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激励着,又撞击出了一束束炽烈的火花。
“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马上赶回上海,立即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她组织了义勇军的医疗队,发电向海外华侨呼吁援助,并同宋庆龄一起筹划救济工作和创办伤兵医院。但在百忙之中她更加惦念着许久没有声讯的儿子,好几次梦里惊醒,看看枕巾已是湿了一片。
有一天夜晚,何香凝刚刚入睡就被一阵轻轻的叩门声惊醒,随着楼梯的声响,不一会儿一个穿长衫的青年人被佣人带进了她的房间。“肥仔!”何香凝惊喜地喊出声来,廖承志也一下子奔到母亲的床前,朝夕思念的母子又相见了。何香凝看着儿子消瘦而又透着坚毅的面庞,心里百感交集。她知道儿子在国外流亡、坐牢,受尽了辛苦,现在干的也是大事业。她虽然非常希望从此以后母子可以长相聚,但她明白,儿子还是要走的,不仅会走到离她很远的地方去,而且还会……。
何香凝日夜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1933年3月廖承志在公共租界被捕,不久引渡到上海警察局,并且准备解往南京。何香凝的好友柳亚子先生探到这一情况,匆匆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何香凝。何香凝闻讯大惊,顾不得染病在身,马上叫了一辆出租汽车,和柳亚子一起赶到江湾,叩响了市长官邸的大门,吴铁城一听是何香凝求见,慌忙关照侍卫“请廖夫人客厅里坐。”何香凝对侍卫的邀请置之不理,气呼呼地朝大门口一坐,大声地说:“我不是来做客的,我是来坐牢的!骂蒋介石要算我骂得最多了,你们为什么不抓,却把无辜的青年关起来!”在何香凝的责问下,吴铁城抓耳挠腮,不知所措,赶紧打电话给宋子文讨救策。宋子文觉得事情很棘手,转而把电话直接挂给了蒋介石。蒋介石也担心何香凝真的不顾一切,万一出个好歹,舆论上难向国人交代。于是吩咐宋子文“瞧着办,不要搞得不可收拾。”最后在党组织、宋庆龄等合力营救下,廖承志终于获释了。
儿子劫后逢生,何香凝自然是欣喜万分,这时候她也知道儿子是共产党的人了。虽然在获释书上她以儿子今后不参加政治活动具了保,但签字的时候,她就明白征马的腿是拴不住的。不久廖承志根据党的指示要去鄂豫皖苏区了,临行的那天,何香凝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非常巧妙地掩护了儿子脱身。早上一起来,她就放出儿子要去游泳的空气,到了天黑她又大声嚷嚷:“承志怎么还不回来,可别淹死了。”然后翻弄儿子的抽屉,找到了一封早已放好的告辞信。看完信,老人家好一阵伤心。不论谁看了,都不会怀疑这一“不辞而别”是事先预谋好的,因为母亲的悲伤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啊!
一转眼三年又过去了。三年里儿子音讯杳然,一直到1937年秋季的一天,廖家来了一位名叫王安娜的德国人,廖承志的姐姐接待了她,说话中王安娜说起在延安见到了廖承志,并且还随身带来了一封他的亲笔信。这时只见廖承志的姐姐忙不迭地打断了来人的话头,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了楼,不一会儿扶着何老太太下楼来了。何香凝激动得话都说不连贯了,只是反复地问道:“你……你真的见到承志了?”王安娜微笑地点着头,从衣袋里拿出了廖承志托她带来的信,何老太太接过信,手不住地颤抖着,她一边拭泪,一边展阅了儿子的来信。从信中她得知儿子进入苏区不久,就跟着徐向前踏上了长征的征途,到了四川后被张国焘下令关了起来,又一次踱到了死亡的边缘。后来有幸遇见了周恩来同志,这才被除去了镣铐。现在儿子已去蒋管区工作。信中迫切希望母亲和自己的未婚妻能尽速去香港会面。看完信,何香凝一把攥住了王安娜的手,感激地说:“我永远感谢你!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翌日,何老太太就买好了船票,带上未过门的儿媳经普椿一起到了香港。1938年11月廖承志在香港完婚,何香凝梦寐以求的这桩好事终于实现了!她望着一对新人,多少年来第一次笑得合不拢嘴了。
