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四'这两句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意和造句都差不多,但各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寸年以后,人民多死于战争,故特提到“战地”。
'一五'未二句是教训。恶少年也就是膏粱子弟。黄金且休掷,不要挥金如土。掷,抛掷。亦可
解作赌钱。以上八句为一段,由自身说到人民和整个社会,是作诗的本旨。
… 页面 228…
*
复愁十二首 (录五)
'一'
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河;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
* 大约作于七六七年秋。杜甫几乎是无时不愁。复愁,是一愁未已,一愁复至。
'一'乾元元年 (七五八)冬杜甫曾由华州回洛阳,那时相识的人已少,而今又屡经战乱,大
概根本就没有相识的人了。
'二' '三'
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 !闾阎听小子,谈笑觅封侯 !
'二'《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广德二年(七六四)郭子仪以安史昔据洛阳,故诸道置节度
使以制其要冲;今大盗已平,而所在聚兵,耗蠹百姓,表请罢之,仍自河中为始。”但当时诸将皆拥
兵白重,故杜甫有此感慨。所谓“干戈”实指诸将。
'三'长期的战争,和“高官皆武臣”的局势,造成了一种喜乱乐祸的反常心理,而且影响到乡
里儿童,所以杜甫不胜慨叹。
'四' '五' '六'
今日翔麟马 ,先宜驾鼓车 。无劳问河北:诸将角荣华 !
'四'唐太宗所乘十骥,其九曰翔麟紫。
'五'鼓车,皇帝出行时的乐队。鼓,鼓吹。这两句是说今日之事,先宜息战,和 《有感》诗
“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同意。《普书》卷五十六《江统传》:“昔汉光武皇帝时,有献千里马
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高世之主,不尚尤物,故能正天下之俗,刑四方之风。”
'六'角,角逐,即争夺的意思。河北虽跋扈不臣,但如起兵问罪,徒然为诸将争功邀赏、角逐
荣华造机会,所以说“无劳问”。一方面提醒代宗先注意内部问题,一方面也讽刺将军们的骄情。无
劳问,非不欲问罪,特将骄不可用,问不如不问之为愈。乃一时权宜之计。
'七' '八'
任转江淮粟,休添苑囿兵 :由来貔虎士,不满凤凰城 !
'七'转,指漕运。苑囿兵,指禁兵。首二句是说,转运军饷,虽然困难,但可不去说它,任凭
你转运多少都行,只是有一条,就是不要用来增添禁兵。为什么呢?下两句才正言点破。
'八'二句申言其故。见得欲求国家安全,应加强边防。由来,自古以来。貔虎士,精兵。凤凰
城,即长安城,后来凡是说京师,也通称凤城。时代宗信任宦官鱼朝恩,使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总禁兵,领神策军屯禁苑,因供应困难,以至“百姓挼穗以给禁军”(俱见《通鉴》卷二百二十三)。
杜甫此诗,实际上是反对宦官掌握兵权,挟制朝廷。
'九' '一○' '一一'
病减诗仍拙 ,吟多意有余 。莫看江总老,犹被赏时鱼 。
'九'观此句可见杜甫在创作上对自己要求的严格。
'一○'观此句,可知杜甫诗之所以真实。这几首绝句,多感慨时事,但意仍有未尽,故日意有
余,其实是愁有余。
'一一'未二句亦庄亦谐。是说莫看我老,我山曾作过官,吃过俸,至今还佩着鱼袋,对国家灾
难,又哪能不愁呢?江总,初仕梁、陈,陈破入隋,后复归老江南。总亦工诗,故以自比。被,服也,
佩也。赏时鱼,当时所赏之鱼袋。严武曾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唐会要》:“开
元中,张嘉贞奏曰:致仕及内外五品以上检校试判,听准正员例,许终身佩鱼。以理去任,亦许佩鱼。
… 页面 229…
自后赏绯紫,例兼鱼袋,谓之章服。”杜甫大概把这个鱼袋常佩在身上,故又有句云“银章破在腰”。
… 页面 230…
*
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
'一'
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 ,
'二'
志之日: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朝良吏之目 。今盗贼未息,知
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
'三' '四'
下小安,可待矣 !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 。感
'五'
而有诗:增诸卷轴,简知我看,不必寄元 。
遭乱发尽白,转衰病相婴。沉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叹时药力薄,为客赢
'六'
瘵成 。
'七'
吾人诗家流,博采世上名。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 。观乎《舂陵》作,
'八'
歘见俊哲情,复览 《贼退》篇,结也实国桢。贾谊昔流恸,匡衡常引经 。
'九'
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借华星 !
致君唐虞际,纯朴忆大庭'一○'。何时降玺书,用尔为丹青'一一'?狱讼永衰
息,岂唯偃甲兵'一二'!悽恻念诛求,薄敛近体明'一三'。乃知正人意:不苟
飞长缨'一四'!凉飙振南岳,之子宠若惊。色沮金印大,兴含沧浪清'一五'。我
多长卿病'一六',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一七'。呼儿具纸笔,
隐几临轩楹。作诗呻吟内,墨淡字欹倾。感彼危苦词,庶几知者听'一八'。
* 这是大历二年 (七六七)夔州所作。元使君,元结,字次山,号漫叟。同就是和,是杜甫
有感于元结的《舂陵行》而作的。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看出杜甫热爱人民的伟大精神,而且可以看
出他的有意识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他在序中所说的“比兴体制”,实质上就是白居易所提出的“诗
歌合为事而作”的同义语。他极力表扬元结的《舂陵行》,显然是企图为当时作者指出一个方向,希
望他们向元结看齐,多反映些人民的疾苦。此外,通过这首诗,我们还可以看出杜甫奖掖后进和“乐
道人之善”的良好作风,这些都值得我们注意和学习。
'一'二诗见后附录。浦注:“元诗作于甲辰岁,系广德二年(七六四),至是(七六六)凡
三年矣,何传致之迟欤!”按当时交通不便,又无印刷,元作此诗,亦未必寄杜,故事隔二三年才读
到。
'二'二句赞美元结。汉宣帝曾说:“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
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汉书:循吏传》)二千石指太守,元为道州刺史,故日当天子
分忧之地。
'三'自“今盗贼未息”至此,是作诗的本旨。邦伯,即州牧,这里指刺史。“万物吐气”一作
“万姓壮气”。
'四'不意,不料。有喜出望外意。当时诗人很多,作品很多,但如元结这样能同情人民的诗
篇却如凤毛麟角,所以杜甫下禁有一种“空谷足音”喜出望外之感。
'五'和诗目的,本在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