认为,精是人的始生基础,生命活动的根本。保精养生始于彭祖,后世逐渐完善。保精
主要注意节制欲念,调整七情,房事适度,不可过劳等几个方面。
(四)调气学派
中国医家和养生家所谓的气指真气,主要包括元气、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调气养生指调养真气,使之充盛调和,以达养生延年的目的。
1.调气养生的源流
重视气在人类生命中的作用,首见于《管子》:“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对气的功能及气对人的寿命影响的论述当推《黄帝内经》。该书《灵枢?刺节真邪》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说明真气是由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灵枢?决气》中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调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又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素问?痹论》中说:“阳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内经》对各种气的功能都有详论,并强调调气可却病延年。
唐代孙思邈更强调调气对养生延寿的重要作用。
《千金翼方》中说:“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千岁不死。”
宋元时期的医家和养生家对气与形、神、精的关系亦多有阐发,并指出气对人体寿夭的影响是很大的,《圣济总录?导引》中说:“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中说:“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血,气纳神存。”
李东恒对气的作用尤为重视,他曾论述了胃气与元气及元气与精、神之间的密切关系。他在《省言箴》中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他在《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俱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说明元气由后天脾胃之气充养,脾胃气亏,则元气也不能充足。
明清时代的养生家、医家对气的作用尤其重视,认为气是生命之根本,精神之所系。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说:“夫神气者,元气也。元气完固则精气昌盛,无待言也。若元气微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