然而,在那国难当头、哨烟弥漫的抗战时期,一个小家庭的好梦是不得长久的。廖承志要践履父亲“留汝哀思事母亲”的遗愿,但多少桩有关国家千秋大业的事要他去干,使得他为了尽忠而难以尽孝。但他知道,他与母亲之间爱的内涵却越来越丰富,不仅是“慈”与“孝”的爱,而且也融入了为共同的事业戮力同心的革命之爱。
建国后,母子终于能长时期地聚首一堂了。廖承志这时虽然已身居要职,但只要人在北京,每天早上都要到母亲的房里去请安问好,遇上母亲去外地休养或有事,儿子得暇也经常随行照料。闲空时,母子不是在一起回顾往事,便是一起作画题诗,藉以表达胸志和情怀。后来在逆境中,这些画有的竟成了激励他们不向淫威屈服的精神武器。“文革”中,廖承志受诬陷,为了他的安全,周总理亲自下令把他藏了起来,与世隔绝了整整五年。夫人经普椿每周可看望他一次,每次见面廖承志劈头就问的一句话常是妈妈好不好?饮食如何?其时,何老太太对儿子的思念更是牵肠挂肚,她每次问起媳妇,总觉得她在找话搪塞自己。知子莫如母,何香凝知道承志一定是又遭难了。于是拿出了和儿子一起画的一幅《踏雪寻梅图》,回想着儿子过去种种逢凶化吉的奇遇,她坚信,阴霾终将会散去。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忧病交加中去世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为遂她生前欲与廖仲恺先生“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愿望,特派专车将灵枢送往南京与廖仲恺先生合葬。从此,每年的清明节,廖承志总不忘悼念双亲,多次来到自己手书的墓碑前祭扫。1983年5月,七十五岁高龄的廖承志又一次来到双亲墓前悼念致哀,当即还写了一首小诗,诗中说:“金陵无限好,来到正清明。信笔纪心事,鲜花唁老亲。”想不到一个月后,廖承志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这次祭扫竟成了他最后的一次尽孝。
Number:1649
Title:人物轶事三则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大老实人朱德
1966年11月,接见红卫兵的天安门城楼上,在震耳欲聋的万岁声中,一位意大利记者采访了朱德。
记者:在您一生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书是《毛主席语录》吗?
朱德:不!是《识字课本》。
记者:您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朱德: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世的时候,我都没在床前给她端一碗热水。
记者:您想在您身后留下什么样的名誉?
朱德:一个合格的老兵足矣。……
事后,毛泽东知道了这段对话,对朱德评价道:
“大老实人一个。”
章太炎征婚和嫁女
现在,公开征婚,人们习以为常,但在本世纪初,许多人反对这样干。章太炎先生就因为在《顺天时报》刊登“征婚告白”而遭人讥笑为“章疯子”,婚姻因此担搁了十年。
1902年,章太炎的原配夫人王氏病逝,当时他三十四岁,正在上海与保皇派首领康有为论战,热情歌颂革命。他在婚姻上也坚决反对封建包办。他的“征婚告白”中提出五条标准:女方是鄂籍(湖北人);大家闺秀,性情开化;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平等,互相尊重;夫死可嫁,亦可离婚。这五条标准,尤其是最后一条,引来许多人的嘲笑。名门闺秀,都望而却步。直到十年后才经友人介绍,结识了汤国黎女士,与之成婚。汤女士是湖北人,其他条件,也合“征婚标准”,他们的婚姻是美满的。
章太炎先生有三位“千金,”由于他是国学大师,识字很多,就替她三人取名为“章”“章”“章”、三个千金长大成人,貌美多才,却无人上门说媒求婚。问题出在三个怪字上,谁也不敢高攀。章夫人为此经常在老头子耳边聒噪。太炎先生后来也悟出了此中原因。于是,他叫夫人在家里摆了几桌宴席,邀请亲朋故旧做客。席上,太炎先生向客人讲解那三个怪字。他说:“”读“掌”,是“展”的古写;“”读“力”,是“窗格子”的意思;“”读“几”,是“众口”的意思,并不古怪。后来,章家三位小姐,经人说合,都嫁得了如意朗君。
冯玉祥的婚礼
1923年冯玉祥将军原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