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抖簌簌的一副可怜相,身上各处还总不免带回些让别的猫抓咬下的伤痕。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大愿意放它出去的道理:外面寒冷,外面没有确定的食物,外面却是有着受攻击受伤害的危险。
但外面总该有些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吧?
我注意到外面有一只黑色的公猫,夜晚常在我家的前后窗下转悠,以它的声音和气息邀唤着屋里的母猫。我妻子说那是爱情,当然有吸引力了。我倒以为说那是同类亲情更对景,因为大冷天猫们并不发情。我相信即便在外面邀它的是另一只母猫,我家的这只也很乐意出去会会的。就算有主人宠着,猫在这个家中也是极孤独的。它和它的同类之间有天然的联系,一只陌生猫也让它感到比主人更多亲密,尽管相会到一处猫们又总是打架,且打得很凶,彼此都屡屡受伤。但那是它们之间的事,它们自己能摆平。每回猫带伤回家,满不在乎,而且讨厌我察看它的伤情,那样子很像是说:我愿意,不关你的事!
向往与别的猫相会相聚,这其实也是猫们的尚未因家养而泯灭的野性的一部分。比起狗来,我更喜欢猫,正是因为猫不可能让人彻底驯化,不像狗那样对我们俯首贴耳,惟命是从。猫比狗自尊多了。想想它的堂兄弟狮子和老虎吧!猫也比狗更守得住它的自然野性。“野”是我们对它的说法,这个话若让猫自己来说,就叫做自由了。野性的表现之一是同类亲情超过了与主人的联系,另一个表现便是对限制它的人类环境的挣脱。说实在的,猫并不认同我的这个家,它更愿意将这间房子看做餐馆和旅店。它哪里有家呢?它是寄居在我这里的。满满一屋子家什,它只有一只饭盆罢了。要挣脱这个囚笼般的家室,它没啥舍不得的。
猫还肯定嫌我家太小,从这屋蹿到那屋的距离太短,太局促,跑不开,每每做追猎演习——它每天必做这功课,那冲刺动作都不得不半截儿刹住,肯定让它很憋气。连我看看也气闷。而在户外,天地广阔,跑呀跳呀,可以说它痛快得无边无际……
外面寒冷,外面没有食物,外面危机重重。但外面有它向往的爱情和自由。外面才让它更像一只猫。
等我弄明白猫为何大冷天还往外跑,我同时也明白,我这是同常识观念冲突上了。我们一向信奉的常识是说,猫呀狗呀,总之是人以外一切动物,都是温饱至上,食性为本的。我们用“畜牲”这个字眼骂人,先是把畜牲骂了。先是有了对畜牲的蔑视。也不妨说我们的唯物论的常识生物学整个儿就是预设在这份蔑视上的。无论有意无意,我们总是在某个已经掉了份降了格的层面上谈论猫狗的,尽管我们自己也不清高,许多时候还比猫狗更看重温饱,更在乎待遇。
我们那套常识,实在就是人眼看猫。
猫自我感觉中的猫,并不苟苟营营于温饱。不必念念不忘,也不会贪得无厌。没听说有哪 只猫因吃得太多,需要节食减肥的。更像猫的猫,倒是更在乎它那份野性自由的惬意。譬如我家的这只,到我写这段话时它已经三天没回家来温饱温饱了。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只猫像这样行事,舍得拿三两天的温饱换三两天的自由。但我敢说,如果有哪只猫舍不得这么做,那也必是当主人的把它娇惯成那样的,是由醉心物质文明的人调养出来的离不开饭盆和沙发的猫。
人眼看猫,看到人造就的猫,然后通过蔑视猫来维护人的自豪。
Number : 9658
Title :刘炽
作者 :高莽
出处《读者》 : 总第 190期
Provenance :博览群书
Date :1997。2
Nation :
Translator :
很多人深情地咏唱着他谱写的歌曲,却很少人问讯这位作曲家姓甚名谁。《我的祖国》、《新疆好》、《翻身道情》、《让我们荡起双桨》……唱了一代又一代。这些歌的曲调与旋律已获得了永生的力量,它的创作者是刘炽。
刘炽的大型作品气势磅礴,豪情奔放。他的抒情歌曲,委婉悦耳,动人心弦,富有民族色彩和自己的独特风格。
刘炽少年时从师民间艺人,很早就显示出他的艺术才华。早在延安时代,美国著名女记者海伦·斯诺观看了刘炽的歌舞表演,在她的著作中称赞刘炽是“少年天才”,是“最受欢迎的童星”。
朋友们都知道刘炽什么乐器都能够演奏,甚至开玩笑地说:只要有眼儿,他就能吹出调调来,只要有板儿,他就能敲出点点来。刘炽75岁了,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至今他已创作了80多部大型音乐作品和1000多首歌曲。
刘炽戏谑地说他的生活的八字诀是:“没肝没肺,能吃能睡。”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的折腾,他早已淡泊名利。
我问刘炽:“你的生活格言是什么?”他毫不迟疑地回答道:“在创作与为人两方面都不要失掉自己!”
