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600年——医生鼓励以多吃动物肝脏来治夜盲症。
1747年——苏格兰医生林德发现柠檬能治坏血病。
1831年——胡萝卜素被发现。
1905年——甲状腺肿大被碘治愈。
1911年——波兰化学家丰克为维生素命名。
1915年——认识到糙皮病是由于缺乏某种营养,而非病菌造成。
1916年——维生素B被分离出来。
1917年——英国医生发现鱼肝油可治愈佝偻病,随后断定这种病是缺乏某种维生素引起的。
1920年——发现人体可将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
1922年——维生素E被发现。
1928年——生化学家发现维生素B实际包含至少两种维生素。
1933年——维生素E首次用于治疗。
1948年——大剂量维生素C用于治疗炎症。
1949年——维生素B3与C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1954年——自由基与人体老化的关系被揭开。
1957年——Q10多酶被发现。
1969年——体内超级抗氧化酶被发现。
1970年——维生素C被用于治疗感冒。
1993年——哈佛大学发表维生素E与心脏病关系的研究结果。□
Number : 9804
Title :管教与虐待
作者 :袁凤珠
出处《读者》 : 总第 194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父母的权威是为了使儿女分辨对与错,黑白是非得以确定。鞭打是为了纠正不良行为,希望皮肉之痛能铭记在心上。但却被一些本身情绪不稳定、心态不成熟的父母借以发泄怒气,使许多小小心灵受到创伤,甚至到了成年后,仍然留下苦痛的回忆。
父母使用权威,主要目的在于:
一、保护儿女的安全,而不是独裁的保障。
二、引导儿女的方向,而不是约束自由。
三、维持家庭的秩序,而不是一意孤行。
四、塑造儿女的人格,而不是限制活动。
中国人说玉不琢,不成器。要儿女成才,必须随时塑造其人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人也许因不满自己父母过于严厉,在50年代期间,鼓吹开放式对待儿女,认为儿女应有自主权。到了1960年,青少年犯罪达1500宗,到了1968年,竟激增到3万宗。现在的美国青少年没有节制的行为,更多得难以计数。难怪近来美国人也高唱:“拿起藤鞭,回归权威。”
然而管教与虐待之间,有一道明确的分界线:
管 教
一、公正的;二、动机是改正行为;三、是威严的表现;四、不轻易举鞭;五、会先解释错处;六、感觉痛,知道错;七、事后与儿女和好;八、常给机会悔改;九、儿女行为改过;十、对权威尊敬、感激;十一、扶持儿女的自信心;十二、养成合作、顺从的习惯;十三、有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虐 待
一、偏见的;二、动机是憎恶;三、是怒气的表现;四、随心情乱打;五、以喝责、咒骂做开场白;六、身心留下伤痕;七、事后冷言冷语;八、常警告讽刺;九、儿女更加叛逆;十、对权威憎恨、反感;十一、侮辱儿女的自尊心;十二、导致反权威、反社会心态;十三、对人、对事皆不负责任。□
Number : 9805
Title :洋人吹牛
作者 :周腓力
出处《读者》 : 总第 194期
Provenance :周腓力文集·散文卷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既喜欢吹牛,又常常把牛吹“爆”。
在美国人当中,得州佬是大家公认的“吹牛大王”——他们不吹牛则已,一吹起牛来,就一定要把牛吹“爆”才算数。
有一次我去得州的达拉斯城出差。早上在旅馆的餐厅里吃早点,看见邻座三位土生土长的得州佬向我示意,要我过去跟他们同坐一桌,以便一道吹牛。得州佬把吹牛说成“纺纱”(Spin yarns),这是出于什么典故,我就弄不清楚了。
我怎么知道他们是得州土佬呢?因为他们都穿着方格布衬衫、牛仔裤、尖头皮鞋,颈上还围着小领巾——就像童子军戴的那种,这些都是得州土佬的标志。此外,他们的面颊也是那种长年受沙漠的干风吹拂、受沙漠的烈日烤炙而呈焦土状的——美国人称这种面颊为Weather-beaten face,大概可以翻译为“饱经风霜的脸”吧。当年詹森总统的脸就属于这一类。一看他们的装束和面颊,我就猜出他们一定是得州佬了。
果然是本性难移,我一坐下来他们就开始向我吹牛。
得州是出产石油的地方,所以那天他们都向我吹嘘他们的石油财富。才开始还照“牌理”出牌;到了后来,他们就越吹越离谱了。其中一位夸耀地说:
“你们知道吗?我家后院就有8口油井。”
“这算不了什么!”第二位反驳,“你知道吗?我家厨房里就有一口油井——烧饭都是直接在油井上点火烧的!”
