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杜甫诗选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 ?泣血进 
           '六' 
空回白头 。 

     * 大历元年 (七六六)暮春,杜甫由云安到夔州,这首诗大概是初到夔州时所作。是一首自 

创音节的拗体七律,充满勃郁不平之气。白帝城在夔州之东一山头上,西南临大江,瞰之目眩。 

      '一'白帝山尖峭,城在其上,故曰城尖。旌斾,军旗。旌斾无知之物,说旌斾愁,一来见得地 

势高危,二来见得时尚用兵。旌斾尚愁,则人可知。杜甫《送韦评事》诗:“吹角向月窟,苍山旌斾 

愁。”都是加倍的渲染法。 

      '二'缥缈,高远不明之貌。楼高势若飞,故曰飞楼。 

      '三'二句写登楼所见近景,是实景。上句写山,下句写水。龙虎,形容山峡突兀盘踞之状,峡 

静,故曰睡。鼋鼍,形容江流湍急闪烁之状,水动,故曰游。日抱,日照江面如环抱。都是摹写登高 

临深时所见的一种迷离恍惚之景的。 

      '四'二句写所见远景,是虚景。扶桑,神木,传说为日出处。断石,指峡。弱水,《山水海经》: 

 “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注:“其永不胜鸿毛。”长流,指江。朱长孺云:“峡之高,可望挟桑 

西向,江之远,可接弱水东来。”吴见思云:“二句远景,言举天地之大,尽在目前。”极力刻划“最 

高”二字。 

      '五'叹世,见得不是为了个人而叹。谁子,是“谁氏之子”的省文,即“哪一个”。 

      '六'迸,散也、洒也。身在高楼,泪散空中,所以说“迸空”。回白头,是说摇头叹气。 

…  90…

                                       八阵图  * 

                              '一'               '二'                '三'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 

     * 八阵,是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按东汉时窦宪尝勒八阵击匈奴,是 

诸葛亮以前已有了。亮所布八阵凡四:一在沔阳县 (属陕西)之高平旧垒,一在新都县之八阵乡,一 

在鱼复县 (即夔州)永安宫南江滩水上,一在广都,均属四川省。其中以夔州之八阵图为最著名,即 

此诗所咏。又《夔府咏怀一百韵》云:“阵图沙岸北”,亦指此八阵图。 

      '一'二句对起。三国之中,曹操和孙权都有所凭藉,惟诸葛亮佐刘备,差不多是从无到有的, 

所以说他功盖三分国。 

      '二'刘禹锡 《嘉话录》:“夔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诸葛亮八阵图,聚石分布,宛然犹存, 

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澒涌滉漾,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而下,及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 

态,诸葛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迨今不动。”即“石不转”的事实。此句也翻 

用了 《诗经》的“我心匪石,不可转也”。下句中申明为什么不转的缘故。 

      '三'遗恨二字即承上“石不转”来。石实无所谓恨不恨,诗人往往无中生有,这也是诗的妙用。 

关于“失吞吴”,历来解说不一,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把“失”解作丧失,也就是说以未得吞吴为 

恨;一派把“失”解作过失,也就是说以失策于吞吴为恨。第一派的说法较直截了当。浦注:“说是 

诗者,言人人殊,大率皆以吞吴失计之恨,与武侯失于谏止 (刘备征吴)之恨,坐杀武侯心上著解, 

抛却石不转三字,致全诗走作。岂知遗恨从石不转生出耶?盖阵图正当控扼东吴之口,故假石以寄其 

惋惜,云此石不为江水所转,天若欲为千载留遗此恨迹耳。如此才是咏阵图之诗,彼纷纷推测者,皆 

不免脱母 (脱离主题)。”此说最通过。诸葛亮的联吴,其实是一种吞吴的手段,并不是他的目的。 

…  91…

                                        负薪行  * 

                                         '一'                     '二'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 ,一生抱恨长咨 
                         '三'                     '四' 
嗟。土风坐男使女立 ,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 
        '五'                                           '六'                     '七' 
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 ,死 
                '八'                                           '九' 
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 
何得此有昭君村'一○'? 

     * 这也是杜甫到夔州后不久所作。把贫苦的劳动妇女作为题材并寄以深厚同情:在全部古典 

诗歌史上都是少见的。诗写土风,故文字也就朴素。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换的。 

      '一'半华,斑白。见得是老处女。四十五十,是说有的四十岁,有的五十岁。 

      '二'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三'土风,当地风俗习惯。重男轻女,故男坐女立。此以下四句是统说一般妇女们,不专指未 

嫁的老处女。 

      '四'“应”一作“男”,“应当门户”一作“应门当户”。下即写妇女出入操劳的事情。 

      '五'十犹八九,即十有八九,见得极普遍。应供给,供给一家生活及缴纳苛捐杂税。 

      '六'此以下四句,复承前处女而言。因未嫁,故犹结双鬟 (这是处女的标志)。因穷,故野 

花山叶与银钗并插。 

      '七'登危,是说登高山去打柴。集市门,入市卖柴。 

      '八'死生射利,不顾死生的去挣点钱。负薪之外,又负盐,所以说兼盐井。杜甫在云安诗:“负 

盐出井此溪女。” (《十二月一日》) 

      '九'这两句是同情的话。石根,犹山根。 

      '十'这两句是代抱不平的话。是说她们的丑,乃由于生活的折磨,并非由于什么地理环境,故 

抬出昭君作证。王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嫁匈奴。归州(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有昭君村。 

归州与夔州接壤。 

…  92…

                                       最能行  * 

                                         '一'                     '二' 
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 。富豪有钱驾大舸 ,贫穷取给行艓 
   '三'                          '四'                     '五' 
子 。小儿学问止《论语》 ,大儿结束随商旅 。欹帆侧舵入波涛,撇 
                '六'                     '七'                     '八' 
漩捎濆无险阻 。朝发白帝暮江陵 ,顷来目击信有征 。瞿塘漫天虎须 
   '九'                      '一○'                                           '一一' 
怒  ,归州长年行最能              。此乡之人气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                 。若 
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一二'? 

     * 此诗和《负薪行》是同时之作,结构也相似。最能,驾船的能手,刘须溪以最能为水手之 

称。 

      '一'公门,即衙门,句意是说不重读书,多习驾船, 

      '二'大船日舸。 

      '三'艓,音叶,小船。穷人则驾小船谋生。 

      '四'《论语》,书名,孔丘弟子所辑,是封建社会的教科书之一。 

      '五'随商掀,即指驾船。小儿大儿都指驾大舸的富豪的儿子。 

      '六'这两句擂写操舟的技巧。漩,是漩涡,濆,是濆涌。《蜀谚》:“濆起如屋,漩下如井。” 

驾船的遇漩则撇开,遇濆则捎过。无险阻,如覆平地。 

      '七'《水经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有时朝发白帝(夔州),暮到 

江陵 (宜昌),虽乘奔御凤,不以疾也。”又李白诗:“朝辞自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同还。” 

      '八'目击,亲眼看见。征,征验。 

      '九'瞿塘,峡名。虎须,滩名。 

      '一○'《宋景文笔记》:“蜀人谓舵师为民年三老。”舵师,即艄公。行最能,谓通瞿塘、虎 

须很容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