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远的时代能获得前人的智慧、启示和发明,书籍是人类大部分知识的记录、催化剂和刺激品。”
那么书籍和信息的区别何在呢?
“书有长久价值”。当天的报纸已塞进垃圾桶很久,但当天收到的书籍却安然立在我们的书架上。诗人庞德说:“文学是历久犹新的新闻。”书是载运知识的工具,越长久存在越有价值,而信息传播则靠随时作废而愈益发达。
“书是累积的”。一位作家的新作问世使我们想去读他早期的作品。爱因斯坦的著作诱使我们去读牛顿、伽利略、哥白尼的书。新知识补充旧知识,新信息代替旧信息,就好像今天的报纸提醒我们昨天的报纸是如何的荒谬或不完整。
“书有焦点”。书告诉我们关于某些事物的具体内容。图书馆是按照书的类别编目的,它有系统性,但报纸和广播则大部分只注意何时,而不注意何事,它们报道昨天以来所发生的任何事情。
“书建立传统”。书是建筑文明的砖瓦。我们在发掘古代名著之际充实了我们自己,然后,我们写更好的书,传给更多的人,更为深刻,更为久远。
当然,我们都需要信息,作为公民,消费者,我们需要它;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需要它以求赶上时代而不落伍。
因此,问题不在信息无用,而是它发展太快,使我们不知所措。最糟的是,信息使人上瘾,我们渴望得到它,因此不知不觉地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了许多无关的东西。
结果,我们这个时代便出现一种“赶上时代的人”,他们知道的东西很多,但却愚昧,甚至于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这种人也许知道许多国家元首的私人怪癖,名人的言行,产油国石油涨价的威胁。但讲到知识的领域,谈及外交政策、经济、政治,他却茫然无知。
任何信息材料的价值通常是以其形成及发布之间的那一段时间长短而决定的。这就是说,书比杂志的价值高,杂志比报纸的价值高,报纸又比电视或新闻广播的价值高。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开始依靠程序逐步摆脱信息。可以先偶然停止一两天不看报和电视新闻,然后逐渐每星期只读一次报,只看一晚电视新闻。我们可以读一种新闻周刊以为代替。不久就会发现,这其间大量信息虽然漏看并不会感到可惜,却可以读几本书以补充我们的知识。
Number:1983
Title:讲价“要诀”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7期
Provenance:华文
Date:
Nation:新加坡
Translator:
有些人特别善于讲价,他有政治家的脸皮,外交家的嘴巴,杀人的胆量,钓鱼的耐心,坚如铁石,韧似牛皮,所以他能压倒那待价而沽的商人。我尝虚心讨教,大概归纳起来讲价的艺术不外下列诸端:
第一:要不动声色。进得店来,看准了他没有什么你就要什么,使得他显得寒伧,先有几分惭愧。然后无精打采地道出你所真心要买的东西,伙计于气馁之余,自然欢天喜地地捧出他的货色,价钱根本不会太高。如果偶然发现一项心爱的东西,也不可失声大叫,如获至宝,必要行若无事,淡然处之,在打听诸多种物价之后,随意问及,否则你打草惊蛇,他便奇货可居了。
第二:要无情地批评。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你把货物捧在手里,不忙鉴赏,先不厌其详地批评一番,尽量地道出它的缺点。有些东西,本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嗜好不能争辩”,你这些东西是红的,我偏喜欢白的,你这东西是大的,我偏喜欢小的。总之,要把东西贬得一文不值,缺点百出。这时候伙计的脸上也许要红一块白一块的不大好看,但是他的心软了,价钱上自然有了商量的余地,我在委屈迁就的情况下来买东西,你在价钱上还能不让步吗?