“这也不稀奇!”第三位也不服输,“我家汽车的后座还有一口油井呢!所以我的汽车永远不需要加油。”
这最后一句话一出,引得我们四个人都笑了,因为最后这个人终于把牛吹“爆”了。
后来我去新泽西州访友,我发现那里的居民也有“吹牛不打草稿”的习惯。
新泽西州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带领的殖民军和英军进行拉锯战的主要战场,所以当地居民以这段历史为荣,尤其喜欢把这段历史加油添醋地讲述给外地人听。
当地居民一看见我这样的东方人,就非拉住我听他们讲述曾经在当地发生的著名战役不可。
就这样听来听去,听多了也就发觉,很多人讲的其实都是同一场战役嘛。更令我忍俊不禁的是,很多人都用“最后华盛顿就睡在这里”作故事结尾。譬如第一个是如此说的:
“经过一天的鏖战,大家都打累了,最后华盛顿就倒在一棵橡树下睡觉。喏,你看,就是你左边那棵。”
第二个人因为向我讲历史的地点不同,结果把华盛顿睡觉的地点也做了如下的修改:
“经过一天的鏖战,大家都打累了,最后华盛顿就倒在一块墓碑边睡觉了。喏,你看,就是你右边那块。”
第三、第四、第五位讲述者又各有各的说法,不过使我受宠若惊的是:他们指出当年华盛顿倒地就睡觉的地点,总是在我身旁不远之处。这种巧合已经令我难以置信了;更使我不能接受的是——在同一个晚上,华盛顿怎么可能在几个不同的地点睡觉呢?
所以当第六位讲述者又向我指出华盛顿睡觉的另一个地点之时,我就忍不住脱口而出:
“哇呀,华盛顿可真辛苦呀!他在同一天晚上要爬起来睡好几个地方!”
不过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在我驱车离开新泽西州的途中,我看到一座古老的教堂,所以决定下车作一番凭吊。在这里我也终于在篡改美国历史这方面做出了我个人的贡献。
就在我徘徊于古教堂周遭的当儿,牧师正好走了出来。他一见我这个东方人就喜出望外,连忙向我介绍这座教堂的历史。介绍到某一段落,看他眼睛一亮,脸上绽出笑意,我就料到他要扯到华盛顿身上去了。
“你从远东来,或许不知道,美国独立战争中几场决定性的战役就是在这座教堂的附近展开的。华盛顿是个宗教信仰很深的人,所以不论战事如何激烈,到了星期天他仍要到这个教堂来听牧师讲道。那个年代的牧师不像现在的牧师那么简明扼要哟,他们讲起道来,常常一讲就是五六个钟头……”
“我知道了。”我打断牧师的讲述,“那天大家听道听累了,最后华盛顿就留在这座教堂里睡觉了,对不对?”
“对!对!对!”牧师连声说,“没想到你从远东来,却对美国的历史有这么深的研究,真了不起。”
“哪里,哪里,只是略知一二而已。”我用标准中国人的谦虚口气回答。□
Number : 9806
Title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作者 :王乃仙
出处《读者》 : 总第 195期
Provenance :光明日报
Date :1997。5。30
Nation :
Translator :
科学家说,如果没有台风,本已严重的全世界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次直径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