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
阴上小舟 。
* 这是上元元年 (七六○)春天杜甫开始卜居成都西郭草堂时所作。饱经忧患、备尝困苦、
又正当“一岁四行役”之后的杜甫,现在忽然得到这样一个安身处所,自然是喜不自禁。卜居,选择
居住的地方。
'一'浣花溪在成都西郭外,一名百花潭,杜甫草堂便在这里。
'二'林塘幽三字领起全篇,下四句都是描写林塘之幽的。主人,黄鹤等以为指剑南节度使裴冕:
顾宸以为“此说无据,裴为公结庐,则诗题当特标裴冀公,而诗中亦不当以主人卜林塘一句轻叙矣。”
仇兆鳌却说?“主人,公自谓。为卜者:为此而卜居也。此从浣花溪叙入,即可称花溪主人,后归成
都诗云: ‘锦里逢迎有主人’,亦可称锦里主人矣。”按细玩全诗语意,主人当有所指。再则杜甫初
到成都,又当穷困,林塘虽幽,恐难自行卜居,主人虽不一定是裴冕,但必有其人,决非壮甫自谓。
(杜甫在草堂,一花一木,都是用诗句向人家换来的。象这样的一块好地皮,哪能自由霸占?)
'三'齐字和对字,能写出物情之闲适。正见林塘之幽。
'四'这两句再推开说,见得不仅是林塘幽,而且交通甚便,只要登上小船,便可直到山阴。堪,
可也。杜甫壮年,曾游吴越故有此想头。山阴县在浙江,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景区。《世说:言语篇》:
“玉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华阳国志》:“蜀使费袆聘吴,孔
明送之,袆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又《世说,任诞篇》:“王子猷居山阴,雪夜,忽忆戴安
道,即乘轩船就之。既造门,不前,便返。人问其故,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末二句
化用这些事。
… 13…
为 农 *
'一' '二'
锦里烟尘外 ,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卜宅从兹老 ,
'三' '四'
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
* 这是开始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是杜甫生活史上一个转变的标志。
'一'锦里,即指成都。成都号称“锦官城”,故日锦里。烟尘,古人多用作战火的代名词。
如高适诗“汉家烟尘在东北”。这时遍地干戈,惟成都尚无战事,故日烟尘外。
'二'杜甫经过长期流浪,在政治上又碰了多次的壁,故有终老之意。
'三'赊,远也。国,指长安。杜甫始终不能忘怀国事,即此可见
'四'勾漏令,指晋葛洪。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出丹砂,因求为勾漏令,帝以洪资高,
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 (见《晋书:葛洪传》)。杜甫自言不能如葛洪一样弃世
求仙,所以说懒。其实是一种姑妄言之的戏词。
… 14…
蜀相 *
'一'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二' '三'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四'
满襟 。
* 这是七六○年春杜甫居成都游武侯祠时所作。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即帝位,以诸葛亮为丞
相,故称“蜀相”。杜甫有他的政治抱负和热情,又生当安史之乱,故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
诸葛亮极推崇。
'一'首二句自问自答,指示祠堂所在地。丞相祠,即今武侯祠,在成都城南二里许。
'二'二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
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我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自己景
仰的人物己不可得见。
'三'二句从大处着眼,写诸葛亮的才德,己括尽一生。亮初隐居隆中,刘备三次往见,恳求出
山相助,故《出师表》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话。天下计,天下大计。指《隆中对》所言:东连
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 (四川)。亮佐刘备(先主)开基创业,后辅刘禅(后主)济美守成,故
云两朝开济。《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
取!’亮涕泣曰: ‘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
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即所谓老臣心。当时安史之乱未平,是很需要这样为人
物的。
'四'公元二三四年亮出乒据武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抗干渭南,相持百余日,病死军中。末二
句凭吊之感。泪满襟的英雄,即杜甫自己。用“长使”二字,便把所有读者都拉在内,从而感染了他
们。—— 《宋史宗泽传》:“泽请上(来高宗)还京,二十余奏,为黄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诸将
入问疾,泽曰: ‘吾以二帝(徽宗、钦宗)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涕泣
曰: ‘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一语及家事,但呼
过河者三而薨。”宗译是当时爱国将领,足见诗的感化力量之巨大。
… 15…
堂 成 *
'一' '二'
背郭堂成荫白茅 ,缘江路熟俯青郊 。皑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
'三' '四'
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
'五'
心作解嘲 。
* 堂,即“草堂”。成,落成。此诗当作于七六○年暮春。”
'一'背郭,背负城郭。草堂在成都城西南三里,故曰背郭。荫白茅,用茅草覆盖。
'二'堂在浣花溪上,溪近锦江,故得通称江。江边原无路,因营草堂,绦江往来,竞走出来一
条络,故日缘江路熟。熟,有成熟意。俯青郊,面对郊原。堂势较高,故用府字。二句写堂之形势及
所用材料。
'三'二句写草堂竹木之佳,梧有倒装。顺说就是:桤木之叶,碍印冷风;笼竹之梢,和烟滴露。
蜀人称大竹为笼竹。
'四'二句写草堂禽鸟之适。将:率领。罗大经 《鹤休玉露》云:“诗莫尚乎兴。兴者,因物感
触,言在于此,而意在于彼。非若比、赋之宣言其事也。故兴多兼比、赋,比、赋不兼兴。……暂止
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盖因鸟飞燕语,而喜己之携雏卜居,其乐与之相似。此比也。亦兴也。”
'五'扬雄,西汉末年大赋家。其宅在成都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扬雄尝闭门草《太
玄经》,有人嘲笑他,他便写了一篇《解嘲》文。扬雄蜀人,自可终老于蜀,杜甫不过暂居(他曾有
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所以说“错比”。但也不想象扬雄一样专门写篇文章来表明
自己的心意。——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浦起龙有不同看法。他说:“旧编上元元年(七六○)初
置草堂时。今按:诗云 ‘桤林碍日’、‘笼竹和烟’,则是竹木成林矣。初筑时,方各处乞栽种,未
必速成如此也。公《寄题草堂》诗曰:‘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又宝应元年(七六二)春有诗
曰: ‘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当是其时作也。”因此,他把这首诗的写作推迟了两年。他的说
法虽也有根据,但未免过泥。郭知达《九家集注》引赵次公云:“桤林笼竹,正川中之物。二物必于
公卜居处,先有之矣。”说初置草堂时原就有此二物,是很有可能,也是符合实际的。《卜居》诗说
“主人为卜林塘幽”。可见从一开始,草堂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