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日子该多么难呀!”
法国小说家都德以《磨房书简》,《富豪》等著作闻名于世,他是在1867年与德行高尚的尤丽亚·阿拉结婚的。妻子有很深的文学修养,也写过一些作品,婚后,竭尽全力支持,帮助丈夫写作,都德对她感激不尽,临终时,都德无比爱恋地望着夫人:“完成我的著作吧!”
柯南·道尔是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他患病期间,妻子对他无微不至地照料,护理,1930年7月7日,在永别人间之前,曾当过医师的柯南·道尔由衷地向妻子表示最后一次感谢:“该为你做个奖牌,上面刻上‘所有护士中最杰出的女性’这句话”。
苏联杰出的儿童文学家伊林,撰有《十万个为什么》等通俗科学作品,病重之时,他不断地给妻子叶莲娜·谢加尔写信,1953年11月,伊林作大手术前,又给妻子写了一封信,手术后五天,病情突然恶化,他没有呻吟,但说话非常困难,生命的最后一个小时,妻子根据他嘴唇的动作,知道他留给她的最后话语是:“我这么着急给你写信,不是平白无故的……”
我国著名女作家丁玲与陈明是患难与共,感情笃深的夫妻,1986年2月病危之中,丁玲记挂得最多的就是陈明,她叮嘱有关同志在她死后,要帮助陈明再找一个老伴。14日一大早,陈明赶到医院,整个上午都守护在床前,丁玲向陈明说:“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我只担心你,你太苦了!”陈明俯身忍泪轻轻地吻了吻丁玲的前额、脸颊、嘴唇,丁玲露出宁静,幸福的表情。其后,即处于昏迷之中,直至3月4日长逝,此语竟成永别之言!
Number : 9102
Title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作者 :晓年
出处《读者》 : 总第 101期
Provenance :名人传记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1950年秋。
中南海,毛泽东卧室。
写字台上,放着一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亲自拟定的电报。
主席勋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所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住他,致使被敌机的汽油弹击中。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是他和结发妻子杨开慧爱情的结晶。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的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他安排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那一次次的分离,小岸英不都是活蹦欢跳地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夹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主席,”秘书进来,小声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要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秘书又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安慰,他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深情。岸英赴朝鲜时,他因工作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到。然而,这种想法很快消失了。他像是自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上一面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见吧。”
秘书将记录稿交主席签名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阵,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泽东的卧室。毛泽东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一片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Number : 9103
Title :世界名星的最后时刻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01期
Provenance :广州日报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法国著名讽刺戏剧家拉伯雷临死时,颤动着嘴唇,轻轻地说道:『拉下帷幕吧,喜剧已经结束了。』
△法国男影星图格拉临终时,对妻子说:『请把灯熄了。』
△瑞士影星普宁一辈子饰演战争狂人。临死时,轻声说道:『现在好了,仗也打完了。我该睡个安逸觉了。说完,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醒来。
△印度著名电影演员拉兹的扮演者精通医术。他临终时,数完自己的最后一次心跳,意味深长的说:『好了,停了。』
△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昂格逊是一个爱子如命的『老顽童』。他在快要死时,饶有兴趣地问道:『拉玛生产了吗?』(拉玛是他最喜爱的一个儿媳)。当他得知拉玛生了一个儿子时,便微笑着说:『行了,我该去看看他了……』
△德国女影星庞贝丽临死时说:『到另一个世界从影去吧!』
Number : 9104
Title :人生是美好的么?
作者 :刘绪源
出处《读者》 : 总第 101期
Provenance :艺术世界
Date :1989。1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这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但却希望在殊死的民族战争中“保持中立”;然而,当目睹妻子和女儿都已被敌寇焚为焦土,他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怒了,他变成了一个复仇神,一个孤胆英雄;他用早已过时的武器,消灭了一大群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法西斯正规军……这便是人们早已熟悉的法国影片《老枪》。
在《老枪》的故事进展中,频频插入了关于战前的家庭生活和爱情生活的回忆,从而与战争形成了映照。这使我想到了我们文艺创作中的许多惯例,许多不成文的公式。比如,描写战争,为要反衬战争的残酷与敌人的罪恶,便把战前的生活渲染得越优美越宁静越好,几近脱离一切人世烦恼的桃源仙境;我们描写“动乱”或灾难,则又不免将动乱来临之前的生活尽量往好处写,不知不觉地动用了理想化的笔墨;作品中有“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为强调前者之好与后者之坏,便将一切错事坏事都往反面人物身上堆(似可将“文革”期间所写的“走资派”与当今“改革文学”中的对立面们作一写法上的对照)……凡此种种,俯拾可鉴。这种简单化的“知性”的创作方法,必然要破坏艺术有机统一的浑然状态。甚至,连优秀的苏联电影《一个人的遭遇》也未能免俗——这部影片对于战争与战后的描写是那样精彩而深刻,但对战前的“幸福的生活”却写得轻浮无力,流于一般,不外乎花前月下的恋爱,生活蒸蒸日上,妻子贤惠,丈夫能干,上级表扬,领奖登报……这里尝不到一丁点儿人生的苦汁,丝毫没有那种沉甸甸的生活实感。在同一部影片中,编导对于自己作品的艺术判断力竟会存在如此明显的落差,这实在是令人惊讶的。
《老枪》与《一个人的遭遇》迥然不同,它完全打破了上述的“惯例”。出现在《老枪》中的战前的回忆,竟处处伴随着痛苦,时时鸣响着拨人心弦的“不和谐音”。这位知识分子的夫妻关系不是“举案齐眉”,不是“相敬如宾”,而是行将破裂。破裂的原因与战争毫无关系,那只是出于一种人生最常见但也最让人莫可奈何的原因:妻子爱上了别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在战争爆发以后),丈夫一直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因为他始终深爱着她……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的写法对于刻画战争有什么好处?而更奇怪也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作者这样写了,居然真的产生了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居然使我们陡然增长了对于法西斯战争的异常强烈而真切的憎恶感?
无疑,正是这些渗透着苦汁的人生片断,搅动了我们内心深