第三:要狠心还价。先假设每个商人都是说谎的。不管价钱多高,拦腰一砍。这需要一点胆量,要狠得下心,说得出口,要准备一副嘴脸。人的脸是最容易变的,用不了加多少钱,那副愁云惨雾的苦脸立刻开朗,露出一缕春风。但这是最要紧的时候,这是耐心的比赛谁性急谁失败,他一文一文地减,你就一文一文地加。
第四:要有反顾的勇气。交易不成,只有掉头而去,也许走不了好远,他会请你回来。如果他不请你回来,你自己要有回来的勇气,不能负气,不能讲究“义无反顾,计不旋踵”。
讲价到了这个地步,也就山穷水尽了。
这一套讲价的“秘诀”,知易行难,所以我始终没能运用。我怕费功夫,我怕伤和气。如果我粗脖子红脸,我身体会受伤;如果他粗脖子红脸,我精神上要难过。我聊以解嘲的方法是记住郑板桥爱写的那四个大字:“难得糊涂”。
Number:1984
Title:死的呼唤
作者:舒乙
出处《读者》:总第67期
Provenance:文艺报
Date:1986。9。6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一
由老舍先生投湖自尽时算起,整整二十年过去了。湖面上激起的波澜,竟会越来越大,至今,只见那波澜还在一圈一圈地扩展。这由一个人的死所引起的延绵不断的愈演愈烈的波澜,说明的却完全是另一回事:生命,的确是永不停息的。
一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透露了我所知道的老舍悲剧的始末根由。我有意避开了“自杀”两字而用了“舍我”的字样。
道理很简单:“自杀”这个词在一个相当不短的历史时期内,已经在中国的语言文字中被清除,成了一个很忌讳的词儿。有一个时期,这个词是用一句完整而恶狠的话来代替的,叫做“自绝于人民”。以后,到了为冤假错案平反的时候,又换了一个似是而非,叫人摸不着头脑的词组,也是五个字,称之为“非正常死亡”。在正规的悼词中则往往称之为“含冤去世”。
究其来由,可能是来源于这样一种假定:凡是加入革命队伍的人,都应是准备为正义进步的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如果自杀,便是放弃战斗,等于背叛了那事业。然而,这个假定,和由此导出的清规戒律,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中国历史上,有两起自杀是人人皆知的最高尚的行为:屈原和田横五百壮士的自杀。多少年来,这两起自杀一直在亿万人民心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当成教育子孙后代的绝好教材,被当成诗歌、绘画、雕塑的永恒题材。
在国外,在受到亿万群众一致敬仰的伟大人物之中,自杀而亡的也不乏其人。从来没有人会怀疑他们对人类历史的杰出贡献和他们人品的出类拔萃,也从来没有人因为他们的自杀而轻蔑他们。他们的名字是:保尔·拉法格、劳拉·马克思、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杰克·伦敦、海明威……
由此看来,进步的、可爱的、值得尊敬的人也可能自杀,而且自杀之后,仍不失为进步的人,可爱的人和值得尊敬的人。
最值得认真具体分析的是十年内乱时自杀现象。这一时期的自杀有三大惊心动魄的特征:一是超高百分比,创下了骇人听闻的可悲的新记录;二是全方位分布,包括一切党派、职业、年龄、职位;三是集中了一批最优秀的人,看看下面这个极不完整的名单便无需再做过多的解释了:李立三、阎红彦、老舍、傅雷、邓拓、吴晗、翦伯赞、以群、闻捷、海默、杨朔、上官云珠、严凤英、筱白玉霜、容国团……
我想,有朝一日,巴金先生倡议建立的“文革”博物馆里将可能出现一个分馆,这个分馆的名字,直截了当,就是“文革中自杀者纪念馆”,为的是专门纪念他们和表彰他们!可以断言,这个“文革中自杀者纪念馆”一旦揭幕,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引人注目、最有特色、最感人的纪念馆之一,像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样。无数善良的人们将在这个分馆里川流不息,凭吊默哀,献上鲜花,撒下热泪,因为这里陈列着本世纪最壮烈的一大悲剧。
二
在近代思想家中,鲁迅先生是第一个出来批驳凡是自杀都要受到呵斥的。他写过一篇叫《论‘人言可畏’》的长文,其中有这样的话:“我是不赞成自杀,自己也不预备自杀的。但我的不预备自杀,不是不屑,却是因为不能。凡是谁自杀了,现在是总要受一通强毅的评论家的呵斥,阮玲玉当然也不在例外。然而我想,自杀其实是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