Number : 9659
Title :世纪之战
作者 :杨焕明〓董月玲
出处《读者》 : 总第 190期
Provenance :中国青年报
Date :1997。2。4
Nation :
Translator :
用不了太久,一个新生儿出世时,如果法律准许,他的父母又愿意的话,就能拿到这个孩子的基因组图。
这张图,记录着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它不但能显露出这孩子成年后,是不是一个色盲,大概会长多高,会否秃顶、发胖,还可准确地告诉他的爹妈:是什么病可能会要这孩子的命……
这正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实施的科学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最终目标之一。
这个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计划”。
这个计划,被喻为人类生命科学史上又一次伟大的“登月”行动,它在人体拓展出的新天地,让人看了会欢欣鼓舞,也会深深地为之担忧。
这个计划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重大影响,正显示于世。
发达国家已开始在第三世界国家“抢夺”基因……
这场被科学家称作“世纪之战”的人类行动,中国尚很少有人知道。
中国人在做什么?该做什么?记者访问了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大项目秘书长杨焕明教授。
我们有两代人,不知道什么是基因/人类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在美国,这个科学计划最受民众支持
董:这么顶尖的科学,据说在美国,连出租车司机也知道?
杨:是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近几年一直是美国新闻媒介的热点,从1992年到1995年,美国的《时代》周刊,一直把重要疾病相关基因的成功分离,作为一年一度的重大科技新闻之一。
1990年,美国国会决定用30亿美元搞这个计划。政府印了很多小册子做宣传,告诉纳税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这钱花得多值。美国也有其他科学计划,但这个计划最红火,也最受民众支持。因为,它能让老百姓马上得到好处。比如西方有一种病,叫囊性纤维变病,发病率很高,每20个正常人里就有一个是这一疾病基因的携带者。现在,已分离到这种病的基因,就意味着这病能预测、诊断,最终被攻克,这对患者来说是个福音。
董:我们还得从头来,你能否用老百姓能懂的方式说说,到底什么是基因?
杨: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说,决定一个物种之所以是这个物种,是由它的遗传信息决定的,而遗传信息的载体,就是一种叫DNA(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缩写)的化学物质。
一个人,是由一个受精卵不断分裂、增殖而来的,每个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在细胞分裂的某一时期,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一对对像小棒棒似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就是由一个DNA分子组成的,它是线性的。人体的一个体细胞中的DNA统统加起来,约有两米长。
DNA的化学结构是两条平行的链,平常绞成麻花状,假设把它拉直,就好像一阶阶搭起的梯子一样。每一阶,可能有4种核苷酸成分中的一种。按不同的顺序排列的核苷酸,决定着遗传信息。而一段这样的核苷酸链,如果决定一个“单位”的遗传信息,或者说决定一种人体蛋白质,就可以称为一个基因。人体约有10万个基因,由总数达30亿个阶梯组成。
董:听起来有些吃力。为什么DNA很久前就发现了,我们却了解得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